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读浅探

2018-01-21 16:03冯秀平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阅读

冯秀平

【摘要】本文拟以《朝花夕拾》导与读两个方面的探讨,探索具体可操作的“导”的设计和“读”法指导。引导有方向的读,主导有序列的读,指导有方法的读。读的方法指导为略读与精读、批注与摘记、主题式阅读。

【关键词】朝花夕拾;导读;阅读

一、“导”的缺失与“读”的低效

“名著导读”进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自2001年初审版始,至今十五年,其为时也久;而“名著导读”教学模块的最新编排,自2015年部编本始,历时两年,其为时也近。

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名著导读”顾名思义应为教师“导”学生“读”名著的教学过程。这一概念的出发点是“导”,落脚点是“读”,即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阅读名著,掌握阅读方法,交流阅读收获,获得阅读积淀。

而事实上,名著导读教学普遍存在着无序和功利的现象。尽管很多语文教师认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教学任务繁重,又缺少课时,面对皇皇巨著,只能望洋兴叹。有些教师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只好把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浓缩成一张张名著阅读专题的复习讲义。

从学生“读”的层面来看,境况更是堪忧。在“快餐文化”“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中学生的阅读品味日趋娱乐化、浅层化,学生们热衷读消遣性强的科幻、言情、武侠、漫画。对于推荐的名著,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是“看不懂”“不好看”。为应付考试,只看教师整理出来的名著资料,“足够了”。

可见,在我们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名著导读”处境尴尬。教师教学少课时,无定规,量庞杂,学生阅读功利性,随意性,低效性。 “名著导读”教师怎么导?学生如何读?将“名著导读”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语文教师需要更明确的标准和具体可操作的范例。

二、 “导”的策略与“读”的落实

鲁迅的《朝花夕拾》原编排在人教版八下语文教科书中,其表述为“《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而在2016版部编本七上语文教科书中其表述为“《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并附以三个专题探讨的范例。两者相较,部编本对于“名著导读”模块更关注学生立场的阅读体验,更关照了教师层面“导”的引领。受此启发,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朝花夕拾》为模板,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引导有深度的读

经典的阅读往往是略带紧张感而终有所得的愉悦体验。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名著导读为契机,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静读深思,玩味体会名家经典中精妙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洞察的眼光,慢慢培养起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

1.“导”出有深度的阅读体验。名著阅读是学生阅读构成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如果名著阅读仅仅依赖于学生自发的阅读行为,那么其阅读开展很可能停留于浮光掠影式的无序状态。故而,教师的 “导”有重要的定向定位的作用。

从这点上来说,《朝花夕拾》是很好的范本,它凝聚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意味深长。例如读《狗·猫·鼠》要通过作者对鼠猫爱憎的对比,深入到对人性虚伪做作的讽刺,对反动文人残忍和媚态的隐喻;读《五猖会》要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变化,体悟到作者对封建家长制教育的批评;读《无常》要透过无常的“可爱”“可亲”的表象,感悟到黑暗社会中下层百姓“生又何欢?死又何惧?生有不平,死有公正”的心态。

2.“读”在有弹性的思维空间。上文 “有深度的阅读体验”,这是教师在“导”的备课环节的预设,学生实际阅读体验的深浅,当然也必然落实在学生本位上,有弹性的思维空间。

此弹性空间的基点落在学生的素读体验上,其统整则着眼于学生的小组交流与全班探讨。素读是导读的起点,当然,素读也不等于散漫无际,在初读交流前就要对学生明确以下阅读常规:①标记疑难;②摘录佳句;③一句话点评。

这里可以用一张名著导读卡,分设“读而有疑”“读而有思”两栏,帮助学生固定初读中飘忽不定的体验,厘清天马行空的思绪。学生先在小组层面进行首轮交流评论。“读而有疑”先在合作小组内求解,如小组内部无法解决再递交到班级层面,师生共同研讨;“读而有思”亦如前法,经由小组交流后给出推荐指数,指数高者递交到班级层面共享。

(二)主导有序列的读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书中单篇,记述的事件各不相同,但气韵自然贯通。这样的经典散文,需要将文本的内在气韵与外在叙事融会贯通,才能构建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計。笔者设计《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与一篇《小引》的导读序列,初定为五课时。

第一课时,以《小引》中“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为切入口,以“寻找一个有意思的鲁迅,回首那个有意思的故乡”为线索,串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四篇文章,引导学生发现百草园、三味书屋、阿长、迎神赛会的“有意思”,再由《五猖会》中“我”前后从“有意思”到“没意思”的心态变化,《无常》中“无常”形象的“有意思”到“有深意”的深入,引导学生发掘中年鲁迅的故乡情结——童年、乡亲、故乡有回望中的美丽和哀伤。

第二课时,以“生于斯,长于斯:沿路的风景”为中心话题,串联《父亲》《琐记》《〈呐喊〉自序》三个文本,话说少年鲁迅眼中的乡土和乡民,并联系上一课时分析“故乡”情感色彩的变化,感悟鲁迅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统合“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第三课时,以“别样的人们”为中心话题,串联《藤野先生》《范爱农》《孔乙己》《阿Q正传》四个文本,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故乡“这样的人们”即孔乙己与阿Q与异地“别样的人们”,再引导学生比较范爱农与孔乙己的同与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名著阅读的“知人论世”。

第四、五课时,在基本通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外小组合作作“主题式”阅读,在课堂上分小组呈现主题阅读报告。主题既可由教师推荐也可由学生自定。教师示例主题有:①《朝花夕拾》中的反讽语言赏读;②鲁迅作品中的“辫子和头发”;③鲁迅笔下的看客群;④鲁迅作品中“笨”的女人们;等等。endprint

(三)指导有方法的读

“名著导读”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于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在导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这些技巧升华成阅读能力。

在《朝花夕拾》的导读中,略读、精读各显其效要。教师指导精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圈点勾画、批注摘录阅读习惯;指导略读时可设置定时定量的阅读,教会学生不出声默读,快读,跳读;还可以在学生对名著文本有一定阅读积淀的基础上,相机指导主题阅读法。

所谓“主题式阅读法”,指围绕某一主题,串联一系列相关或相反的读书篇目展开阅读。例如上文笔者设计的《朝花夕拾》的序列课时即是以自拟的“主题”为中心的:温馨回忆的故乡、理性批判的故乡、故乡这样的人们、异地别样的人们等。

这种阅读法需要学生在充分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串联一系列文本进行打通重组,以此进行主题模块的提炼与设计,从而有效地围绕该主题进行深入的阅读。学生围绕同一主题阅读多篇文章,有主题地阅读、感悟、积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个性化阅读有了广阔的空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类比阅读能力、整合阅读能力。

三、“导”与“读”:出发与归依

“引导有度,主导有序,指导有方”,语文教师在“导”的层面所做的努力,对于“名著导读”的教学实施来说,不过是一种备课预案。它当然有助于名著阅读的有序有效的开展,但它无法预估学生阅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无法把控导读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种种可能,当然也无法保证学生实际的阅读效果。

从对话理论的视角来看,“名著导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导”的设计是教师与作品的对话,“读”的落实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导读”的过程则是师生对话。在作品、学生、教师三者中,学生是主体,一切对话展开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与作品的对话是为学生与作品的对话服务的,师生对话的目的是提升学生与作品对话的质量。

“名著导读”的重心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实现学生与作品的理解交融才是教师“引导”“主导”“指导”的终极指向。这种理解交融不是接受与认同,而是参与和对话。导读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提供对话的空间和可能,要把想象的空间、表达的机会留予学生,要把质疑的自由、判断的权力让位给学生。

综上所述,“名著導读”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导”,不能止步于课堂的“导读”, 其终极归宿都是学生自主的有体验的“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将自己真实的、独特的生命体验置入文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中,感受作品的魅力,获得思想的启迪,得到文化的滋养。

【参考文献】

[1]鲁迅.朝花夕拾[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2]徐金国.名著阅读应导向真阅读深阅读[J].语文建设,2016(25):20-22.

[3]陆恕.让阅读舒展开来——记“新语文主题阅读”实验[J].人民教育,2010(20):38-41.

[4]杨九俊.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J].教育发展研究,2014(08):1-5.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现状和优化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