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寸口诊法”指导针刺治疗痛风发作期验案一则

2018-01-19 02:46陈志鹏马志毅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原穴内踝经络

陈志鹏,马志毅

((1.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风湿科,湖北 武汉 430014)

人迎寸口诊法,源于《黄帝内经》的记载,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将脉法与经络和治疗方式直接对应的诊治方法。在这套诊法中,提出了对于疾病依照经络的六种分类,并将六种分类所对应的处理方式、时间、频率以及治疗完成的标准进行详细记录。由于其在外感内伤杂病中广泛运用,我科也通过临床学习实践,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治疗思路,在风湿免疫类疾病中急慢性疼痛症状的针刺疗效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病例介绍

兹摘录我科应用人迎寸口诊法处理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伴发热一则,记录如下:患者男,46岁,2016年6月17日因“双足踝内侧红肿疼痛2 d”就诊。患者自述既往有痛风病史3 a,自行服药控制良好,2 d前因聚会饮酒,午夜即出现双内踝疼痛、红肿,未予处理,就诊时双内踝疼痛、肿胀,呈刀割样,伴发热恶寒、无汗,双脚不能触地行走,口渴、口苦,小便黄,大便干,夜寐难安。查体:体温38.2 ℃,双内踝压痛(+),局部肿胀、肤温偏高,舌黄苔厚腻,脉弦滑有力,左脉人迎一盛于寸口,右脉人迎三盛于寸且寸口躁数。辅检:尿酸560 μmol/L。西医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左侧病足少阳胆经,右侧病手阳明大肠经。

治疗:选用1.5寸(40 mm)毫针,左侧先针刺丘墟、阳辅,得气后行泻法;后针刺曲泉穴,得气行补法。再于右侧针刺曲池、合谷穴,得气后行泻法,随后针刺太渊穴,得气后行补法。留针30 min。右侧间隔15 min行针1次,共行针2次;左侧仅行针1次。

效果:首诊时针至26 min,患者自述全身微微出汗,恶寒发热及头痛明显减轻,腹中肠鸣音并有饥饿感。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红肿消退近半。再切脉,弦躁而有力之相消失,继之以和缓略滑脉象,双侧人迎略大于寸口。因时值夏季,双侧人迎略大于寸口,即是“平脉”。翌日,患者双足内踝肿胀疼痛进一步消退,依法针刺4日后,肿胀完全消退。

2 体 会

人迎寸口诊法,最早见于《灵枢·始终》篇,是古人在十二经络遍诊脉法的基础上归纳并总结出的治疗方法[1],《始终》篇记载了人迎与脉口的关系,“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关格者,与之短期。”[2]人迎是颈动脉搏动处的人迎部脉动,与桡动脉搏动处的寸口脉动相比较[3],其大小关系可分为两种各三类,人迎大,分为病在阳明、太阳、少阳;寸口大,病在太阴、少阴、厥阴[4]。至于何为一、二、三盛,赵京生等[5]认为,一、二、三盛,并非绝对的一、二、三的倍数关系,但是可以表现出明显的类似规律性,根据脉象的倍数做出究竟在三阴三阳的那个层次后,以“躁”[6]否,也就是脉中血流速度快慢,来确定具体是手经还是足经。是以案例中“左脉人迎一盛于寸口,右脉人迎三盛于寸口寸口且躁数”诊断为左侧病足少阳胆经,右侧病手阳明大肠经。

治疗上,《始终·第九》曰:“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故可日二取之也。”可归纳出,人迎盛,泻阳经,若寸口盛,泻阴经,取穴都是两个阳经穴位一个阴经穴位的配穴法,治疗频率,三盛一天两次,二盛两天一次,一盛一天一次,治疗的标准,是“气和乃止”。该患者左右侧人迎均盛于寸口,故左右各取两阳经穴配伍一阴经穴,泻阳经补阴经,左侧一盛故行针一次,右侧三盛则“日二取之”。

至于二泻一补具体穴位,该如何选择,参照郑志杰等[6],王利闰等[7]给出了按照《难经》子母补泻的有临床意义的方式(案例治疗有效率达88.20 %),而我科经验经总结及简化后即为:补该经,选取该经或表里经母属性穴位和(或)该经原穴,行随补法;泻该经,取该经子属性穴位和(或)该经原穴,行迎泻法[8]。之所以除了五行腧穴另一个用原穴,因为原穴是三焦元气通行之路,也脏腑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正邪之气均有[9],故补泻均可。是以该患者左侧病足少阳胆经(木),左侧泻其子性穴位阳辅(火)及其原穴丘墟,补表里经母性穴位曲泉穴(水);右侧亦同理。

再论治疗完成的标准,“气和乃止”,雒成林等认为,《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气至的七个角度讲解,其中就有通过施术补泻使得气血条畅[10],也就是我们讲的“气和”,方能脉平,《灵枢·禁服》中“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进一步给出了平人平脉的标准。

另外,中医将痛风归于“痹病”范畴,而《痹论篇·第四十三 》有“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人迎寸口诊法的针刺治疗思路,在阴阳的调整上有的放矢,痛风恰多热痹,贴合“阳气多,阴气少”之病机,依此法取穴直捣阴阳表里,穴少力专,法简效宏,故可气血通畅,营卫不滞,而病亦可应手奏效[11]。

3 病案思考

由上述案例及我科类案可知,这套诊法对现在临床病机的揭示和治疗的指导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化经络辨证,以脉更切病机。这套诊治方法,取穴简单,补泻不拘手法,脉象为主,症状为辅,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的诊疗速度。同时,针对病情缓解的标准,明确提出了除了症状缓解,还应以脉象作为诊断依据,标准更全面。再者,人迎寸口诊法,是一个以整体带动局部的治疗方法,既针对病机,也针对症状,从标从本,力度不减。贯穿辨病、辨脉、辨经络结合的特色方式论治疾病,直接调整阴阳气血,切中病机,取得快速而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学习借鉴。

作者简介:

陈志鹏(1991-),男,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猜你喜欢
原穴内踝经络
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对粉碎性内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踝关节骨折中内踝形态的三维CT研究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按压神门穴安神
三踝骨折采用后踝一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分析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从“猿提”和“虎举”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