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习动力的激发与培养

2018-01-18 09:58李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诱因动力课文

李红

在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的学习动力需要激发和培养,因为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其学习语文的动力,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的背后都有着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这里,我主要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力。

其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无外乎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内部诱因,另一个是外部诱因。作为教师,则要从外部诱因来改善自己,尽自己所能去创造好的条件,再让外部诱因去促发学生自身的内部诱因。

一、外部诱因

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提供良好的外部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⒈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使教学内容充满吸引力。没有尽善尽美的教科书,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教师,我们虽然没有多少权利去选择教材,但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要具备使用教材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然后才能有激情地、艺术地处理教材,让语文课变活,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因此,教师必须经常地、坚持不懈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始终热爱自己的事业。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并非完美无缺,有些课文脱离时代,政治色彩浓厚,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或是难以接受。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接触到的范本就是教材,如果教材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内驱力,提高学习欲望,引发学习动力。

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同时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在平时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1)利用导言、注释、练习材料等出奇制胜。其中,课前导言的作用很关键,导言运用是一门艺术,方法、技巧有很多,但基本的任务都是利用课前导言,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2)深得真谛,教活课文。教师应把“死”的知识教“活”,把课文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产生理智诱因,激发学习动力。我教完每一篇课文之后,都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后在作文训练中借鉴的地方。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并且马上在课堂上用这种手法来描述一个人物形象。像这样,文章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技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使其自发学习向自觉学习转化。这种理解诱因是相对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较多重视。

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中大量利用直观教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吸引、保持和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

(1)利用课文中现成的插图。有些文章的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利用这些图像与文字互相印证,就会使教学生动形象得多,以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技术的改进,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加强教学直观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如教《一双手》这篇课文时,可使用幻灯技术在墙壁上打上一双手的图像,然后与文中的描述互相对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鲜明,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⒊通过正确的评价激励学生。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教师在评价时需要对自己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检测,以确认实现了当前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当前的检测结果,继续努力,制定下一个目标,努力带领学生去实现。在教学中,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因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研究表明,表扬对成绩差的学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批评则对聪明的学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女生易受奖励的影响;男生易受批评的影响。另外,必须指出,使用惩罚必须小心谨慎,倘若过分使用,势必引起学生极度的焦虑,这可能会导致对学习的厌恶甚至自暴自弃。

二、内部诱因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仅有外部诱因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时,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自身的内部诱因,即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情感,明确学习目标及目的,进而使追求个人成就的动机向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动机转化。

⒈进行目的教育,培养使命感及责任感。教学语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要在开学初就在全班探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知道自己学习语文的目的,这就是目的教育。目标有长远的也有当前的,学习语文的当前目的有很多,如会阅读、写作、与人交流,等等。这样的当前目的教育非常实用,最能让学生接受。除了当前目的教育外,还有长远目标的教育,如使学生知道学习的意义,它要和个人成就相联系,和国家建设发展相联系,能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而这样的教育更能触动学生内心的发展,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当然,长远目标也应是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學习积极性。

⒉创设问题情境。课上创设问题情境非常符合学习语文的需要,当然这种问题的提出需要跟课文相关,并能串联整篇课文,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学会思考。如教学《呼兰河传》时可以这样提问:“我真的快乐吗?”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学生能读出快乐,同时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悲哀。这样的问题就能让学生产生查明真相的动力,学会阅读和赏析。换言之,进行启发式教学,由此产生的疑惑、惊讶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愿望和意向。

当然,除了上述的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之外,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探索、总结。以上笔者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诱因动力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背课文的小偷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