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色

2018-01-22 10:33陆东亮徐立蒙张弛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浙江省特色

陆东亮+徐立蒙+张弛

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推进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从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个方面阐释了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色的形成动因。在分析总结浙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色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提供法律支撑,制度创新、推进“两区”建设、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加以优化。

关键词: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特色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基于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的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编号:2017R403076;主持人:陆东亮)的阶段性成果;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运河杯项目“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170690;主持人:徐立蒙) 的阶段性成果

一、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色的形成动因

(一) 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通过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发现农业生产力快速增长和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是农民所带来的“人力资本”,这是影响经济发展农村速度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资金,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不断进入农业领域,但当前农民的规模和质量明显不适合这种形式变化。而且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尤其突出,加上农业院校招生减少,农业后备人才匮乏,“谁来种地”的问题尤为严重。另外从行业分布来看,当前的农民更多从事传统产业,而从事管理型、服务型、科技型的专业农民短缺,农业发展需要的创业人才,科技人才、领导人才更是严重短缺。加之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空间也来越有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因此,要加快浙江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转变,核心是培育高素质的新型专业农民。

(二)浙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类城市化,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融合。新型职业农民是人才培养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型职业农民是满足社会发展的一种人才模式群体。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型城镇化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政府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时,必然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为指导,课程设置、方案制订、实践安排及教学形式等收到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但是,浙江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继续下滑,处于困境。浙江省自2006年以来提出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千千万万浙江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大多数的农村青年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转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改变了生活条件,逐步转变为从事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旅游业的劳动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自身素质文化与能力水平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浙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要求

现代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是实行产业化经营管理,以当地区域产业优势为依托,依托现代科技采取现代化管理手段,实行专业化的分工劳动,实现加工、生产、工商、科技等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实质上就是要充分突出现代农业科技的功能和龙頭企业的作用,发挥他们在资源配置,生产要素,专业化生产,区域布局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如潮,两区建设成效突出。浙江省积极培育和拓展龙头企业,打造百亿级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启动“一区一镇”(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建设,使“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引导农民搞标准化生产,把农业优势不断发挥出来,推动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此外,休闲旅游农业,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产业,新业态新型农业不断涌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对劳动力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正好满足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诉求。

二、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色的基本内容

(一)做好制度保障,走政策引领之路

首先,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与管理制度,重视持证职业农民的权益保障。浙江省各县市基本都已经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以此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例如浙江慈溪于展开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绍兴新昌于2016年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实行定期检查,强化职业农民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再次,建立农村职教的财政保障机制。农民大学生培养,浙江省在财政保障上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电大、浙江农林大、嘉职院、湖州农民学院等在农民大学生培养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学员的学费由财政埋单。此外,浙江省浙江走政策制度创新之路,突破资金、土地等共性要素瓶颈约束,加大农业财政、信贷、保险的支持力度,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各种政策都使得浙江人民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质产业,农民不再是弱势群体,解除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关注整体素质,走全面培育之路

根据“木桶”短板理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要关注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首先,浙江省各县市先后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程序,完善了新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保证了新型职业农民各项指标均衡发展的良好举措。例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中,绍兴新昌县严格规定初级、中级和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资格要求,分等级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将证书、级别与从业资格、规模挂钩。其次,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弱项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个短期的培育,是一场长期的攻守战。浙江省根据职业农民的从业类型,除了设置配套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之外,还注重诸如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经营收入能力、自身行为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全方位的培育。浙江湖州在做好知识技能培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农民在情感、心理和行为上的提升,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务农动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责任感。浙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注重培育对象的整体素质,成果显著,让新型职业农民在全社会树立起崭新的形象,成为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象征。endprint

(三)关注职业成长,走终身教育之路

保罗·朗格朗指出:终身教育的概念适用于全社会各行业职工岗位能力提高的培训工作中。新型农民培育必须强调“新”的理念,因此必须走上终身教育的道路。首先,浙江省着力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关注农民的职业生涯发展。整整一个培育体系围绕“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层次进行培育,关注每一个阶段培育对象的职业成长,不断向新型职业农民这一个目标转变。2015年3月,《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农业、教育和科技部门要密切关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通过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次,通过优化匹配各种培育模式,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浙江省基本涵盖“政府工程模式”“市场主体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社会组织培养模式”四种模式,相互协调,彼此贯通。

(四)创新培育模式,走“浙派”农业之路

浙江省各个区域根据实际,创新培育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浙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给培育工作注入无限生机。首先,优化培育手段,走“互联网+”培育道路。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召开地方——浙江桐乡,桐乡市政府借助其互联网优势搭建“科技+网络”智慧培育新平台,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现了“智慧”升级,围绕职业农民培育建设互联网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对象除了可以借助中央农广校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之外,桐乡农民学校还专门为其提供了掌上农民信箱APP服务,建立了一套政策解读,在线咨询,在线销售为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其次,先进理念引领,走生态培育之路。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浙江衢州,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培训内容包括行业标准化、质量安全、示范性创建、种养技术与新品种等,绿色生态理念深入培育对象。再次,产学研结合,走高校引领之路。全国整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浙江湖州,坚持以湖州农民学院为教育主体,把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重要内容,根据本地产业特点找准坐标,整合资源做好加法,着力从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三个方面重点突破。此外,突破资源限制,走创业之路。浙江宁海,通过构建“失土农民创业园”,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创业培育新路径。

三、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色的优化措施

(一)做好法律支撑,提供培育新保障

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顺利实施,这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显示更多的弱质特性,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为新型职业农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直接限制了新农民专业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法制规范范畴。当然,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制定职业农民培育法规,政府要及时出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地方法律法規,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保护职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创新制度建设,赋予培育新氛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覆盖面虽然很广,但是真正的起效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仍旧存在很多制度壁垒。首先要尽快打破城乡“双重结构”,突破现有制度的壁垒。破除农民在户籍、土地、产权、住房、保障制度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其次要继续推进建设标准化的管理轨道。通过规范入学机制,完善教学、评价等环节,给予培育新氛围。再次,改革当前制度,给予农民制度优惠,提供各种农业政策性奖励措施,甚至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的同时,也要及时展开以政策为导向的宣传推广工作,动员社会各界人群积极建设职业农民社会新环境,以此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有才之士从事现代农业建设。

(三)推进两区建设,给予培育新载体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浙江省为了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更好更快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现代化滞后状况,于2010年提出“两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无疑为浙江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更是今后浙江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活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因此,要按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把“两区”建设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

(四)转变经营方式,赋予培育新路径

十八大提出建设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变以往传统的家庭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型。浙江省现代农业无处不在都充满了产业魅力,借此可以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性。首先,根据浙江区域产业特色指导农业结构,完善农村合作社等“领头羊”建设。农民合作社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等显著特征,而正好这些“大家庭”成了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培育成果体现,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壮大。再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形成精致化、特色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真正使浙江农业真正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典范。

参考文献:

[1]吕莉敏,马建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16):20-25.

[2]刘阳,胡晶.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5):82-85.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浙江省特色
《初心》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中医的特色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