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將軍“復興”
——漢魏制度變遷的一則案例

2018-01-23 11:28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曹魏

羅 凱

漢魏兩晉南北朝作爲一個長時段,其共同處之一,是各種名號的“將軍”在諸多方面影響甚巨。①關於兩漢六朝時期將軍的研究不少,難以一一羅列,此僅舉近30 來年部分專門研究的論著,如廖伯源:《試論漢初功臣列侯及昭宣以後諸將軍之政治地位》,徐復觀先生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文史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6 年;何天明:《兩漢北方重要建制“度遼將軍”探討》,《北方文物》1988 年第3 期;廖伯源:《東漢將軍制度之演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9 年第1 期;張豔國:《論漢武帝時代將軍制度的緣起》,《學術月刊》1989 年第3 期;張豔國:《漢武帝時代將軍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 年第6期;李大龍:《東漢度遼將軍述論》,《内蒙古社會科學》1992 年第2 期;山口正晃:《曹魏西晉時期的都督與將軍》,《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九輯,2003 年;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仇鹿鳴:《關於北魏幾個將軍號的考釋》,《中華文史論叢》2008 年第1 期;張鶴泉:《略論北魏前期諸王所領將軍號的遷轉與傳襲》,《古代文明》2012 年第1 期;張鶴泉:《西晉將軍兼任都督諸軍事問題的考察》,《河北學刊》2013 年第2 期;張鶴泉:《東晉時期刺史加領將軍號問題的考察》,《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 年第1期;張金龍:《西漢將軍制度述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4 期;張金龍:《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將軍號》,《史學集刊》2014 年第2 期;羅凱、宋道專:《三國時代的輔國將軍》,《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 5 期。而名目繁多的將軍號中,有四個地位最爲突出。《續漢書·百官志》(後文簡稱《續漢志》)“將軍”條云:“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後文簡稱驃騎),次車騎將軍(後文簡稱車騎),次衛將軍(後文簡稱衛軍②衛將軍簡稱衛軍,《晉書》《宋書》《南齊書》《魏書》等所在多有。)。”③(晉)司馬彪:《續漢書》志二四《百官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後漢書》附本,第3563 頁。筆者按:據司馬彪的“本注”,此“比公者四”似乎是東漢制度。但東漢在末年以前並無衛軍,且如下文所述,復置後的衛軍地位並不很高,因而此四者實爲西漢能加“大司馬”號的四個將軍,以加“大司馬”,故能“比公”。關於比公將軍的由來,可參見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第 320 頁。兩晉南北朝也多以驃騎、車騎、衛軍爲地位獨特的三將軍,僅稍低於大將軍,而高於其他諸將軍包括諸號大將軍。④如征南大將軍(某些時期,如北魏後期,四征大將軍高於衛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當然,這裏的諸號大將軍不含驃、車、衛三者本身之加號大將軍。要之,自漢至南北朝,地位最高的將軍號有四個——大將軍、驃騎、車騎、衛軍,即所謂“比公將軍”,其他將軍皆等而下之,這種認識古往今來幾乎無人質疑。

但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突然涌現出一系列的將軍號,極大地衝擊了原來的官僚體系,“比公將軍”中尤以衛軍所受影響最大。曹魏代漢之後,一項緊迫工作就是對漢末幾十年的亂局進行整頓,將軍號的整飭即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衛軍逐漸得以“復興”。

一、名單中的“怪異”:漢魏之交衛將軍的尷尬地位

河南省臨潁縣繁城鎮①即古繁陽亭,漢魏禪讓儀式舉行地,曹魏開國時設繁昌縣。有一塊《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石碑,保存了一份十分翔實的延康元年(220)魏王國文武官員名單:

相國安樂鄉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詡、御史大夫安陵亭侯臣朗、使持節行都督督軍車騎將軍(闕二字,當爲陳侯)臣仁、輔國將軍清苑鄉侯臣若、虎牙將軍南昌亭侯臣輔、輕車將軍都亭侯臣忠、冠軍將軍好畤鄉侯臣秋、渡遼將軍都亭侯臣柔、衛將軍國明亭侯臣洪、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鎮西將軍東鄉侯臣真、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領揚州刺史征東將軍安陽鄉侯臣休……②傳世文獻中,該碑文首見於(宋)洪适《隸釋》卷一九《魏公卿上尊號奏》(四部叢刊三編景明萬曆刻本),(清)倪濤《六藝之一録》卷五五《魏公卿上尊號奏》(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二三《上尊號碑》(清嘉慶十年刻同治錢寳傳等補修本)、(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之《全三國文》卷二八《衛覬·公卿將軍奏上尊號》(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第1209 頁)等亦收有。其正文,部分可見於《三國志》卷二《魏文帝紀》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第73—74 頁。

我們注意到,這是一份次序井然的官員名單,從三公、重號將軍,到九卿、禁衛將校,最後是振威、振武等小號將軍,③名單中共有46 位文武官員的官爵名字,此處不盡録。等級秩序非常明顯。而該名單的官員班序,尤其是其中的將軍號順序,有一些突破我們“常識”的“怪異”之處。

在該名單中,衛軍雖然高於征、鎮與前後左右將軍及九卿,但與車騎之間,卻還横亘有輔國將軍(後文簡稱輔國)及虎牙、輕車、冠軍、渡遼等將軍。輔國、虎牙等將軍,後世如北魏、北齊等朝品秩參差不齊;④輔國、冠軍,北魏、北齊均爲從三品;輕車,北魏、北齊從五品下階;渡遼,北齊從六品上階;虎牙,北魏、北齊從八品下階。參見《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隋書》卷二七《百官志中》、《通典》卷三八《職官二十》之“後魏百官”“北齊秩品”。而在史書所載曹魏、兩晉、劉宋官品中,要麽連名號都没有出現,要麽僅僅位列第五品,只有輔國廁身三品將軍之尾端,①參見《宋書》卷三九《百官志上》,以及《通典》卷三六《魏官品》、卷三七《晉官品》。輔國,第三品;輕車,第五品;虎牙,《魏官品》無,《晉官品》作武牙(《通典》避唐太祖李虎諱),第五品,《宋志》則在最低的四十小號將軍之列;冠軍、渡遼,《魏官品》《晉官品》無,《宋志》冠軍在第三品。與這份名單頗不相同。

是這份名單有問題嗎?關於此碑文的史料價值,宋代洪适②(宋)洪适:《隸釋》卷一九《魏公卿上尊號奏》。、清代畢沅③(清)畢沅:《中州金石記》卷一《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清經訓堂叢書本。與王昶④(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二三《上尊號碑》。等均高度肯定。正如王昶在《金石萃編》中所指出的,將該奏文與《三國志》等正史相關部分對比,可以補正不少内容,所以這份名單該引起我們足够的重視。

對於該名單中諸將軍號不同尋常的“乖離”,有人可能會以鮮于輔等人的“特進”身份來解釋。確實,鮮于輔、閻柔、楊秋等人在曹魏都是“特進”。但第一,曹洪同樣也是特進。⑤四人情況,分别參見《三國志》卷八、卷一、卷九,第 247、36、278 頁。第二,這些人應該都是在曹丕稱帝之後,各人晉封爲縣侯時“位特進”的,如鮮于輔和閻柔“文帝踐祚……皆進封縣侯,位特進”,⑥《三國志》卷八,第247 頁。曹洪“遷驃騎將軍,進封野王侯,益邑千户,並前二千一百户,位特進”。⑦《三國志》卷九,第278 頁。第三,漢晉時期,“特進”作爲一種尊貴的身份,在具名時是要“入銜”的,請看下列幾個例子: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班於群神,遂覲東后。從臣太尉憙、行司徒事特進高密侯禹等。⑧《續漢書》志七《祭祀志上》,《後漢書》附本,第3165 頁。

(建初元年)夏四月丙戌,詔曰:“……故特進膠東侯[賈復]佐命河北,列在元功。衛尉陰興忠貞愛國,先帝休之……”⑨(東晉)袁宏撰,張烈點校:《後漢紀》卷一一《孝章皇帝紀上》,《兩漢紀》上,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第207 頁。

(李憙)以年老遜位。詔曰:“光禄大夫、特進李憙……禄賜班禮,一如三司,門施行馬。”⑩《晉書》卷四一《李憙傳》,第1190 頁。

王氏問謝沈云:“祖父特進、衛將軍、海陵亭恭侯應立五廟不?”沈答:“亭侯雖小,然特進位高,似諸侯也。”①(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等點校:《通典》卷四八《禮典·吉禮七》,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第1342頁。衛將軍後頓號爲筆者所加。

前兩個例子是東漢的,後兩例的時間分别爲西晉與東晉;前三者均爲正式的官方書面文字,第四個則是日常的口頭問答,但無一例外均有“特進”二字。

由此可知,《上尊號奏》諸將軍的排序跟“特進”無關。

實際上,在此之前,劉若已經至少做過建武將軍,②參見《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載建安十八年勸進曹操爲魏公表名單,第40 頁。鮮于輔的建忠將軍、王忠的揚武將軍亦見於此。類似的有王忠揚武將軍,楊秋討寇將軍,③《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第36 頁。惟《魏略》言其黄初中遷討寇將軍,似乎討寇在冠軍任後,實則不然。後來鄧艾曾經以太守加討寇將軍,升任刺史時加振威將軍,亦可知討寇大概與平寇、蕩寇、討夷、討逆等號相近,屬小號將軍。閻柔護烏丸校尉,鮮于輔更是經歷了建忠將軍、左度遼將軍。④參見《三國志》卷八《公孫瓚傳》,第247 頁。閻柔的護烏丸校尉亦見於此。建武、揚武等將軍號魏晉時期皆爲四品,要高於鷹揚、陵江等五品將軍,往往爲領兵刺史所加之號。護烏丸校尉跟禁衛軍的五營校尉地位相當,彼時應該還略高於奏文中的振威、振武等將軍。因此,從建武將軍、護烏丸校尉等升上來的輔國、渡遼等將軍,在漢、魏之交,地位不低。度(渡)遼將軍,雖然東漢一度只有二千石秩,但彼時偃武修文,武職地位較之西漢均有下降,車騎初時且僅爲銀印青綬。漢末度遼將軍應跟征西將軍等一樣,增秩爲中二千石。並且,西漢范明友任度遼將軍之時,其朝位就是在前將軍、後將軍之上的。⑤參見《漢書·霍光傳》群臣請廢帝爲昌邑王奏具名,以及《昭帝紀》本始元年封賞定策功臣詔。至於輔國,筆者曾專門撰文探討過,⑥可參看拙作《三國時代的輔國將軍》,第47—52 頁。下文亦將述及,彼時其是真的“儀比三司”。

綜上可知,在漢、魏禪代之際,跟車騎將軍相比,衛軍的地位確實相差不少,西漢四大“比公將軍”之一的威風,不復存在了。

二、“貴族”的“没落”:東漢末年復置的衛將軍

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衛軍不是延康元年突然“墜落”的。

東漢經制不置衛軍。光武帝時期,承新莽餘緒,將軍名號十分發達。⑦可參見張金龍《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將軍號》,《史學集刊》2014 年第2 期,第38—50 頁。雖然新莽、更始朝均有衛軍一職,並任命了相關官員。①新莽情形見上文。更始時齊地半獨立勢力張步之弟張弘曾爲衛將軍。竊以爲,劉秀不置衛將軍,或許跟新莽崇重衛將軍有關,因爲新莽“四將”,除了地位最低的前將軍外,更始將軍、衛將軍、立國將軍三號皆不見於光武一朝。但劉秀自始至終,一直没有讓誰做過衛軍。此後直到黄巾亂起,東漢帝國也始終没有設置該職位,更没有任命過任何一個衛軍。②不少學者根據《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以爲東漢經制中有衛軍。如閻步克《魏晉的朝班、官品和位階》一文的東漢朝位排序,亦將衛軍列於列侯特進者之後、前後左右將軍之前。但也有學者注意到東漢經制中無衛軍,如張焯《漢代北軍與曹魏中軍》列舉東漢重號將軍即只有三個:大將軍、驃騎、車騎。直到末年的獻帝時期,才以董承爲衛軍。

《後漢書·獻帝紀》載:建安元年(196)八月,“封衛將軍董承爲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爲列侯,贈沮儁爲弘農太守。”③《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380 頁。以《後漢書·董卓傳》考之,此處前一個“爲”字應是衍文。則最遲建安元年東漢已置有衛軍。而《趙岐傳》曰:“興平元年(194),詔書征岐,會帝當還洛陽,先遣衛將軍董承修理宫室。”④《後漢書》卷六四《趙岐傳》,第2124 頁。似乎興平元年董承已是衛軍。然《後漢書·獻帝紀》載:

(興平二年)秋七月甲子,車駕東歸。郭汜自爲車騎將軍,楊定爲後將軍,楊奉爲興義將軍,董承爲安集將軍,並侍送乘輿。張濟爲票騎將軍,還屯陝。⑤《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378 頁。《後漢書·董卓傳》同。

(建安元年)二月,韓暹攻衛將軍董承。⑥《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379 頁。

據此,前一年七月,董承爲安集將軍,次年二月,他已經是衛軍。則其被授予衛軍,當在這兩個時間點之間。查《獻帝紀》與《董卓傳》,在此期間,有過四次較大的戰鬥,其中興平二年十一月壬申,“楊奉、董承引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左賢王去卑,率師奉迎,與李傕等戰,破之”。⑦《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378 頁。而在此前後的兩次戰鬥,董承一方均大敗,不可能加官進號;另一次十月份的戰鬥,没有提及董承的名字。故最可能的情況是,在興平二年這次勝利之後不久,董承升爲衛軍。

在漢末的歷史進程中,董承是一個不應被忽視的人物。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其中穿針引綫。漢獻帝從關中歷經劫難回到洛陽後,韓暹以大將軍領司隸校尉,與董承並留宿衛。史載:

暹矜功恣睢,干亂政事,董承患之,潛召兗州牧曹操。操乃詣闕貢獻,稟公卿以下,因奏韓暹、張楊之罪。暹懼誅,單騎奔楊奉。帝以暹、楊有翼車駕之功,詔一切勿問。於是封衛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等十餘人爲列侯,贈沮儁爲弘農太守。曹操以洛陽殘荒,遂移帝幸許。①《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第2342 頁。

前引董承、伏完等封侯,即由於此。歷史的洪流從此拐了一個大彎,漢獻帝君臣結束了長達数年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日子,而曹操也從一個普通的地方實力派,摇身一變爲“芟刈群雄,幾平海内”②《資治通鑑》卷六九《魏紀一》文帝黄初元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第2176 頁。的中原霸主。

但董承任衛軍只有四年,建安四年三月,“衛將軍董承爲車騎將軍”③《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381 頁。。此後,史書再也没有明文記載誰曾任過獻帝朝的衛軍。即便實有而史不載,也反映出彼時的衛軍位不高權不重,才未被記録。

前引建安元年封侯者中,董承是漢獻帝董貴人之父,而伏完則是獻帝伏皇后之父,且爲桓帝陽安長公主之夫。④《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第453、452 頁;《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下》附《皇女傳》,第462 頁。《後漢書·獻帝伏皇后紀》云:“建安元年,拜(伏)完輔國將軍,儀比三司。”⑤《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第453 頁。儀比三司,《三國志》卷七《吕布傳》亦云:“允以布爲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温侯,共秉朝政。”“儀比三司”與“儀同三司”類似,東漢鄧騭即曾以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儘管伏完後來封還印綬,拒絶了這一“美差”,但彼時擬議中的輔國之尊崇自不待言。皇后無疑比貴人尊貴,同爲外戚,董承所任之衛軍没有儀比三司,在情理之中,衛軍不如輔國亦顯而易見。

另外,以時間推測,建安末年,曹洪的族父曹瑜有可能任衛軍。但建安五年董承誅後,除了特殊人物孫權,無人爲驃騎(二十四年曹操表授之)、車騎(劉備表孫權行之,實乃自置)。故在這一時期,若衛軍與驃騎、車騎地位相埒,則曹瑜不可能任衛軍;若衛軍地位與延康元年相似,則曹瑜宜任之,後曹洪或接任。以董承從衛軍升爲車騎來看,後者的可能性較大。西漢衛軍較之車騎,大體等夷而略優,故張安世從車騎遷任衛軍,⑥《漢書》卷五九《張湯傳附子安世傳》,第2648 頁。卻從没有衛軍轉爲車騎的例子。以此觀之,董承以及曹瑜所任的衛軍,遠不如西漢時期崇重。

再者,東漢一朝,逐漸形成了大將軍、車騎掌權的慣例,戰時,北軍五校與諸郡兵皆歸其統轄,《後漢書》諸紀、傳於此班班可考。在此傳統之下,後出的衛軍權力空間也就相當有限了。

漢末衛軍不如車騎,還有一個方面,即無權開府。獻帝朝,車騎將軍李傕、後將軍郭汜、右將軍樊稠、安國將軍張楊、征東將軍胡才、征南將軍馬騰、征西將軍韓遂,都獲得開府的權力,可以和三公一樣辟召僚佐,選舉官吏。而董承“爲車騎將軍,開府”,①《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第2343 頁。以上諸人開府的記載,亦皆見於《後漢書·董卓傳》。顯然其任衛軍時未被授予開府之權。

總而言之,東漢時代,興平二年年底之前的170 年,不置衛軍;此後25 年,有衛軍,但其地位與權力遠不如西漢時期。

三、“復興”之路:曹魏衛將軍的變遷

《通典·魏官品》中無衛軍。遍查傳世文獻,在正始六年(245)的孫資之前,曹魏任衛軍者,或許只有初年的曹洪。若曹丕甫稱帝,曹洪即任驃騎將軍,則曹魏帝國前期的20 多年,無人任衛軍。但青龍三年(235)甄像卒,贈衛將軍;②《三國志》卷五《文昭甄皇后傳》,第162 頁。正始中曹肇卒,亦贈衛將軍。③《三國志》卷九《曹休傳附子肇傳》,第280 頁。有贈官,説明制度上是設衛軍的。

之後,《三國志·劉放孫資傳》記載:

黄初初,改秘書爲中書,以放爲監,資爲令,各加給事中;放賜爵關内侯,資爲關中侯,遂掌機密。三年,放進爵魏壽亭侯,資關内侯。……齊王即位,以放、資決定大謀,增邑三百,放并前千一百,資千户;封愛子一人亭侯,次子騎都尉,餘子皆郎中。正始元年,更加放左光禄大夫,資右光禄大夫,金印紫綬,儀同三司。六年,放轉驃騎,資衛將軍,領監、令如故。④《三國志》卷一四《劉放傳附孫資傳》,第457、459 頁。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正始六年衛軍的地位,相較於文帝時期,似乎有所上升,可以跟驃騎對舉了。但從劉放一直都壓着孫資一頭來看,衛軍的地位顯然還是不如驃騎。後來孫資復出任中書令,又一次遜位歸第,就是拜的驃騎將軍,①《三國志》卷一四《劉放傳附孫資傳》,第460 頁。與魏初曹洪從衛軍遷驃騎異曲同工,也説明衛軍離驃騎還有一段差距。②竊以爲當時第二品有資格加“儀同三司”,而衛軍應屬第二品的末段,《劉放孫資傳》衛將軍後面應該再加上“儀同三司”字樣。因爲這牽涉到曹魏官品這個大問題,非三言兩語所能闡述清楚,故從略。

更能説明這一階段衛軍地位的是這一事件:嘉平四年(252)七月“戊寅,太傅司馬宣王薨,以衛將軍司馬景王爲撫軍大將軍,録尚書事”。③《三國志》卷四《齊王芳紀》,第124 頁。

司馬師的父親司馬懿曾以撫軍大將軍遷驃騎將軍,④《三國志·明帝紀》黄初七年十二月條作驃騎大將軍,然而太和元年、四年的記載則爲驃騎將軍,《晉書·宣帝紀》亦作驃騎將軍。驃騎此時當在公之列,而非後來需加開府才能“位從公”。後來,王昶、石苞也分别以征南大將軍、征東大將軍遷驃騎將軍,而征南大將軍陳騫則遷車騎將軍。説明在曹魏,諸大將軍遷驃騎、車騎是正常路徑。换言之,諸大將軍地位比驃騎、車騎低。而司馬師的衛軍卻要遷撫軍大將軍,説明此時衛軍的地位尚不及諸大將軍。

不僅如此,魏文帝時,司馬懿曾以撫軍大將軍留鎮許昌並録尚書事。⑤《晉書》卷一《宣帝紀》,第4 頁。魏世録尚書事者,還有大將軍、太尉、司空、鎮軍大將軍,除最初的撫軍和鎮軍之外,均爲諸公。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録尚書事,固然有其父之先例,可能更主要的原因,還是衛軍分量不够,若當時衛軍地位高於撫軍大將軍,何必降格以求?

然而三年之後,正元二年(255)“秋七月,以征東大將軍胡遵爲衛將軍”。⑥《三國志》卷四《高貴鄉公紀》,第133 頁。如果按照魏明帝即位不久諸大將軍升遷的次序,征東大將軍實居諸大將軍之首。也就是説,三年間,衛軍從低於諸大將軍,一下子躍居諸大將軍之上了。實際上,我們推測,從魏初到嘉平末年,衛軍地位很可能不變,一直稍高於征鎮等將軍,但其與車騎之間,先是隔着輔國、度遼等將軍,後來諸大將軍取代了輔國等將軍的位置,⑦這一變化很可能發生於黄初末年至太和年間,因爲這時期輔國等將軍長期泯然無聞。青龍中毌丘儉加度遼將軍,後遷左將軍,顯然其時度遼將軍地位已急遽降低。幾乎同時,桓範以征虜將軍都督青、徐,與延康元年在五營校尉之後截然不同。而黄初六年諸大將軍體系化,其班序恰好在車騎之後、衛軍之前。衛軍於是變得次於諸大將軍。

可以説,曹魏正元年間衛軍的地位,已經與晉宋制度一致,達到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常態了。那麽爲何會有這一變化呢?竊以爲轉捩點當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交替秉政之際。

正元二年(255)春,毌丘儉、文欽反於淮南,大將軍司馬師率軍征討,凱旋途中病篤,行將不治。由於事發突然,司馬兄弟之前並未交接權力。所以彼時坐鎮洛陽的司馬昭不過是安東將軍兼中領軍,①《晉書》卷二《文帝紀》,第32—33 頁。其上還有四鎮、四征、衛軍、諸大將軍、車騎、驃騎、三公、大將軍等官員,跟最高權力層還有相當遠的距離。倉促之際,在殘酷的政治角鬥場,遠離首都洛陽的政治核心,變數很多,爲免打草驚蛇,司馬氏不大可能向曹魏朝廷討要太高的官職,於是選擇了司馬師之前曾經擔任過的衛軍這一看似合理的職位。在洛陽至許昌這一來一回的過程中,司馬昭即以衛軍之職來處理軍國大事。因此,這時候衛軍即便地位尚未變化,但權勢已經大不同於以往。尤其是在司馬師於許昌去世之後,魏朝廷本擬司馬昭以衛軍留鎮許昌,將其排除在洛陽這個權力中心之外,很可能爲了補償,而在這時提升了衛軍的地位。等到司馬昭采用傅嘏和鍾會的策略,陽奉詔而陰違,徑直率軍返回首都,大軍行到洛陽南邊駐扎下來,威逼京師。迫於形勢,此時魏朝廷只好任命司馬昭爲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録尚書事,執掌國政。②參見《三國志》卷四《高貴鄉公紀》,第 133 頁;卷二一《傅嘏傳》,第627 頁;卷二八《鍾會傳》,第785 頁;《晉書》卷二《文帝紀》,第33 頁。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衛軍對諸大將軍完成了“逆襲”,從而得以接踵車騎。

此外,從任職者的資歷,也可以觀察其相應的地位。曹魏的驃騎,常從衛軍、諸大將軍、左光禄大夫儀同三司、特進等遷轉而來,③從衛軍遷的有曹洪、司馬望,諸大將軍有司馬懿、王昶、石苞,左光禄大夫儀同三司爲劉放,特進有曹洪、孫資。《三國職官表》云曹洪第二次以後將軍遷,是没有注意到他任後將軍時,也“位特進”。特進雖非職事官,但朝班僅次於三司,地位尊崇。只有趙儼原來是征西將軍。車騎的來源,則基本上都是四征將軍,此外鎮南將軍有一人,遼東割據勢力公孫家族被遥授者二人,以諸大將軍遷任的只有末年的陳騫一個。從這方面看,驃騎、車騎二者之間地位相差是比較明顯的。④當時驃騎應爲第一品,車騎第二品,所以任職者的資歷才差距明顯。至於任衛軍的,曹洪原來是都護將軍,後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是以中護軍、安東將軍兼中領軍爲之,末年的司馬攸是從步兵校尉遷任,⑤司馬攸身份特殊,彼時其父司馬昭已經進爵晉王,離取代魏朝只剩最後一步,作爲最得寵的兒子,其超遷在情理之中。四者原來的官職都不算高,班序均在四征四鎮之後,這與驃騎、車騎的遷轉者差距較大。另外,孫資是右光禄大夫儀同三司,胡遵是征東大將軍,司馬望是征西將軍,才接近驃騎、車騎的標準,而後兩者已在曹魏末年了。

横向比較,與蜀、吴兩國衛軍位高權亦重不同,⑥吴、蜀衛軍位高權重,一直在四大“比公將軍”之列。蜀漢衛軍有姜維、諸葛瞻,或録或平尚書事。孫吴衛軍有士燮、全琮等,其中滕胤、全尚、孫恩、濮陽興、滕牧等往往參掌國政。曹魏的衛軍,可能除了司馬昭任職之時,從來都没什麽實權。從魏國建立,到被晉朝取代,幾十年間,衛軍從來没有“録尚書事”或類似的許可權。而且,軍事方面亦無實權。《宋書·百官志》引魚豢曰:“魏世車騎爲都督,儀與四征同。若不爲都督,雖持節屬四征者,與前後左右雜號將軍同。其或散還從文官之例,則位次三司。”沈約在後面又加了一句:“晉、宋車騎、衛不復爲四征所督也。”①《宋書》卷三九《百官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1224 頁。從沈約的話來看,衛軍在魏世應與車騎一樣,加都督才有實權,否則地位雖高,權力卻不比前後左右等將軍大多少。

宏觀地看,曹魏一朝,尤其是後期,軍政大權主要掌握在大將軍(前期還有大司馬)手中;另一方面,於内設立領、護軍掌禁兵和武選,於外設置征、鎮將軍和都督鎮守地方,軍事實權被分割殆盡,連東漢權重無比的車騎都没有分得一杯羹,更遑論衛軍了。

綜上,曹魏前期,衛軍地位仍不高,後來則逐漸實現了“復興”,尤其是在司馬昭任期,衛軍完成了朝位上的“躍遷”,從諸大將軍之後,一躍而居於其前。但這種“復興”只發生在地位方面,至於權力,除了司馬昭任職時的特殊情況,其他時候,衛軍若不加“都督”,是没有多少實權的。當然,這種没有實權的情況不止衛軍,驃騎、車騎等“比公將軍”亦相差無幾。

四、結 語

西漢時期衛軍位高權重。但東漢長時間闕置,而獻帝朝衛軍復置時恰逢亂世,没有獲取權力的機會。之後,上則諸公録尚書事,内則領軍、護軍執掌中央軍,外則征、鎮將軍坐鎮地方,衛軍已無實權可掌,體現出“散官化”的傾向。

不但如此,東漢末年復置後,到曹魏初期,衛軍不僅位次車騎,甚至在輔國、度遼將軍等之後;諸大將軍興起並取代輔國等將軍的位置後,衛軍又次於諸大將軍;曹魏末年,才越過諸大將軍,得以緊隨車騎,並爲後世所延續。

概而言之,從東漢末年到曹魏一朝,衛軍的地位逐漸提高,但始終没有實權。這是與當時的政治大環境密切相關的,衛軍只是其時諸多制度變遷中的一個具體案例。

附記:本文修改過程中,得到郭碩兄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10—20 世紀的中國社會與文化研討會”諸位師友的惠助,特此致謝!

猜你喜欢
曹魏
曹魏、西晋郊礼重构及其对郑玄、王肃说之择从
论曹魏屯田制与士家制度的关系
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针对当今“曹魏服饰研究”断代的思辨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试析曹魏时期豪族势力成长的历史背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曹魏屯田遗迹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