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龈线技术预防牙体楔状缺损充填治疗后悬突及脱落的临床研究

2018-01-21 13:27卜冬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8期
关键词:楔形牙体牙龈

卜冬平

楔状缺损(wedge-shaped defect)简称楔缺, 是一种口腔牙体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楔状缺损是指牙体唇颊颈部的硬组织在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缓慢消耗, 逐渐形成的由两个光滑斜面所组成的楔形缺损, 它是牙颈部的非龋性慢性牙体疾病,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其发病率高达90%以上[1]。楔状缺损确诊后如不能早期治疗, 随着病情的进展, 则会缺损延伸, 直至髓腔, 甚至整颗牙坏死。目前, 楔形缺损多应用复合树脂填充治疗, 但在治疗的过程中, 因缺损部位较为复杂, 且有牙龈遮挡, 导致牙龈边缘不易显露, 且还会出现龈沟液、渗血等情况, 均会影响填充效果, 另外牙医的技术也会造成影响, 出现悬突、脱落等情况[2-4]。充填后悬突会导致牙龈炎症, 牙龈萎缩。充填物脱落会导致患牙牙髓炎, 根尖炎等疾病,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充填治疗的成功对患者意义重大。排龈线技术是在进行楔状缺损填充前进行排龈, 其目的是降低边缘龈高度, 减少龈沟液及血液, 以降低其对洞缘的污染, 提高粘结效果, 减少悬突及脱落的发生[5,6]。本研究就排龈线技术在牙体填充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以期为牙体楔形缺损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0月收治的龈下牙体楔状缺损患者86例(300颗牙)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的楔形缺损均位于龈缘或龈下1.0 cm处;无牙髓症状;患牙口腔卫生良好, 牙周正常, 无出血, 上皮附着无缺失;排除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牙周组织损害或牙体功能异常者;无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等可能会影响本次研究者。86例患者中男51例, 女35例;前磨牙223颗, 磨牙67颗, 尖牙及前牙10颗。依据治疗前是否使用排龈线处理牙龈将使用排龈线技术处理牙龈的44例患者(150颗牙)设为实验组, 未使用排龈线技术处理牙龈的42例患者(150颗牙)设为对照组。实验组男28例, 女16例;平均年龄(67.5±4.7)岁;前磨牙、磨牙、尖牙及前牙分别为110、34、6颗;对照组男23例, 女19例;平均年龄(68.2±3.6)岁;前磨牙、磨牙、尖牙及前牙分别为113、33、4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修复材料 00排龈线, 排龈器, 美国3M自酸蚀粘结剂,美国3M Z250复合树脂。

1.3 修复方法 修复前, 需进行常规清洗、隔湿、干燥, 隔离牙体, 保持干燥。在此基础上, 实验组将适量排龈线放于龈沟内, 持续5 min后, 排龈满意后, 应用3M Z250复合树脂进行填充, 填充前, 需处理牙龈, 待游离龈缘退缩后, 楔状缺损龈壁彻底暴露后, 用倒锥钻制备Ⅴ类洞, 要求洞壁光滑,洞府略呈凸的弧面, 深度要够, 在牙合壁和龈壁上作固位形,清洁、隔湿、干燥填充部位, 然后选用3M 自酸蚀粘结剂和3M Z250复合树脂进行永久充填, 抛光完成。对照组则直接应用3M Z250复合树脂填充, 具体步骤同实验组。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6个月和1年后对患牙进行复检,比较两组充填材料的悬突及脱落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1年后充填材料悬突情况比较实验组治疗6个月后充填材料悬突率为2.0%(3/150), 1年后为4.0%(6/150);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充填材料悬突率为14.7%(22/150), 1年后为19.3%(29/150)。实验组治疗6个月、1年后充填材料悬突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75、17.11, P=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1年后充填材料脱落情况比较实验组治疗6个月后充填材料脱落率为2.7%(4/150), 1年后为4.7%(7/150);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充填材料脱落率为15.3%(23/150), 1年后为20.0%(30/150);实验组治疗6个月、1年后充填材料脱落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69、16.31, P=0.000、0.000<0.05)。

3 讨论

楔状缺损是人类牙齿常见的慢性牙体损伤, 其损伤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诸如牙齿的咬合力、酸蚀及磨损等, 上述因素使得牙颈部硬组织丧失, 形成2个光滑斜面, 组成楔状缺损, 多发生于老年人。近年来, 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 不良饮食习惯及错误刷牙方式均可导致楔形缺损的发生, 且年龄呈年轻化。楔状缺损主要发生于牙颈部釉牙骨质的交界之处, 且缺损的龈壁多数与牙龈齐平甚至位于龈下,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则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延伸至牙髓, 损伤牙髓及神经, 甚至引发不可逆损伤。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复合树脂填充修复缺损, 使树脂可与牙体缺损边缘密合, 形成正确的轴面, 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以往的治疗, 悬突和脱落的发生率较高, 且存在诸多的不足:①如楔状缺损位置齐龈甚至龈下时, 牙龈缺损壁边缘不能充分暴露, 会导致充填材料与缺损区洞壁密合不全, 引起菌斑大量聚集, 使得牙龈出现局部炎症反应;还能够导致窝洞充填不全。②如充填体的边缘过端, 充填材料与牙体可出现渗漏现象, 出现悬突。随着人们对充填技术的深入探讨, 排龈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以缓解充填缺损后造成的悬突及脱落[7-10]。

排龈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在预备龈下洞壁时对邻近软组织的损伤及出血, 为龈下窝洞制备提供良好空间和视野。排龈线可使游离龈边缘被动性移动, 离开牙体少许距离, 并在外力去除后一定时间内又反弹回原有位置。在本次研究中,作者以300颗牙体楔状缺损进行探讨, 其中150颗在进行充填治疗前应用排龈线技术, 而另外150颗牙则直接进行充填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1年后, 实验组患者填充材料悬突率及脱落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一结果证实:充填治疗前应用排龈线技术,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悬突率和脱落率, 这与相关研究结果[2]一致。作者分析, 这是由于排龈线技术能够暂时使牙龈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展开, 在操作中减少对牙龈组织损伤, 并使游离龈与牙体表面充分分离, 完全的暴露牙体组织, 获得更为清晰的龈壁, 牙体预备和充填操作能在直视下进行, 避免损伤牙龈;还减少了悬突及台阶的形成, 大大的降低了楔状缺损充填修复的悬突率和脱落率。另外还有研究学者[3]提出, 排龈线技术还能够在充填时避免对牙龈的卷压和损伤, 及时去除多余的充填材料, 避免因悬突形成而造成的牙龈炎或龈萎缩等不良情况;减少树脂充填边缘的微渗漏, 防止充填树脂变色和继发龋的形成, 给楔状缺损的治疗带来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牙体楔状缺损患者在充填治疗前进行排龈线技术, 能够减少悬突及脱落的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楔形牙体牙龈
楔形接头在HS875HD钢丝绳抓斗上的应用
不同根管填充程度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
橡皮障使用情况在牙体牙髓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History of the Alphabet
钢丝绳楔形接头连接失效分析与预防
Eight Surprising Foods You’er Never Tried to Grill Before
“毁容”警告:你的“牙龈线”正在后移
牙龈之伤
牙龈与牙齿
多次法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临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