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精准扶贫的内生发展动力探讨
——以甘肃省宁县咀头村为例

2018-01-19 09:27贺丽丽
甘肃农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贫困户

■ 贺丽丽

(中共庆阳市委党校,甘肃 庆阳 745000)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精准扶贫”的新理念脱颖而出。2014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对贫困户正式建档立卡,并建立全国的信息网络扶贫系统,加速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10月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提出“精准脱贫”,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注重“精准发力”,瞄准扶贫对象。2017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坚持大格局扶贫。至此,精准扶贫思想逐渐成熟,并逐渐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以后扶贫治理的一个指导性思想。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举措的精准扶贫,单纯依靠物质支持远远不够,长期以来“输血”式扶贫模式,使扶贫对象丧失了自我觉醒与发展潜能,而且还使其深陷精神贫困之中。所以,“精神扶贫”应成为精准扶贫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甘肃省的较落后地区的庆阳市,虽然不隶属于深度贫困的片区,但全市深度贫困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尚有环县、镇原2个深度贫困县、3个深度贫困乡、230个深度贫困村,在今后不足三年的有限时间内,啃下这些“硬骨头”,只有举全市全社会之力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确保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扶贫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群众进取心不强、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成为脱贫的最大障碍。“精神贫困”表现何在?进一步推进精神脱贫有哪些重要意义?如何进行精神扶贫,增强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这都是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贫困农民精神贫困的表现

咀头村位于宁县盘克镇西部,距镇政府15km,共辖7个自然组,全村345户1 690人,其中2017年贫困户133户512人,贫困发生率30.3%。贫困原因主要有缺资金占到38%、缺劳力占到16%、缺技术占12%、因病占13%、因残占13%,其他原因占到8%。据调查在所有贫困家庭中60%以上存在精神贫困的问题,脱贫致富的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不积极主动想办法改变现状,“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一部分年龄介于30~40岁的中青年贫困户中的妻子,见到帮扶干部就想着看能不能给她们一些经济实惠,年轻力壮不想方设法寻找致富门路,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些贫困户表现的普遍,令人非常痛心。由此可见,在贫困人群中精神贫困的表现严重。

(一)自尊感缺失,进取心不强

一个地方的贫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上的贫困,一个是精神上的贫困。今天扶贫对象的“贫困”,既有物质上的贫乏,也有精神上的贫困。长期的“输血”式扶贫,使扶贫对象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人生目标感模糊,生活普遍消极

首先,村民们的守旧观念成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其次,缺乏自我改变现状的积极性。再次,大多数贫困群众拥有自强自立的精神,但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既无关系又无背景,找工作困难,学技术没钱,生活上得过且过,人生目标普遍模糊。

二、精神扶贫的现实意义

(一)精神扶贫能避免穷与愚的恶性循环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精神萎靡就是最大的“愚”。而造成贫困农民这种不良风气的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水平低、不懂科技、观念落后,这就间接助长了信神拜教和封建迷信活动的泛滥。贫困地区落后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普遍比较低,这种落后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贫困村的精神贫困和经济贫困中,精神贫困是贫困的主观因素,是穷根子拔不掉的主要原因之一。穷不思变,则穷变愚,精神扶贫的关键就是努力阻断这种穷与“愚”之间的的恶性循环,割断穷根。

(三)精神扶贫能避免穷与懒的恶性循环

贫困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人口的精神状态。但事实证明,越是贫困的地方,人们往往越倾向于养成一种消极无为、安贫乐道的劣性心态,这种心态的直接后果就是地穷人懒,人懒心也惰,“等靠要”心理严重,凡事安贫守旧、听天由命、坐等救济。

(四)精神扶贫能避免穷与落后的恶性循环

关于贫困与落后之间的恶性循环,有一种理论叫做“孤岛理论”,即指某一区域较少与外界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信息、人员等方面的交流,在封闭半封闭状态下形成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精神扶贫”的本质就是通过调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推进精神扶贫加强脱贫主体内生发展动力建设路径选择

(一)加强脱贫主体意识共鸣,激发脱贫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要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激励脱贫主体树立主体意识,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强化自我发展能力。一要转观念,二要顾大局,三要增智慧。

(二)加强脱贫主体情感培育,凝聚脱贫动力

实现情感脱贫,使贫困群众从无奈、无助的情感世界中走出来,树立生活的激情。一要知恩情,二要育亲情,三要扬激情。

(三)加强脱贫主体意志培养,强化脱贫毅力

“致富要先治心”,要引导贫困群众逐渐形成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有能力的脱贫致富新风貌。一要善筹划,二要强意志,三要树恒心。

(四)加强脱贫主体素质提升,强化脱贫能力

一要提素质,二要强技能,三要善经营。

(五)加强脱贫主体创造性的调动,提升自主发展动力

“一户一策”是落实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措施。“一户一策”真正体现了精准,能够实现按照致贫原因列出需求清单配置政策措施,并按照退出验收标准,逐项销号,最终实现脱贫。

总之,要正确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自主脱贫意识和能力,帮扶主体要准确定位,明确责任,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作机制,形成“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的一体两翼的精准扶贫模式,最终打赢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贫困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