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

2018-01-19 09:27王志强
甘肃农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智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 王志强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一、智力扶贫

主要从精神层面对扶贫对象进行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改变他们落后的思维模式,提升扶贫对象的智力素质,转变观念,以促进扶贫对象通过自我发展和自力更生,获取更多和更持久的经济利益,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目前,我国解决贫困的方式和方法重点转向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素质为目的的智力扶贫。

(一)智力扶贫的意义

智力扶贫是提高扶贫事业效益的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开展智力扶贫,使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是扶贫工作推进到一定程度后提高扶贫事业效益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智力扶贫是促进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开展智力扶贫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不仅是物质扶贫的延伸,更是促进物质扶贫的发展和提高、促进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智力扶贫是斩断贫困链条的利剑。发展贫困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挥教育功能,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整体素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贫困地区人员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

智力扶贫是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现代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文化水平不同的人,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也不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始由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向知识性贫困转移。实践证明,智力扶贫是我国解决贫困地区的必由之路。

(二)智力扶贫的综合成本构成

智力扶贫的综合成本是指智力扶贫投入的实体性和非实体性要素,它包括实体性成本和非实体性成本。所谓实体性成本是指智力投入所需要的物质性支出,它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力三项构成要素。

1.影响智力扶贫高成本性的几个因素。一是贫困地区资源的有限性;二是投入的重复性、反复性;三是贫困地区农民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2.降低智力投入的成本,实现智力扶贫机制的多元化。一是树立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二是投入主体多元化,风险共担;三是以教育为切入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是变智力投入的无效供给为有效供给。

二、教育扶贫

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教育扶贫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是一种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方式;教育扶贫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之外的其他人生产效率的改善。

(一)教育不能独善其功地反贫困

教育扶贫的实质是以素质换物质,其反贫困作用在于可以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教育投资应进入扶贫资源的配置格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应由目前的主次关系改为并列关系,甚至可以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超过普通教育的发展;可采取一种自动分流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高收入阶层“自动”选择付费教育,从而使公共教育投资能够向贫困人口倾斜;发挥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必须有其他条件的配合。

(二)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教育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的最主要途径,这是由现代经济社会中劳动力再生产的特点决定的。在现代经济社会,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并不等于合格劳动力,这不仅是因为合格劳动力的形成大多需要经过教育培训过程,同时现代劳动力应具有非同质性特点。提高国民素质,减轻大众贫困为目的的教育内容应包括技能教育(包括经营管理技能)、生计教育(包括消费方式改造)和观念改造。

实施教育扶贫,宏观上,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能力,增强反贫困的物质基础;微观上,在分配制度一定的前提下,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将为劳动者带来较高的生产要素报酬,直接缓解个体的贫困。实施教育扶贫的结果,将使国民经济增长与减轻大众贫困结合起来,使教育扶贫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组成部分。

所谓生物油是指通过快速加热的方式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使组成生物质的高分子聚合物裂解成低分子有机物蒸气,并采用骤冷的方法,将其凝结成液体。目前,微藻生物油的制备主要有热解和水热液化两种方式[44]。

1.进行教育改革,发挥教育的扶贫功能。第一,使教育投入进入扶贫资源的配置格局。第二,实行教育投资“多轨制”,使公共教育投入向贫困人口倾斜。包括两个层次,其一,在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由当地解决本地教育发展所需资金;国家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集中财力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其二,可以考虑通过一种“自动分流”体制,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使公共教育投资“自动”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其三,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投入的反贫困效益。

2.教育不能独善其功地反贫困。从当代世界各国贫困的发生机制来看,成功地减轻贫困需要同时具备四项条件。第一,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或称人力资本水平。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把握经济机会、自主创造经济机会的能力,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劳动的要素报酬。第二,建立保证分配相对公平的经济制度。第三,在经济制度一定的条件下,优化劳动力配置机制,保证经济机会的平等竞争,提高贫困人口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度与结合效率。第四,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高效增长,为反贫困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并增加资金积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上述几项条件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减轻贫困。

三、职业教育扶贫

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反贫战略的根本之策。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认为,“要改变某个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向农民进行教育及文化投资,而促进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培训”。

(一)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作用最直接有效

1.推进职教扶贫是职业教育职能特征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目的来看,基础教育主要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普通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通识性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受教育者能更快融入工作,并获得就职初期的较高收入。普通高等教育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由于学制时间较长、学费较高、传授的知识基础性强,学生短期内也难以为家庭带来可观收益;职业教育由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教育构成,有学历型和非学历型等多种类型,生源有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还有社会失业人员,教育对象涉及的范围广、层次多,且其中的贫困人口比例较大。从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来看,基础教育主要传授学生将来专业发展、人生发展所需的通识性知识;职业教育设置的多是应用类型的专业,注重专业性的技术教育和技能培养,操作性强且紧跟时代步伐,这种教育更适合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又急需获得工作收入的人群。综上,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实现工学结合,为受教育者提供较为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其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收益,带动家庭脱贫,并且有效防止返贫。

2.推进职教扶贫是贫困地区摆脱现状的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孩子免除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交通费,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较为快速地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能为受教育者的家庭带来希望,为受教育者个人甚至其家庭成员带来摆脱贫困的信心,步入致富的快车道。

4.推进职教扶贫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帮手。通过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和作用,对贫困地区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是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二)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为贫困地方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是最好最精准的扶贫。

1.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贫困家庭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机会,实现“精准招生”。打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上升通道,加大高职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比例,高职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对贫困家庭子女单独划线、单独录取;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招收农村考生的专项计划,主要向贫困县倾斜。创造条件,支持贫困地区学生到东部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支持贫困县初中毕业生到大中城市示范性中职学校就读,使贫困地区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学会一项实用技能,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

2.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真正学得起技能”,实现“精准资助”。目前我国建立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覆盖了90%的中职生和20%的高职生,切实减轻了困难家庭供应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全部免除学杂费,按每生每学年2 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行学费减免,高校内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 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贫困家庭孩子多样化成才,实现“精准培养”。要改革办学模式,推进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建立和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探索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以高中为起点的“3+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逐步打通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公平的多次选择、多条路径的发展机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从教制度,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双证式”课程改革模式研究、“六连结构”教育模式研究、“教育扶贫示范田”基地建设,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4.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家庭主要劳力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精准培训”。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阵地,发挥涉农高校的优势和作用,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在家务农、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开展菜单式培训。

5.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实现“精准就业”。让贫困家庭孩子稳定就业,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有效办法。要开发开设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并要求所有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一批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采取“2+1”(2年专业学习、1年企业实习)培养模式、工作室平台的构建(模拟或仿真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岗位创业教育培养(在岗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特长和资源进行创业)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创造更充足的保障条件

职业教育两大矛盾突出:一是国家强烈需求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的矛盾,即国家重视、社会不认可;二是职业教育出口好与入口差的矛盾,即就业旺、招生难。要破解这两大矛盾,就必须创造条件,使职业教育的扶贫富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

1.办学规模保障。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将高中阶段教育增量主要用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合理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涉农特色优势专业,满足地方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需要;推进对口结对帮扶,统筹安排国家、省示范高职院校、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二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建立城市优质职业学校与县域职业学校“一对一”帮扶制度,实行联合开展招生、共同组织教学、协同推荐就业,带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

2.教育经费保障。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各级政府要建立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同时,加大地方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统筹力度,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社会资本的引进力度,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

3.硬件条件保障。支持城市职教园区和市、县职业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集中力量扶持特色职业学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帮助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区域性、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4.师资队伍保障。创新教师补充机制,鼓励职业学校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探索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实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中职学校计划,通过交叉挂职、师资培训、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等方式,培养教学与管理骨干。

5.舆论宣传保障。扶贫先扶智,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广泛宣传“技能改变个人命运”“技能提高生产质量”“技能提升生活品质”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大力宣传职业院校“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办学优势;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办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实现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接受教育进而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无疑有助于人们改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从这个层面看,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具有扶贫功能。与普通教育形式相比,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精准扶贫”从扶贫效果上讲,强调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具备最优的效能,即能够以相对少的教育投入,在相对短的时期内获得较好的扶贫效果。在这方面,职业教育具有显著优势。从教学特点看,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方向有利于脱贫。在就业方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着独特优势。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能。

猜你喜欢
智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