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研究进展及思考❋

2018-01-22 10:20倪红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养生学学者建构

高 健,倪红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养有摄养、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是指根据人的生命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护养活动。中医的“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概言之即保养生命,维护健康。中医养生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医学集历代养生学说之精华,建立了富有特色、系统的养生理论,积累了丰富、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深入研究中医养生理论,对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推动中医学术的进展意义重大。

1 中医养生理论研究进展

中医养生理论的既往研究,多关注于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归纳整理。近年来,对其研究已深入到从养生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研究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通过文献、临床、实验等方面开展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研究。

1.1 中医养生理论构建背景研究

随着方法论的不断兴起,诸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解读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背景。如在研究先秦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时,有学者运用发生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传统文化、思维和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1]。认为以诸子为代表的先秦朴素哲学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决定和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走向;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的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和辨证思维则渗透于中医养生理论之中,使之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具体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从单纯的古籍梳理、辞源辨析,转而从整体上把握养生理论的建构源头,以期更为深入地探讨先秦思想对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影响着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形成以易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的哲学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医的发展,自然也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产生影响[2]。如认为“易”的理念催生中医运动养生观;“天人相应”的思想引导人们尊重自然、养气调神;“潜龙勿用”告诫人们“动静适度,不妄作劳”;“居安思危”提醒人们“治未病”;“反身修德”奠定“情志养生”的理论基础;“损益理论”是“饮食养生”“房中养生”的理论源泉。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诸子百家的生命探微影响着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其中主要以对道家和儒家的养生思想研究为主。老庄“道法自然”“致虚极,守静笃”的生命哲学为中医养生理论中四时养生、以静养生的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提出了中医情志养生理论的重点[3]。以孔子为代表的圣人贤者强烈的尊生意识与丰富的养生实践,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5]。其中,孔子“慎于衣食,多项不食”的言论,为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建构开创了先河;“寄情山水,愉悦养生”的实践为中医情志养生提供了成功范例;“读书立志、音乐怡情”更是对情志养生的补充和完善;中庸思想是中医“中和”养生理论的思想母体。

随着对先秦儒道传统养生文化应用研究的方兴未艾,有学者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先秦养生文化进行解读。其以知识阶层养生生产为线索,在文化生产背景中,从“生产、消费”的视角出发,对作为养生文化生产者的知识阶层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养生文化生产历史进行归纳,整理其文化生产的历史经验。研究表明,秦汉时期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外在环境[6]。

1.2 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关注的持续升温,近年来对养生理论的多元化研究鹊起。

1.2.1 中医养生理论的文献研究 在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中,有学者利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整理相关医学著作,挖掘历代医家对养生的认识。如研究发现,《黄帝内经》全书有40多篇内容涉及养生。就其内容看,全书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精、气、神的作用,提出具体的养生原则和方法[7-9],关注年龄、性别对生命规律的影响,提出“寿夭论和衰老论”,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及理论等等。《黄帝内经》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探讨养生,将散见于各家的养生文化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发挥,并最终升华为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从而成为中医养生理论发展的基石[1]。

在深入分析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养生理论及原则等问题时,有学者认为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与传统医学的发展脉络相一致。通过对《伤寒论》[10]《金匮要略》[11]《备急千金要方》[12]《寿世保元》[13]等历代医籍中有关养生理论的整理、发掘,认为这些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养生学说,并对现代养生研究仍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还有学者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2~2011年10年期间,与中医养生理论有关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探讨10年来中医养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通过数据分析得知,国内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研究热点,也开始从理论探讨转向实用,文献发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中医养生研究主题也相对明确、集中[14]。

1.2.2 中医养生理论的临床研究 在临床研究方面,较为广泛的是养生理论在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等干预研究中的应用。如有学者研究了中医养生方法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显示,通过结合中医养生方法的综合干预,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5]。又如采用中医养生学的行为干预方法,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等指标且经济可行,值得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推广应用[16]。

对不同养生方法的效果及机制研究也在进行中。如有学者研究了太极拳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机制,证实太极拳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分析其降压机制可能是太极拳的运动特性对大脑皮层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从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增加血液循环系统功能[17]。

1.2.3 中医养生理论的实验研究 目前也开展了一些中医养生理论实验研究。如有学者研究了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明确广东凉茶能够有效降低大鼠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加大鼠海马的总抗氧化能力,减少MDA含量。同时,在针刺对抗疲劳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证实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在多个环节和层面防治运动性疲劳[18]。

1.3 中医养生理论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相关研究

1.3.1 教学方法研究方面 随着中医养生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中医养生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类中医高等院校愈发重视中医养生理论的教育教学。如有学者[19-20]在养生理论的教学中,通过积极实践教学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力图通过养生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实际运用能力,学有所用,提高中医专业的中医养生学的教学质量。

1.3.2 学科发展研究方面 中医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学学科发展关系的研究正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有研究认为,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应与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疾病相结合,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在现代疾病的防治运用中,应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优势,促进其全面发展[21]。有学者还从养生学概念界定、养生理论研究进展、养生的学术及组织机构建立、养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以及养生保健市场开发等方面探讨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现状[22]。

1.4 中医养生理论的专题研究

近年来,诸多学者还对中医养生体系、饮食养生、不同历史时期养生特点以及儒道的养生思想对现代科学养生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在中医养生体系研究中,有学者[23]认为中医养生体系才是中医至今仍具有勃勃生机的原因,其构建深受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对此,有学者[24]进一步对“治未病”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加以总结归纳,认为“却老全形”乃摄生之道, 提出具体“治未病”方法大致有和阴阳、 顺四时,调情志、 修身性,居有常、 适劳逸,调饮食、 资气血,养生方、 防病邪,常锻炼、 通气血,适针灸、强身体等。

纵观学者们对中医饮食养生的专题研究可见,这些研究既有对某经典医籍、医家、特定中医理论及疾病与饮食养生的论述,亦不乏对某特定时代、地域、民族饮食养生的专篇讨论等。如有学者[25]认为,近年来在《内经》饮食养生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中,对散在于许多篇章中的饮食养生理论缺乏系统全面的整理和总结,临床应用也常以单方和验方为主,应用范围较为局限。有学者[26-27]则从中医饮食养生文化整体出发,探讨中医饮食养生的文化源流、中医饮食养生特色、意义及原则方法。

对不同历史时期养生特点的研究中,如以宋代为例,有学者[28]介绍了宋代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成果,涉及到饮食养生保健、运动养生保健、精神养生保健等方面,尤其是探讨了宋代理学对于养生理论、养生实践的影响。亦有学者[29]探讨了宋代养生发展的历史基础以及突出表现,认为宋代养生著作进一步丰富,养生术逐渐走向大众,宋儒理学对养生文化的影响深远。还有学者[30]通过对欧阳修养生思想的源起及其养生方法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养生理论构建、养生实践的特点等。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养生特点,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某个特定时期养生理论研究整体把握不足,时代间的联系尚不紧密等,均有待后续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革,研究者们在挖掘、整理、归纳中医养生理论建构内因的同时,也从建构中医养生理论的先验性素材源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外显影响展开系列研究。有学者[31]从道家养生思想的独特视角,探讨道家养生思想对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代价值。同时,还通过对道家养生术的哲学基础、形成过程、操作方法和追求目标等系统研究,认为道家养生思想对现代人科学养生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值得推广[32-33]。在对儒家养生思想的挖掘中,有研究认为,儒家文化重生贵德、崇尚“仁”“中和”的养生思想,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奠定了思想基础。对时下实践心身、社会、道德一体的健康概念极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34]。

2 对中医养生理论研究的思考

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经过学者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在理论挖掘、整理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研究视角也日渐独特,养生理论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教学及学科发展诸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然而这些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值得思考,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目前,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献的挖掘整理方面,其研究内容也多以养生原则和方法的总结为主,反复归纳鲜有创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值得后来的研究者深思。再有研究方法尚显单一,研究的深度、高度亟待提高。如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中,对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对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尚不够深入,需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还有中医养生方法的具体界定、评估工作较为薄弱,缺乏大样本的分析判断,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缺乏科学的评价,尚难以大范围推广。

有鉴于此,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中医养生理论可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深入研究。如可开展中医“平人”维护系统对现代健康维护的影响研究。中医将健康者称为“平人”,所谓中医“平人”维护系统,其中一个主要层面即指相对系统化的中医养生理论、知识及方法、技巧之统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及中医学的历史演变过程,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深入研究中医“平人”维护系统,并结合社会的现时代发展,分析中医养生理论对现代健康维护的影响及价值,将有助于国民在健康领域选择合理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再有可继续深入挖掘中医养生理论的内涵、养生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开发养生技术和产品,以扩大其在现代健康维护中的应用范围。还有可借助现代多种研究方法,评估中医养生方法的效果、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期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发展。

[1] 谭颖颖.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2] 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8.

[3] 黄圣耀.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4] 贾龙标.儒家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报,2005,12(6):76-78.

[5] 刘芳.儒家养生思想的价值[J].枣庄学院学报,2014,31(1):134-137.

[6] 李文鸿.中国古代养生的文化生产——以知识阶层为中心[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7] 古继红,黎敬波.《内经》养生理论的实质内涵及现实意义[J].新中医,2015, 47(4):318-319.

[8] 姚晓玲.《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研究概述[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2):132-134.

[9] 战佳阳,毕秀丽,赵明山.《内经》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 12(2):84-85.

[10] 赵江滨,刘禹舟.从《伤寒论》阳明病篇看中医养生观[J].河南中医, 2014, 34(1):6-7.

[11] 赵云,郭源秩,杨宇峰.《金匮要略》妇人病篇养生思想探析[J].医学综述, 2007, 13(24):2062-2062.

[12] 李培修.《备急千金要方》养生特点浅析[C].铜川:孙思邈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2011:1958-1959.

[13] 郭劲松,王凤霞.饮食养生,不忘养内——读《寿世保元》有感[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10(1):76-76.

[14] 王侠,王霞.我国近10年中医养生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河北中医,2013, 35(7):1065-1067.

[15] 邱翠琼,温建炫,张程达,等. 中医养生法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作用[J]. 广州中医药大学报,2014,31(2):209-211.

[16] 吴镝,徐玲春.中医养生学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 2012,31(9):85-86.

[17] 何友平,吕品.太极拳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作用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9,33(4):79-80.

[18] 汶希.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9] 成泽东,陈以国.中医养生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医教育,2008,27(3):82-83.

[20] 刘琦,梁润英.中医养生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8):92-93.

[21] 余翔,李惠斌,温速女.中医养生的发展概况[J].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9):10-11.

[22] 李金田,赵鳃鹏.中医养生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C].北京: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23] 何富乐,胡美兰.治未病理论对中医养生体系构建及其产业发展的启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7):1598-1600.

[24] 付国兵,刘洋,彭玉清.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内涵的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 2008, 27(6):403-405.

[25] 王钦鹤,蒋应时.《内经》饮食养生研究概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7,6: 63-65.

[26] 宋俐,汪华.中医饮食养生探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47-49.

[27] 蒋力生.中医饮食养生要略养生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报,2010,22(6):27-33.

[28] 徐召霞.宋代的养生保健方法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5,3:206转208.

[29] 魏金龙,刘晓.宋代养生发展与进步初探[J].兰台世界,2015,3:40-41.

[30] 丁慧.欧阳修养生思想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31] 文晶晶.道家养生思想对城市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32] 梁融雪.对道家与道教养生思想的讨论及其对当代养生的启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3] 王金龙.道家养生思想及对现代健康观的启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4,13(1):63-66.

[34] 陈沛沛,项平.儒家饮食观与中医养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1):32-34.

猜你喜欢
养生学学者建构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