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2018-01-15 22:48黄素坤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5期
关键词:下肢骨折

黄素坤

【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

方法 120例下肢骨折患者, 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预见组和常规组, 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 预见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和DVT发生情况。结果 预见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常规组的7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中非常满意17例, 满意23例, 不满意20例, 护理满意度为66.67%;预见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8例, 满意30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6.67%;预见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中出现DVT患者11例, DVT发生率为18.33%;预见组出现2例DVT患者, DVT发生率为3.33%;预见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预防DVT, 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为一种有效地护理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干预;下肢骨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99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其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极大, 治疗不当甚至会使患者残疾[1]。本文主要对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后DVT预防中的临床效果做研究, 旨在找出预防DVT的最佳疗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 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预见组和常规组, 各60例。预见组中男24例, 女36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28.3±10.1)岁;病程1~5个月, 平均病程(2.1±1.4)个月。常规组中男29例, 女31例;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31.3±11.7)岁;病程1~5个月, 平均病程(3.1±1.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措施, 包括对患者进行医院规章制度的讲解, 生活饮食和医疗用药的指导等。

1. 2. 2 预见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危险因素评估:运用威尔森评分法[2], 对产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 为预防措施提供科学性的指导依据。②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 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 加上自身患有疾病, 很容易出现焦虑不安、恐惧害怕的心理, 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应采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患者, 热情地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 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 以减轻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 缓解、缓和焦虑的心情。同时, 为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程序以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还可以通过讲解成功的手术案例鼓舞患者[3-5]。③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进行骨折健康知识的宣教工作,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治疗后有可能发生DVT及其危害性, 让患者及其家属提升对此疾病的警惕性, 加强对该病的防御工作, 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预防工作[6]。④饮食干预:患者手术后, 身体虚弱, 饮食上应该多补充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的食物, 保证每天充足的饮水量, 保持大便通畅。⑤下肢功能锻炼[7]:手术后第1天可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小腿肌肉的主动舒张运动, 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锻炼等。若患者病情恢复较好, 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进行下床活动。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8]: 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疼痛感消除, 皮肤温度正常, 末梢循环正常, 并且没有肿胀症状;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疼痛感减轻, 皮肤温度正常, 有轻微的肿胀症状;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疼痛感剧烈, 皮肤温度较低, 末梢循环搏动减弱, 有严重的肿胀症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满分为100分, 評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统计两组DVT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常规组患者显效17例, 有效30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8.33%;预见组患者显效26例, 有效3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3.33%;预见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护理满度比较 常规组患者中非常满意17例, 满意23例, 不满意20例, 护理满意度为66.67%;预见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8例, 满意30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6.67%;预见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比较 常规组中出现DVT患者11例, DVT发生率为18.33%;预见组出现2例DVT患者, DVT发生率为3.33%;预见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近代社会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 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因交通事故频发而导致骨折患者的发生率增多。由于骨折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大, 并且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 所以在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折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法, 由于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无法下床活动, 所以极易导致DVT的出现,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 极有可能引发其他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9, 10]。所以, 如何在临床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是骨科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endprint

在本次研究中, 对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骨科下肢骨折术后DVT的预防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预见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常规组的7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中非常满意17例, 满意23例, 不满意20例, 护理满意度为66.67%;预见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8例,

满意30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6.67%;预见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中出现DVT患者11例, DVT发生率为18.33%;预见组出现2例DVT患者, DVT发生率为3.33%;预见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预防DVT, 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为一种有效地护理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克霞.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 河南医学研究, 2015(6):160.

[2] 毕义琴, 耿莉.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下肢术后DVT形成中的应用分析.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1):00106.

[3] 张瑛, 杨新明. 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研究.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2(2):27-31.

[4] 邢跃芳.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中外医疗, 2011, 30(16):153-154.

[5] 梁群英, 梁建萍, 何红燕, 等. 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8): 1163-1164.

[6] 刘伟媚. 預见性中医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效果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0):93-94.

[7] 朱琳. 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8):1091-1092.

[8] 朱珍娇.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3):288.

[9] 刘惠勤, 魏万梅. 预见性护理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海南医学, 2013, 24(8):1242-1244.

[10] 周丽华.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18):53-55.

[收稿日期:2017-09-2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肢骨折
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临床研究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下肢骨折术后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药外敷配合接骨丸内服治疗下肢骨折的效果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综合护理对下肢骨折卧床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复杂下肢骨折的护理体会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