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聚居区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与管理策略研究

2018-01-21 17:43曹蕊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校园欺凌

曹蕊

【摘要】校園欺凌正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给本应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探讨青少年校园欺凌的成因,研究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是目前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急需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校园欺凌;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管理策略

早在20世纪20年代,挪威伯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奥维斯(Dan Olweus)就在瑞典和挪威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之后欧美许多国家都对本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展开了研究。近年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呈现出日趋频繁严重的上升态势。为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治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专项治理。

在此背景下,笔者以吉林省双辽市蒙汉聚居区A小学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小学生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调查与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调查了解校园欺凌现状

吉林省双辽市蒙汉聚居区A小学是当地一所中心小学,设有1-6年级16个教学班,入籍学生465名,在职教师42人。学校地处乡村,邻近城市,来校就读的学生有的来自学校周边村屯,有的来自市内城郊。在校生中蒙古族学生占63%,汉族学生占37%,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存在语言、民族信仰、生活习惯、自身成长环境、经济条件、多元文化素养等诸多不同的差异因素,发生在学生间的校园欺凌问题更为凸显。

2017年5月到8月间,笔者精心设计了《校园欺凌问卷》,查阅了大量的有关问题研究资料,先后对A小学1-6年级465名小学生进行了《校园欺凌问卷》调查,通过走访家长和与学生座谈讨论活动,大致掌握了A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

调查、走访和与学生座谈讨论等活动,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从中发现A小学大约50%的学生都有在校被欺凌的不愉快经历,有48%的学生承认他们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欺负过别人,有45%的学生说他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被以令人非常难过的方式欺负,如取笑、嘲讽或踢、打骂等。在被欺负的学生中,男生占41%,女生占4%;在欺凌学生中,蒙古族占42%,汉族学生占10%;经常被高年级欺负的学生占8.1%,偶尔被高年级学生欺负的占23%,偶尔被同年级欺负的占10%,经常被同年级学生欺凌的学生占3.9%。从统计的数据看,被欺凌者中女生少于男生,欺凌者中蒙古族学生多于汉族学生,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的百分比高于同年级欺凌同年级的百分比。

二、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个性特点

(一)欺凌者

1.欺凌者胸无大志,没有远大理想,对人生价值认识不清楚,性格自卑、消极又或是过于盲目自信,个性上较冲动,自我控制力差。

2.欺凌者不合群,自立性低或支配性强,过于敏感及主观嫉妒、报复心极强。

3.欺凌者一般身体较强壮,有力量,女生欺凌者个性张扬,声音尖高,说笑不分场合,粗鲁无礼,事不分大小都惯用强势压人。

4.欺凌者有很大一部分有家庭暴力的背景或经历,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暴力的方式、方法,并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开始模仿、完善实施欺凌他人的技能。

(二)受欺凌者

调查总结发现受欺凌者一般有以下共性。

1.受欺凌者一般都胆小怕事,小心谨慎,敏感又有些轻率,平时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及安全感,多愁善感,较容易焦虑。

2.受欺凌者身单力薄,不愿盲目追随强者或过分顺从强者,对自己的长相、学习成绩经常怀有自卑的负面感觉,在自我封闭中常常脱离同学们的视野,缺乏吸引力,而成为被疏远排斥的欺凌对象。

3.受欺凌者的家境贫寒,衣着不整,甚至又脏又乱或是家境富有、衣着打扮入时抢眼,不注重个人形象和生活的检点。

4.受欺凌者多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少亲人的关爱,心里发虚,遇事不敢自主,却又无助。

三、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蒙汉聚居区A小学,地处农村,邻近城市,交通便利,人员往来不断,校园文化在受到当地民风民俗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城市各种思潮的冲击,其中有许多消极的不良风气和亚文化一同侵入了校园。这让身体和心智都不成熟的孩子们始料不及,无法拒绝,进而照本接受,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学习,去模仿,去体验。如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往往会诱发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模仿欺凌和暴力行为。

(二)学校因素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首先,教师对学生欺凌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教师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纵容了欺凌之风的盛行。其次,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如经常挖苦、讽刺、责骂学生,泄露学生隐私,取笑学生,体罚学生,加大学生课业负担,乱定学习资料,办有偿课后辅导班等,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学生难以承受各类压力的时候,这些欠缺师德的做法,也往往成为学生之间欺凌行为的导火索。

(三)家庭因素

蒙汉聚居区A小学,有63%的学生生活在蒙古族家庭,有37%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家庭。调查中发现两个民族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所不同。

蒙古族,这个草原马背民族,赛马、摔跤、搏击、射箭都是他们喜爱的活动。蒙古族学生95%为外向性格,遇事不慌,他们敢说敢做,处处展露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强势。

走访蒙古族家长,谈到校园欺凌问题时,大多都淡淡一笑,“欺凌也好,被欺凌也好,孩子们在一起难免发生口角、磕磕碰碰的小事,再说孩子们在一起摔摔打打、拼拼拳脚,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搏击、摔跤技能呢,没必要操那份心。”可以看出,他们对校园欺凌现象缺少理性认识,不以为然,这与民族风俗有很大的关系。endprint

在走访汉族家庭时,许多家长表示应严格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和爱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赞同自己的孩子去欺凌别人,也不愿自己的孩子受到别人的欺凌。但也有一些汉族家长认为,孩子走进了学校,学习和生活都由学校负责,孩子在校欺凌别人或被别人欺凌是学校管理出了问题,不是家长出了问题。

综上所述,蒙古族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是放纵的,汉族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是严格的,但有一些是不负责任又推卸责任的。

(四)学生自身因素

在调查研究中证实,无论是校园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家庭的溺爱,学校学业负担过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导致学生在性格上的缺陷。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健全,难以正确判断一些事情的是是非非。因此,一些学生把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批评等都当作对自己的诋毁,进而产生报复心理,实施欺凌行为。另外,现在的孩子大多缺少爱的教育,不知道如何爱护自己,更谈不上怎样关爱别人,欺凌者不屑于将心比心地去感受被欺凌者的痛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反复欺负他人。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留守儿童之所以被欺凌,不仅因为缺少亲人的保护,还因为自身养成了孤僻、胆怯、自卑等不良性格,不能和同学友好交往,却在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心理障碍下,远离同学的视野和活动圈而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四、防治校园欺凌的管理策略

(一)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

1.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深入讨论校园欺凌,分析校园欺凌,反思校园欺凌。

2.加强各平台的宣传教育。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广播、宣传栏等平台加强宣传和教育,营造反校园欺凌的氛围。

3.构建家校沟通平台,有效防治学生欺凌现象。如定期召开家长会,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状况,同时家长也向学校汇报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活动中教师告诉家长要正确教育子女,当孩子们遭遇暴力行为时,不要沉默,要迅速与学校联系,共同解决。

4.联警出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要与当地公安部门紧密联系,联警出击,清除学校周边的暴力文化、黑社会帮派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社会公德、中华美德教育,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会。

5.全员行动,形成合力。动员全校教职工集中学习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做到人在其位必负其责,群策群力与校园欺凌现象做斗争,形成齐抓共管的严密网络,不漏空白。

(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1.制定《校园欺凌管理方案》。学校及时制定《校园欺凌管理方案》,指导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校园欺凌应急处理。

2.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预防组织机构。由校长或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成立校园欺凌预防“领导小组”,组织中层领导、教师成立“巡查小组”“救护小组”“制暴小組”“心理咨询小组”“信息小组”等,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意识,杜绝相互推诿,不闻不问。

3.及时处理,教育惩戒。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安保科应及时调查处置,根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教育问题,它折射着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携手,一同关注校园欺凌现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能有效防治学生之间的相互欺凌,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校园才会更平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校园欺凌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解决策略
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探究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调查探讨四川省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