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观察

2018-01-21 13:27张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8期
关键词:达拉神经功能脑梗死

张迪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骤及危害极大的特点, 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是本病的重点表现特点, 而本类患者急性期后面临较长时间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临床中对于本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修复相关的诊治研究多见[1-3], 近年来以依达拉奉控制本类损伤的研究占比不断提升, 但是效果研究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进行观察, 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诊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60.6±8.7)岁;病灶部位:基底节区22例,其他部位8例;梗死面积:小面积8例, 中面积14例, 大面积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1.0±8.5)岁;病灶部位:基底节区21例, 其他部位9例;梗死面积:小面积7例, 中面积15例, 大面积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部位与梗死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治疗方案治疗, 给予患者溶栓、降低颅内压及脑水肿、预防性抗生素应用、预防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 依达拉奉3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分别采集两组的肘静脉血, 将采集的血标本进行离心及检测处理, 离心处理方式为:离心半径15.0 cm, 时间为5.0 min, 速度为3000 r/min。检测处理: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定量检测, 检测指标为神经功能损伤相关指标, 包括NSE、GFAP及IL-6, 由两名检验科工作人员共同进行操作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血清神经损伤相关指标。NIHSS是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有效量表, 本量表包括11个神经功能状态的评估指标, 总分为0~42分, 以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为严重[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9.10±0.62)分,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9.15±0.59)分。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7.05±0.42)分,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4.09±0.35)分。治疗前, 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0,P=0.375>0.05);治疗后, 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54,P=0.000<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损伤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患者的血清NSE、GFAP、IL-6水平分别为(14.52±2.27)µg/L、(7.32±1.68)ng/L、(16.73±3.34)pg/ml,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 NSE、GFAP、IL-6 水平分别为 (14.60±2.31)µg/L、(7.41±1.71)ng/L、(16.82±3.19)pg/ml。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的血清NSE、GFAP、IL-6 水平分别为 (9.83±1.52)µg/L、(4.66±0.67)ng/L、(10.25±1.99)pg/ml,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 NSE、GFAP、IL-6 水平分别为 (6.84±1.10)µg/L、(3.10±0.42)ng/L、(7.98±1.72)pg/ml。治疗前, 两组的NSE、GFA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5、0.206、0.107, P=0.446、0.419、0.458>0.05);治疗后, 两组的NSE、GFAP、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SE、GFA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28、10.805、4.727, P=0.000、0.000、0.000<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损伤情况突出, 表现为神经功能损伤等相关方面[4,5], 其中NIHSS是较为常见的评估患者神经受损情况及程度的量表, 同时, 较多血清神经损伤相关指标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表达异常的情况, 其中NSE、GFAP及IL-6即是反映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有效指标, 其与中枢神经受损时的释放量增加及炎性损伤等情况有关, 因此对其表达水平的控制程度可作为神经受损控制效果的参考依据[6-9]。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的NSE、GFAP、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依达拉奉的应用有效控制了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的状态, 这可能与依达拉奉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有关,而这有助于改善神经元细胞的状态, 对于神经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有控制效果[10-12]。

综上所述,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较好, 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状态的改善。

猜你喜欢
达拉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