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暧昧逼到了死角

2018-01-15 10:22李然
上海戏剧 2018年6期
关键词:孟京辉死角茶馆

李然

作为2018年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孟京辉版的《茶馆》是如此“惊世骇俗”和“不留情面”, 它让人没法不惊喜或皱眉,它拒绝不痛不痒的评价与应和,它把以往那种暧昧的趣味和含糊的意见逼到了死角。社交媒体中的评论与争吵两极分化,似乎你对它是什么态度,就是你的美学倾向与戏剧观的站位。

好在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千万不要把这部《茶馆》当《茶馆》看。原版的《茶馆》只是本作的前文本,说实话,我怀疑不熟悉老版本的观众可能都看不明白这个戏。毕竟那些经典的人物、熟稔的台词、教科书一般的表演方式,在本作中毫无踪影,而仅仅成为互文叙事的背景,或者说拼贴戏仿的底片。

原作只是戏剧构作的生长点,从老版的三幕中摘出一些人物、一些元素,重新生发出其他的故事。譬如剧本舞台提示中毫不起眼的“蜘蛛”,譬如命运悲惨却很难引起注意的顺子……或许这是来自德国的戏剧构作的切入点,从这些原作的缝隙中,聚焦的却是:男女、性、身体、革命、历史、时空,批判金钱至上、感慨物欲横流、痛陈人心不古种种。诚然是对历史与现实的隐喻和思考,只是在这个扁平的时代,这种深沉还是会让人有点尴尬。所以孟京辉索性另起炉灶,一定要在酒醉的嘶喊或迷狂的摇滚中,狠狠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大幕升起,膨胀的野心从第一分钟开始就已呈现出端倪:对传统文本和呈现方式的肢解颠覆,对语言的暴力解构,以及舞台视觉的极致表达。后面越玩越嗨,即时影像、即兴、摇滚、麦当劳、血浆、电锯杀人……各种时髦的东西都堆上来,眼花缭乱三个多小时没有中场休息。其实,还是那个孟京辉,还是那熟悉的味道:标签似的台词,标签似的黑白花屏电视,标签似的颐指气使的牛那啥,标签似的舍不得扔的现场弹唱和报人名,以及标签似的处处弥漫着的男权崇拜(或是对女性身体与社会形象的肢解和贬斥)。

当然,必须要提的还有那撑满空间的工业化风格的舞美以及最后的20分钟。庞然的冰冷的耀眼的错综复杂的钢铁结构,组成一个巨型的轮子,命运也好,历史也罢,当轮盘滚动,原本完整的结构和安稳的秩序就如同抛入了滚筒洗衣机或者混凝土搅拌机一样被抛起和摔下。这可能是全剧最让人惊心动魄的20分钟,不断搅碎肢解的桌椅板凳,不断喷涌越来越多的白色纸片,是呼应原作中飘洒的纸钱,也是对传统和经典的祭奠。

最后当所有演员上台蹦迪狂舞,观众难免会回想人艺版。现实主义传统对历史的高度解析,对人性的透彻挖掘,对合乎理性讲究意蕴的舞台风格的追求,與这一场喧哗与骚动两相对比,难言默契,甚至难有参照可言。毕竟身处不同的美学时空,可能很难说清这是致敬还是革命。

总之,这是一个努力想击穿或者打碎什么的愤怒的中年为我们呈上的充满敌意与力比多的鸡尾酒:一小杯没泡开的老普洱,再混搭着威士忌可口可乐脉动一点点乃至迷幻剂,口感如何?见仁见智吧。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杯,足够消化很久。

猜你喜欢
孟京辉死角茶馆
《成都老茶馆》
提防汽车视线死角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无死角清洁的马桶刷
杯水车薪
中国先锋话剧的文体创新
浅析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
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浅析
夏季就要全身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