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中个性化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2018-01-21 19:08王秋霞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问题探讨教育公平

王秋霞

【摘要】教育是国之根本,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青少年的未来,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由于受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思想惯性等影响,大学个性化教育陷于困境,学生无法接受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因此,探究高等院校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实现教育公平等问题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个性化教育;教育公平;问题探讨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7】-JKGHY13-0117。

一、引言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21世纪的工业4.0时代,随着经济、科技等市场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国之间的博弈日趋残酷激烈。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群体是决定我国科技自主能力和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高等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对广大学生实施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与此同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是否都能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上的公平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平的前提,高校要能够为具有不同潜力和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教育,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高等学校的个性化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在西方国家,很多大学鼓励实施个性化教育,并提供一些指导性质的书籍和资料来帮助学生依照自身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要求和计划。M.F.Fahmy指出,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特质,应该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I Cheng和A.Basu(2007)则论述了如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刘继勇等(2011)指出,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常常把全面发展归结为面面俱到,使学生样样懂得,但是学而不精,限制和压抑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他们走向平庸。刘兆民等(2013)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尽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是由于我国自身的教育理念、体制和授课方法等方面缺乏个性化教育,比较传统和循规蹈矩,致使我国的个性化高等教育相比于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周远清等(1998)指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要求很高,应当将鼓励学生个人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崔瑞锋等(2014)指出,大学开展个性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大学生从更深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耿欢利(2016)指出,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还存在诸多制约教育公平发展,阻碍教育性别平等的问题需要解决。顾安俊、刘景怡(2015)指出如何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应通过树立公平理念,建立公平机制,进行公平招生等方式,最大程度减少这种不公平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个性化教育缺失和教育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而導致这类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公平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高校中个性化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一)高校个性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些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很多新兴产物都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但又能够切实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有趣。现在已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传递、接受知识,更多的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二)高校个性化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重大转折时期,特别是国家大力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举措,预示着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今后很长时间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三)个性化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人背景实施个性化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代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不同的人对创新型人才的见解各不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学生的多维性、多样化、可发展性的认识是大体一致的。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因此,高校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积极开展个性化教育。

(四)高等学校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及意义

中国的教育公平分为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是使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人尽其才”,使学生的自身潜能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学习、指导和训练达到领域内的优质水平。

四、个性化教育缺失和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的偏执和管理方式的变异

几千年来,统摄中国人思想和灵魂的是儒家思想,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学生从属于教师,教师做什么都是对的,这样会抑制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缺乏竞争意识。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还是作为一种事业单位存在,由于功能的多样性,使得学校这个组织被当作一个机械系统对待,而对人性较为忽视且缺乏尊重,这是管理理念的一种缺失或者是管理者的异化。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高等院校还没有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真正转变过来,高校教师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做得仍然不够。endprint

(二)培养模式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陈旧

受传统文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影响,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忽视通识人文教育,强化专业教育的训练。高校教师仍然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培养途径单一,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应用性有所欠缺。对学生的培养大多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只讲课本上比较分散的具体知识,缺乏整体的扩散思维方法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教学方法的落后和教学评价的机械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育方法,只是生硬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扩散性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一些学生书读得多,但是能力差,不具备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走入社会时只具备一些皮毛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同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以期末考核的形式来评判学生成绩的好坏,而不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很难通过一次年终考核检测出来,评价结构不合理。而且现在高校考试内容片面,考前教师定重点,划范围,考试内容限于教材和课堂讲授,评价内容不全面。学生按学科成绩而不是按综合素质排名。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参与,从而导致教育评价不能真正实现公平的评价,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结果分析和解决方案

(一)结果分析

凡事都有两面性。文化由于自身的周期性、弥漫性等特点,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其对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师强调整体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发展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而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在教育思维和方法上注重整体的方式导致了传统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僵化。

2.重视群体的价值对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习惯将集体的价值和利益作为所有个体的价值点和出发点,个体是为群体的发展和壮大服务的,不具有独立的价值,这抑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3.权威的师生关系对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一切以教师的行为为标向,这种教师和学生不能平等交流的僵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发挥个性和创新精神,阻碍了知识创新。

4.简单划一的教育体制的惰性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仅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大学内部管理系统受政府行政化管理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做事呆板僵硬,缺乏活力,造成大学与社会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

(二)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建议

1.建立个性化教育目标体系。个性化教育目标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高校应基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的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应根据院校发展目标,规划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自主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同时充分施展学生自我个性。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动脑能力,构建适合學生自身个性发展的创新型实践教育体系。

3.创造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心理过程的优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自觉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4.学校领导要注重教育公平意识。学校领导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要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建设的发展,着重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深化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时常对教育改革的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和反思,持续敦促实现教育公平。

5.教学评价为高等学校教育公平护航。高等学校应该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评价体系,打破教师的评价霸权,让学生参与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标准应多元化,传统评价一般以考试论英雄,很少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过程,这是很不公平的。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Answla.M.Personal Study Plan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y of Kuopio.Learning Center, 2006.

[2]M.F.Fahmy.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Effcts o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2004, 30(01): 53-58.

[3]I Cheng,A.Basu.An Effective Multimedia Item Shell Design for Individualied Education[J].IEEE Intl Conference on Mulimedia, 2007, 2008(02): 1842-1845.

[4]刘继勇,邓敏.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129-131.

[5]刘兆民,尚磊.论高校学生的个性化教育[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7(02):182-183.

[6]周远清.质量意识要升温 教育改革要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1998(03):1-11.

[7]崔瑞锋,田东平.个性化教育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4(06):49-51.

[8]耿欢利.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05):102.

[9]顾安俊,刘景怡.大学先修课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J].求知导刊,2015 (10):27-2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问题探讨教育公平
Y/d11联接组别变压器高压侧AC相接反问题探讨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问题探讨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