手术室护理服务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价值研究

2018-01-15 22:48姜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5期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常规护理护理效果

姜楠

【摘要】 目的 对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服务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200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物品准备完备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 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完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1±2.7)分,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3.8±5.4)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全程无缝隙护理;常规护理;护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98

手术室护理具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技术水平要求高、面对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应变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护理过程中任何细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 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1]。因此, 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对于改善手术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全程无缝隙护理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方法, 在改善护理质量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2], 为了对其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全面的探究和分析, 本院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展开了研究,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4例, 女46例;年龄23~72岁, 平均年龄(42.3±10.8)岁。观察患者中男52例,

女48例;年龄21~69岁, 平均年龄(43.1±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具体如下。①成立全程无缝隙护理小组, 小组的负责人为手术室护士长, 成员为全体护理人员, 建立全链条无缝隙的监督制度, 护士长监督副护士长, 副护士长监督个小组组长, 各小组组长监督护士。护士长综合考虑不同护理人员的技术特长, 进行小组划分, 确保每个小组都具备相应技能的护理人员, 并且任命一名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长, 对小组内的具体的工作进行协调处理。②培养护理人员全程无缝隙护理理念。对护理人员开展定期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无缝隙护理的基本理念、护理的目的、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护理方法的价值和意义。让护理人员能够形成无缝隙护理的理念, 自身主动、负责任的参与到这一护理过程中[3]。③制定合理的全程无缝隙护理工作流程。根据手术的流程特点, 全体护理人员参与讨论, 制定相符合的无缝隙护理流程, 并且明确每个流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和责任。具体包括:手术前护理人员对手术通知单上的日程安排进行确定, 在此之前到床房探视患者,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和病情状况, 与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介绍手术的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以及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等。针对存在心理疑虑和焦虑的患者, 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缓解患者的担忧, 使其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4]。通知手术室管理人员安排合理的手术室并且准备合理的手术器械;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 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 合理调整患者的体位, 使其以最佳的体位接受手术治疗[5, 6]。同时, 对于局部麻醉的患者, 与患者聊天起到分散其注意力的作用, 降低患者的紧张程度, 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手术结束时认真的清点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械, 确保完好无损, 防止医疗器具或者纱布等遗留在患者的身体内[7]。同时, 协助麻醉师做好患者的苏醒前护理;手术结束后通过专门的通道将患者送到病房或者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 在转送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状况进行严密观察, 送达病房后做好与病房护理人员的工作交接, 与其说明手术后应该注意的护理事项, 可能发生并发症及应该采用的护理措施等;手术后1~2 d

对患者进行随访, 了解患者的伤口状况, 询问患者的感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手术物品准备完备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观察比较。采用自制量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分值越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物品准备完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手术物品准备完备的有95例, 完备率为95%, 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照组患者中手术物品准备完备的有86例, 完备率为86%, 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1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完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發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1±2.7)分,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3.8±5.4)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医院的重多部门中, 手术室具有一定的核心地位, 手术室中具有各种专业设备, 是对患者进行救治的关键场所。手术室的管理质量与患者的健康恢复具有一定的联系, 为保证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应对手术室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行保证, 从而促进手术的有效进行, 保证手术工作和流程能够有序进行[8]。一旦手术室部分细节出现问题, 很可能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促进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增加患者对医生和护士的信赖程度。endprint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是一种“一站到底”式的护理服务, 是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查找漏洞、持续堵漏并改进护理工作的护理方法, 其是建立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并依托整体护理的整体观念, 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个体化服务, 使患者从住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护理工作严密无

缝[9, 10]。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 能够确保护理链条的完整性, 明确不同环节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完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1±2.7)分,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3.8±5.4)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将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 能够改善护理效果,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降低护理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艳春, 李冬梅. 手术室护理路径在腹腔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342-343.

[2] 许秀香. 手术室护理路径在腹腔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34):243-244.

[3] 吴美群. 手术室护理路径在腹腔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饮食保健, 2015(13):93.

[4] 马莹莹. 手术室护理路径在腹腔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1):240-241.

[5] 张露.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全科护理, 2014, 12(2):179-180.

[6] 秦雪芳, 顾君, 韩静红. 全程无缝隙護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装备, 2016, 29(20):178-179.

[7] 谢美文, 陈海斌.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30):4294-4295.

[8] 李欣, 于哲浩. 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6(12):00146.

[9] 王慧聪.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用于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21):93.

[10] 唐力娇, 沈小红, 刘小玲. 手术室护理服务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15):2076-2077.

[收稿日期:2017-08-28]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术室护理常规护理护理效果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