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从疳论治探讨❋

2018-01-22 10:20邵晶晶翟志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儿科学多动症脾胃

邵晶晶,于 峥,翟志光

(1.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 10004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临床多发病、难治病,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等方面。我国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有多次调查,所得现患率约为3%~10%,男童和女童发病率比例为4∶1~9∶1[1]。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躁动”“失聪”“健忘”等范畴。古代相近的论述有唐·孙思邈创“孔圣枕中丹”(龟板、龙骨、远志、九节菖蒲),治读书善忘者。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将本方易名为“聪明丸”,用治“学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2]。

中医治疗本病有其优点,常见辨证主要有一是肾阴不足,肝阳偏旺,用左归饮加减;二是心脾气虚,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三是湿热内蕴、痰火扰心,用黄连温胆汤加味[3]。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疳证表现,辅以从疳论治能提高疗效。

1 多动症从疳论治

笔者发现多动症患儿常见以下特点:一是面色不佳,无光泽,或色黄,或青白,或色不均,或面有白斑或眼周唇周色晦暗,身体瘦,部分患儿身高体质量未达到正常范围或发育缓慢;二是挑食偏食或食欲差,或喜食肉类、甜食、零食和富含添加剂的食品,吃绿叶蔬菜水果少,营养不均衡;三是脾气急躁,性格倔强,甚至打骂父母。以上表现均符合疳证特征,辅以健脾理脾和胃为核心的从疳论治治法疗效满意。

刘某,男,6岁,2017年4月5日初诊:主诉兴奋多动日久,伴注意力不集中。患儿平素易兴奋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气急,纳差,眠差,便可。就诊时情绪兴奋,言语和肢体动作频繁不能自持,脾气犟,不听话。症见舌淡苔白厚,脉弦,查体心肺(-),体瘦腹胀,面色黄、不均,诊断儿童多动症(脾胃失和证),治宜健脾化痰、宁心安神。方药用常规平肝潜阳息风、化痰通络药味,14剂颗粒剂,每日1剂,半月后复诊。配合推拿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百会、揉四神聪(宁心安神),补脾、顺运内八卦,按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按揉天突、揉膻中、分推膻中、直推膻中(化痰顺气)。

2017年4月19日二诊:家长诉患儿多动症状改善,现有轻微鼻塞,纳可,舌淡红苔白,脉弦,面色转佳,体质量增加。处方:辛夷花10 g,白芷10 g,荆芥穗6 g,防风3 g,蝉蜕3 g,银柴胡10 g,乌梅10 g,五味子10 g,僵蚕10 g,茯苓10 g,白术10 g,陈皮6 g,炒枳壳6 g,莱菔子6 g,砂仁6 g,鸡内金6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麦芽10 g,百合10 g。7剂颗粒剂,每日1剂,推拿1次,基本同上次。

2017年4月26日三诊:患儿就诊情绪稳定,面色红润,体质量增加,家长诉患儿比以往听话。症见舌红苔白,脉滑。方药以常规滋阴潜阳、平肝息风药味,加茯苓10 g,白术10 g,陈皮6 g,炒枳壳6 g,莱菔子6 g,砂仁6 g,鸡内金6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麦芽10 g,14剂颗粒剂,每日1剂。推拿1次,基本同上次。嘱其平素饮食调理为主,减少肉食、零食和添加剂食品,增加五谷杂粮和水果蔬菜。另嘱家长减少对患儿斥责,使患儿减少焦虑,心情放松。后电话随访病情稳定好转。

按:患儿有营养不良、脾胃纳运失调、脾气急躁等疳证表现,故先以多动症常用的平肝潜阳息风、化痰通络药味控制症状,再辅以推拿、药味(茯苓、白术、陈皮、炒枳壳、莱菔子、砂仁、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等)和饮食调理健脾理脾和胃。二诊则针对鼻炎治疗。

2 多动症从疳论治原理探讨

2.1 多动症患儿营养、消化功能改变相关发现

西医学对多动症与营养、饮食的关系,开始只关注一些特定的营养要素,如缺铁、低锌、低铜、缺钙、高铅、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合成色素)、可乐型饮料、含水杨酸盐食品等。王丽珍等发现,多动症儿童热量摄入量、蛋白质和脂肪供热比显著高于正常组儿童,碳水化合物供热比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饮食结构是儿童多动症的一大重要因素[4]。伍凤云等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膳食蛋白质、胆碱、膳食纤维、胆固醇、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维生素C、钙、镁、锌、硒、铜的摄入量显著低于健康儿童,蔬菜类、白肉类、鱼类的摄入量显著低于健康儿童[5]。

中医方面,张力等发现部分多动症儿童同时存在较长时间的厌恶进食、食量减少等。某些厌食患儿长期营养缺乏,会导致或加重多动症的发病。治疗可从厌食证入手进行辨证,有食积内热型、痰湿阻滞型、脾胃气虚型、气阴两虚型等[6]。

2.2 多动症从疳论治探讨

2.2.1 传统对多动症、疳证病机、证候认识有较大差别 多动症主要从阴-阳角度认识,其辨证多离不开“阳亢”“热”“火”。如有认为古代文献描述相近者有《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有认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若阴静不足,阴不制阳,则阳动有余。有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阳动有余、阴静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7]。俞景茂将本病病机概括为心有余而肾不足,肝有余而脾不足,阳有余而阴不足[8]。

疳证则主要从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角度认识,其证(治)主要是积滞伤脾(消积理脾),脾虚气弱(益气健脾消积),气血两虚(补气养血健脾)[9],或疳气(和脾健运)、疳积(消积理脾)、干疳(补益气血)[10]。《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五疳》:“小儿疳者,因脾脏虚损,津液消亡。”《幼幼集成·诸疳证治》:“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疳证虽有各种不同的主证和兼证,但其主要矛盾是脾胃虚弱。[11]”江育仁认为,脾胃失调是形成疳证的主要原因[10]。有认为,疳证的病因虽有不同,但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其病理变化是脾胃损伤,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是其主要病机变化[7]。

2.2.2 多动症的辨证离不开“阳”“火”,主要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以“动”为主要特征 动为阳、静为阴是一般原理。

2.2.3 “神不足”是多动症“动”的主要原因 所以多动症之“动”除“阳”“火”之外,“气虚”“阳虚”“精亏”等“阴证”也应占重要地位。

探究多动症的病理,其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等表现,实际上是由于大脑的最高级部位虚弱,不能充分处理信息,以思维指挥行动的结果。古人言“谋定而后动”,多动症则相反,是“谋未定”或“未谋”而“乱动”。额叶皮质特别是前额叶皮质与纹状体的联系在大脑自我调节灵活性、自我控制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动症患儿在反映大脑额叶功能的神经心理测试方面有异常结果,与额叶损伤的成人相同。实验显示,多动症患儿在信息处理和选择适当应答方面有缺陷。从神经生理学分析,额叶功能失调可引起活动过度、注意不集中、挫折阈降低、冲动、情绪不稳、做事有头无尾等[1]。

心藏神,《灵枢·邪客》:“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所以,大脑额叶的上述改变从中医角度看就是“神不足”。“神不足”则难以“任物”,故“动”而无方。

“神不足”其病性主要属于“气虚”“阳虚”“精亏”等“阴证”。有认为多动症从表面来看,似乎多动而精力不衰,近于实证。然与正常儿仔细对照,患儿形、神俱为不足而非有余,如神思涣散、动作不灵、大多形体瘦弱、面色少华、脉象偏弱等,又且病程长久,故从临床总体来看仍以虚证为主。

2.2.4 疳证之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加重或导致“气虚”“阳虚”“精亏” 多动症与疳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宜辅以从疳论治。

实际上,疳证本身就有“动而无方”的表现,如喜揉眉擦眼挖鼻、吮指磨牙、吐舌弄舌、夜卧不宁或动作异常,或搐搦、烦躁多啼、易发脾气。“以现代医学论之,此乃营养不良儿所见之虚性神经亢奋之症状”[12]。

[1] 沈晓明.临床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6-89.

[2] 郑苏.漫谈儿童多动症的饮食疗法[M].浙江中医杂志,1998(9):396.

[3] 郭振球.中医儿科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501-505.

[4] 王丽珍,古桂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诱发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 伍凤云,范广勤.膳食蛋氨酸、胆碱的摄入与儿童血铅水平及儿童多动症的关系[D].南昌:南昌大学,2011.

[6] 张力,陈秀荣,芦剑峰.从小儿厌食辨证论治儿童多动症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941-942.

[7] 徐荣谦.中医儿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08-113.

[8] 徐有水.中医药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2):730-732.

[9]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9-53.

[10]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9-63.

[11] 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170-180.

[12] 胡光慈.实用中国小儿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131-139.

猜你喜欢
儿科学多动症脾胃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与多动症儿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