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

2018-01-21 03:04范铁兵杨志旭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期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方中病证

范铁兵 杨志旭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角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性味归经为原则,将3味中药有机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方式[1-4]。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具有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独立成方等多重作用[5-9]。《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将3味中药进行有机配伍,能够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首创了角药之雏形[3]。为后世医家应用角药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奠定了基础[10-14]。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之效,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症。《本草求真》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据条文统计,干姜在《伤寒论》中入20方,在《金匮要略》中入26方,去除同方者,共入38方。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梳理与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有益借鉴。

1 独立成方之角药

方剂由3味药组成,其结构形式及配伍特点与角药相一致,实际上就是角药的具体表现形式,现将独立成方之干姜角药总结如下。

1.1 干姜、附子、甘草 由干姜、附子、甘草角药组成的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具有回阳救逆之功。该角药亦是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的核心配伍。四逆汤中干姜辛热善守,温中散寒;附子辛热善走,温肾回阳,两药相合,增强回阳之力。甘草炙用温补调中,诸药相须为用,功善回阳救逆。本方用于治疗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为主要病机的病证。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重用附子,倍用干姜,以大辛大热之药,驱散内寒,破阴回阳,通阳复脉。本方用于治疗阴寒内盛,少阴阳衰,虚阳浮越的阴盛格阳为主要病机的病证,较四逆汤病证危重。

1.2 干姜、附子、葱白 由干姜、附子、葱白角药组成的白通汤,具有破阴回阳,通达上下之功。该角药亦是白通加猪胆汁汤的核心配伍。白通汤为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而成,方中干姜、附子破阴回阳,葱白“通上焦之阳,下交于肾”,宣通上下,以解阴阳格拒。本方用于治疗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阴盛戴阳为主要病机的病证,虚阳上浮为必见之征。

1.3 干姜、赤石脂、粳米 由干姜、赤石脂、粳米角药组成的桃花汤,具有温阳固脱,涩肠止利之功。方中干姜温中散寒;赤石脂温阳固脱,涩肠止利;佐以粳米补益脾胃,诸药配伍,共奏温阳固脱,涩肠止利之效。本方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1.4 干姜、柏叶、艾叶 由干姜、柏叶、艾叶角药组成的柏叶汤,具有温中止血之功。方中干姜、艾叶温阳守中,振奋阳气而固摄止血;柏叶微寒,折吐血之上逆而收敛止血,诸药相合,共奏温中止血之效。本方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失固摄,血溢脉外为主要病机的病证。1.5 干姜、人参、半夏 由干姜、人参、半夏角药组成的干姜人参半夏丸,具有温中降逆,补虚化饮之功。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补益脾胃,半夏蠲饮降逆,诸药相伍,温中散寒,化饮降逆。本方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饮中阻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2 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

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其功效与方剂的整体功效相一致,在方剂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若去掉该角药,方剂的整体作用将丧失,也就不能称之为本方。

2.1 干姜、细辛、五味子 由干姜、细辛、五味子组成的角药,是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的核心配伍。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止咳,茯苓引逆气下行,甘草辛甘化阳平冲气,五味子敛肺止咳。全方配伍,散寒蠲饮而无温燥之弊,共奏散寒化饮,敛肺止咳之功。本方用于治疗寒饮内动、胸阳被遏、肺失清肃为主要病机的病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实为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干姜、细辛各三两减至各二两,并加半夏而成,减干姜、细辛用量意在防止辛热太过而化燥伤正,加半夏增强散寒化饮之功。本方用于治疗寒饮上盛,下元虚衰为主要病机的病证。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实为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半夏、杏仁而成,加半夏散寒化饮,杏仁宣肺利气,气降水行,增强散寒饮之功,而无伤阴血之弊。本方用于治疗寒饮内盛,肺失通调,水溢肌肤为主要病机的病证。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实为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半夏、杏仁、大黄而成,加大黄意在针对面热如醉之病因而清泄胃火,全方共奏温化里饮、清泄胃火之功。本方用于治疗寒饮内动、胃热上冲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2.2 干姜、半夏、黄连 由干姜、半夏、黄连组成的角药,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的核心配伍。半夏泻心汤方中干姜温中散寒,消痞结;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黄连、黄芩清热和胃,除痞满;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复升降之职。全方配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共奏和中降逆、消痞散结之功。本方用于治疗脾胃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于中为主要病机的病证。生姜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干姜、半夏、黄芩、黄连相配伍,辛开苦降,消除痞满;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饮;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复升降之职。全方配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共奏和胃降逆,散水消痞之功。本方用于治疗脾胃失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为主要病机的病证。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干姜温中散寒,黄连、黄芩清热消痞散结,半夏温中燥湿止呕,炙甘草温补中焦脾胃,人参、大枣增强补益之功。全方配伍,共奏补中和胃、消痞止利之功。本方用于治疗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为主要病机的病证。黄连汤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方中干姜温养下焦之寒,黄连清泻上焦之热,桂枝宣通上下之阳气,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复升降之职。全方配伍,共奏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之功。本方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2.3 干姜、人参、白术 由干姜、人参、白术组成的角药,是理中汤、桂枝人参汤的核心配伍。理中汤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健脾益气助阳,白术健脾燥湿去痰,配以炙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奏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之功。本方用于治疗中焦阳虚,寒湿内盛为主要病机的病证。桂枝人参汤是理中汤加桂枝而成,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胃,桂枝疏解太阳之表邪,同时能够增强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之功,实为表里双解之剂。本方用于治疗脾阳虚衰,寒湿内盛,表邪不解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2.4 干姜、黄芩、黄连 由干姜、黄芩、黄连组成的角药,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核心配伍。方中干姜温脾散寒,黄芩、黄连清泻胃火,人参健脾补中。诸药相伍,共奏温脾清胃,调和中焦之功。本方用于治疗脾寒胃热、寒热格拒为主要病机的病证,虽寒热并用,但以胃热为主,故黄芩、黄连并用,而单以干姜温脾,人参补虚。

2.5 干姜、柴胡、黄芩 由干姜、柴胡、黄芩组成的角药,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核心配伍。方中干姜、桂枝温阳化饮,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瓜蒌根、牡蛎逐饮开结,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共奏和解枢机、温化寒饮的功效。本方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2.6 干姜、茯苓、白术 由干姜、茯苓、白术组成的角药,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核心配伍。方中干姜温中散寒,茯苓健脾渗湿,白术健脾利湿,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奏温中散寒,健脾祛湿之功。本方用于治疗寒湿留滞腰府,痹阻阳气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2.7 干姜、人参、蜀椒 由干姜、人参、蜀椒组成的角药,是大建中汤的核心配伍。方中干姜、蜀椒温中补虚散寒,人参健脾益气,饴糖建中补虚。诸药相伍,共奏大建中气、温中散寒之功。本方用于治疗脾胃阳虚、阴寒内盛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3 联合应用之角药

临床疾病错综复杂,因此遣方用药过程中常常出现角药的联合应用,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等作用。对多味药物组合构成的方剂进行拆解分析,可以看到许多方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药联合而成。如半夏泻心汤包含了干姜、半夏、黄连角药和干姜、黄芩、黄连角药;薯蓣丸包含了干姜、茯苓、白术角药和干姜、人参、白术角药。角药的联合应用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进行针对性联合,切忌随便拼凑。

4 结 语

角药是临床遣方用药中的具体形式,运用得当可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中角药的配伍与应用,为后世角药奠定了基础,如补土派创立甘温除大热的黄芪、人参、炙甘草角药;温病学派创立的增液汤,即玄参、麦冬、地黄角药;姜良铎运用瓜蒌、薤白、半夏,瓜蒌、薤白、枳实,瓜蒌、知母、贝母等角药治疗胸痹[15];孙光荣运用黄连、半夏、瓜蒌,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黄芩、清半夏等角药对症治疗相关疾病[16]。因此,系统梳理和分析《伤寒杂病论》中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对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宋春生,陈志威,赵家有.“三足鼎立”角药临床研究概述[J].北京中医药,2017,36(3):282-284.

[2] 楼友根.浅谈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J].河南中医,2003,23(8):3-4.

[3] 杨发贵.“角药”启微[J].河南中医,1999,19(2):55.

[4] 姜良铎,刘清泉.三态论证急症与角药配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8):173-175.

[5] 闫军堂,刘晓倩,马小娜,等.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特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2):364-366.

[6] 李剑颖.《伤寒杂病论》中“角药”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32-33.

[7] 朱富平,杨志春,樊平.中医中药角药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

[8] 魏文浩.姜良铎教授论角药的理论基础及配伍特点[J].环球中医药,2009,2(2):137-138.

[9] 杨聪聪,司国民.浅析“角药”理论及其现代临床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7,23(7):13-15.

[10]范楷,张建伟.《妇人大全良方》“角药”配伍应用探析[J].光明中医,2015,30(11):2448-2449.

[11]支晓琴,张建伟.《傅青主女科》“角药”配伍应用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131-132.

[12]楼友根.试论温病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J].河南中医,2005,25(2):64-65.

[13]魏文浩,张平福.丹参角药辨治心脑血管病临床体会[J].河北中医,2006,28(4):262-263.

[14]魏文浩,张平福.丹参角药治疗妇科病临床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05,(4):68-69.

[15]王建云,姜良铎.姜良铎运用瓜蒌角药辨治胸痹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1):15-16.

[16]杨建宇,孙文政,李彦知,等.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23-25.

猜你喜欢
伤寒杂病论方中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冬季瘙痒煎地黄白芍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小儿遗尿用鸡肠
“基于心,准于行” 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共生
五味子酒助眠
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