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長川與牛川位置考

2018-01-23 11:28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拓跋中國内蒙古

趙 傑

北魏泰常八年(423)曾築長城。《魏書·太宗紀》載:泰常八年正月,“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餘里,備置戍衛。”①《魏書》卷三《太宗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63 頁。這段長城位於長川之南,東起赤城,西至五原,長兩千餘里。②關於這段長城,《魏書·天象志》和《資治通鑑·宋紀》有相似記載,只是都未言及長川。《魏書·天象志》載:泰常“八年(423)春,築長城,距五原二千餘里,置守卒,以備蠕蠕”。(《魏書》卷一〇五之三《天象志三》,第2400 頁)《資治通鑑·宋紀》載:景平元年(423)正月“柔然寇魏邊。二月,戊辰,魏築長城,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餘里,備置戍卒,以備柔然。”(《資治通鑑》卷一一九《宋紀一》,景平元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第3753頁。)長川是這段長城途經的重要地區。關於長川位置的考證,還涉及另一個地名,即牛川,如胡三省指出“長川即牛川”。③見《資治通鑑》卷一〇六《晉紀二十八》,太元十一年,胡三省注,第3357 頁。檢閲《魏書》,長川和牛川各記十餘次,説明這兩個地點在北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關於長川、牛川位置所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有多種觀點。本文將檢討以往各種觀點,並結合北魏初創時的有關事件考證它們的位置。

一、關於長川與牛川位置的幾種意見

1.長川位於于延水(今東洋河)上游,地處陰山之南。

此外,史念海在《西北地方諸長城的分布及其歷史軍事地理》一文中言及長川在興和縣北。④史念海:《西北地方諸長城的分布及其歷史軍事地理》,《河山集(七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第 283 頁。李文信指出長川在于延水發源北方不遠的伊馬圖山脉中。⑤李文信:《中國北部長城沿革考》(下),《社會科學輯刊》1979 年第2 期,第135 頁。艾沖在《北朝諸國長城新考》一文中提出長川“位於今内蒙古興和縣西北、伊馬圖山中”,⑥艾沖:《北朝諸國長城新考》,中國長城學會編:《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34 頁。後又在《北朝拓跋魏、高齊、宇文周諸國長城再探索——兼與朱大渭先生商榷》一文中指出長川城在今興和縣西北的臺基廟鄉境。⑦艾沖:《北朝拓跋魏、高齊、宇文周諸國長城再探索——兼與朱大渭先生商榷》,《社會科學評論》2007 年第3 期,第 58 頁。毋有江認爲長川可能在今興和縣民族團結鄉一帶。⑧毋有江:《拓跋鮮卑政治發展的地理空間》,《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8 輯(2012 年12 月),第28 頁。這些觀點雖未確指長川所在,但位置大體相當,均在于延水上游附近,也即地處陰山之南。

2.長川位置與第一種觀點相似,但又指出長川即牛川。

長川即牛川的這種説法源自胡三省,他在《資治通鑑·晉紀》太元十一年(386)“春,正月,戊申,拓跋大會於牛川”條下注云:“自武周塞西出至牛川,牛川以北,皆大漠也。據《魏紀》,窟咄之來寇也,(拓跋)珪乞師于燕,自弩山至牛川,屯于延水南,出代谷以會燕師。又據《水經注》,于延水出長川城南,則長川即牛川也。《班志》,于延水出代郡且如塞外。則牛川亦當在且如塞外也。”①見《資治通鑑》卷一〇六《晉紀二十八》,太元十一年,胡三省注,第3357、3358 頁。笔者按:引文“屯于延水南,出代谷以會燕師”一語,逗號原在“南”之前,今據《魏書》卷二《太祖紀》改在“南”之後(第21 頁)。

關於胡三省所言之事,據《魏書·太祖紀》和《窟咄傳》記載,其經由如下:登國元年(386)正月,拓跋珪大會各部於牛川,即代王位。二月,幸定襄之盛樂(今内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土城子遺址②毋有江:《拓跋鮮卑政治發展的地理空間》,第29 頁。)。八月,窟咄在劉顯的配合下出兵北犯北魏南境,試圖奪取王位。强敵壓境,拓跋珪率部衆北逾陰山,依附賀蘭部。並遣安同求援於後燕慕容垂,慕容垂派子慕容麟率步騎六千救魏。安同與慕容垂使者蘭紇先返,至牛川,被窟咄兄子意烈阻截,蘭紇被抓,安同逃歸慕容麟。十月,慕容麟軍隊接近魏國南境。拓跋珪展開反攻,從弩山趕往牛川,屯駐于延水南,又出兵代谷,在高柳(今山西省陽高縣③李憑:《北魏平城時代》(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322—324 頁。)與慕容麟會合,大敗窟咄。窟咄逃奔劉衛辰,被劉衛辰殺。拓跋珪盡得其衆,勢力大增。④《魏書》卷二《太祖紀》,第 20、21 頁;卷一五《窟咄傳》,第 385、386 頁。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拓跋珪反攻時趕往的牛川應在于延水附近,結合《水經注》長川城也在于延水附近,將二者指爲同一處地方倒也合理。至於拓跋珪繼代王位之牛川所在,將在後文討論。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朝魏《武川、禦夷等鎮》圖中,在内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和河北省尚義縣的于延水一帶標注有長川城和牛川,其意應爲長川城是一座城堡,牛川則是範圍較廣區域的地名,二者位於同一地帶,也是這種觀點的一種表述。⑤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3 頁。

3.牛川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希拉木倫河和塔布河一帶,地處陰山之北。

王仲犖《北魏延昌地形志北邊州鎮考證》一文將牛川注爲“今内蒙四子王旗西北之錫拉木倫河”。⑥王仲犖:《北周地理志》附録一《北魏延昌地形志北邊州鎮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第1096 頁。杜士鐸主編《北魏史》將拓跋珪即代王位之牛川注爲今内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境内的塔布河。⑦杜士鐸主編:《北魏史》,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1 年,第43 頁。上述錫拉木倫河和塔布河實爲同一條河流,按《内蒙古自治區地圖册》這條河流上游稱塔布河,下游稱希拉木倫高勒⑧内蒙古自治區地圖制印院:《内蒙古自治區地圖册》,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 年,第128、129 頁。(以下爲行文方便,統稱希拉木倫河)。

4.牛川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察右後旗韓勿拉鄉克里孟漢魏古城,位於陰山北麓。

李逸友在《中國北方長城考述》一文中,對《魏書·太宗紀》泰常元年(416)七月“帝自白鹿陂西行,大獮於牛川,登釜山,臨殷繁水而南,觀于九十九泉”①《魏書》卷三《太宗紀》,第56 頁。這段話中的地名進行了指認,指出白鹿陂爲今白音淖爾,殷繁水爲今丹岱河,北流注入白音淖爾,九十九泉在今灰騰梁上,這些地點均在察右後旗境内。因此牛川也在察右後旗境内,即察右後旗韓勿拉鄉克里孟漢魏古城。②李逸友:《中國北方長城考述》,第39 頁。

關於上述諸地名還有不同的説法。今卓資縣與察右中旗交界區域的灰騰梁(笔者按:灰騰梁大致呈西南—東北走向,從卓資縣與察右中旗交界向東北延至察右後旗西南境),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朝魏《武川、禦夷等鎮》圖和常謙《北魏長川古城遺址考略》一文,爲武(或作“五”)要北原。九十九泉據譚、常二人,位於武要北原北側,即灰騰梁北側。因此諸説關於九十九泉位置的意見大致相差不大。李逸友所指的丹岱河,在今察右後旗有兩條,一條即他指出的注入白音淖爾的那條,另外還有一條在察右後旗西南部(源於察右中旗東南,經察右後旗、察右前旗和集甯區注入黄旗海,其上游稱六道溝,中游稱喇嘛溝),譚其驤和景愛均指出後者爲古殷繁水。釜山,景愛指出是今察右後旗和中旗交界處的黑山,位於殷繁水西岸;譚其驤則將其標注在了殷繁水的東岸。白鹿陂,景愛認爲是今河北省張北縣的安固里淖。前田正名依青山定雄《中國歷代地名要覽》認爲釜山在今河北省徐水縣以西五里處,殷繁水在懷來縣附近,並進而指出九十九泉在殷繁水以東。③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3 頁。常謙:《北魏長川古城遺址考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 年第1 期,第24 頁。景愛:《中國長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15 頁。[日]前田正名著、李憑等譯:《平城歷史地理學研究》,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第124 頁和第132 頁注24。總之,太宗出巡路上的相關地名認識複雜,李逸友的克里孟漢魏古城説尚存很大争議。

5.牛川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大黑河上游一帶,約當今卓資縣境,位於陰山南麓。

前田正名在《平城歷史地理學研究》一書中,指出牛川位於平城西北方向的平城與陰山之間,即“從平城西北行,經今天的右玉縣北行或西北行,抵達雲中、陰山途中所經過的地方”,“可能是位於白道嶺(今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與武川縣東南交界一帶)與地當雲中至平城的交通要衝的善無(今右玉縣)之間的一條河流”,“或者就是指大黑河上游,即《水經注》中所説的芒干水的上游”。④[日]前田正名著、李憑等譯:《平城歷史地理學研究》,第121—126 頁。關於白道嶺,前田正名在書中並未言及其具體位置,只是説白道嶺位於白道川近旁,白道川是今大黑河中游的一條支流,即《水經注》所載注入芒干水的白道中溪水[見(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三《河水》,第75 頁]。本文所述白道嶺位置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朝魏《并、肆、恒、朔等州》圖所示(第52 頁)。關於善無,前田正名指爲今山西省右玉縣。李憑《北魏平城時代》(修訂本)一書指出善無在今右玉縣威遠鎮古城村(第353 頁)。今大黑河上游支流有兩條,一條源自内蒙古自治區察右中旗西南和卓資縣西北交界地帶,大致從北向南流經卓資縣西境,另一條大致從東南向西北從卓資縣東境流至西境,在卓資縣西南兩條支流合流。據前田正名言及大黑河上游向西北流淌,他所指的牛川應在今卓資縣境。毋有江也依前田正名之説,只是他推測在今卓資縣南側的涼城縣附近。①毋有江:《拓跋鮮卑政治發展的地理空間》,第28 頁。

以上幾種觀點對於長川位置的認識比較一致,而牛川就複雜了,有四種意見(下文還將敍述牛川位置的第五種解釋)。我們還是以《魏書》的記載本身爲立足點,對長川和牛川位置進行再考證。

二、《魏書》所記長川與牛川的梳理

《魏書》共記長川11 次,牛川18 次,包括《太祖紀》記牛川8 次,長川3 次;《太宗紀》記牛川2 次,長川3 次;《世祖紀》記牛川1 次,長川2 次,其餘有《序紀》《長孫肥附長孫翰傳》《娥清傳》記長川各1 次,《窟咄傳》記牛川2 次,《劉庫仁傳》《賀訥傳》《高車傳》《天象志》《禮志》記牛川各1 次。其中《長孫肥附長孫翰傳》與《娥清傳》之長川事相一致,《窟咄傳》《賀訥傳》《天象志》《禮志》所記牛川之事與《太祖紀》《太宗紀》相一致。合并後,長川記有10 次,牛川13 次。可見這兩處地點在北魏,尤其是北魏前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過梳理《魏書》所記長川、牛川,它們之間存在兩種不同的位置關係,其一是長川即牛川,如前文所述,在于延水附近;其二明言長川與牛川不在同地。同樣是《魏書·太祖紀》中的記載:天興二年(399)正月,拓跋珪“車駕北巡,分命諸將大襲高車,大將軍、常山王遵等三軍從東道出長川,鎮北將軍、高涼王樂真等七軍從西道出牛川,車駕親勒六軍從中道自駁髯水西北。”②《魏書》卷二《太祖紀》,第34 頁。這裏明確指出長川與牛川並非一地,一個在東道,一個在西道。

《魏書·太宗紀》載泰常二年(417)十二月,明元帝“幸大寧長川”。③《魏書》卷三《太宗紀》,第58 頁。此句明言長川在大寧一帶,而北魏大寧郡、大寧縣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和懷安縣一帶,④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0、51 頁。杜士鐸主編:《北魏史》,第27、71 頁。據此可以認爲前述長川在于延水一帶的觀點是準確的。這樣我們就確定了天興二年(399)拓跋珪伐高車時東道之長川。又如前述,登國元年(386)拓跋珪反攻窟咄之牛川也在于延水附近,因此存在着一個與長川位置相當的牛川。

明言長川與牛川各是各的記載除《魏書·太祖紀》天興二年(399)之東道長川、西道牛川外,還有《長孫肥附長孫翰傳》和《娥清傳》,二傳所言同事,爲二將討伐柔然可汗大檀之事,分别記爲“出長川”和“從東道出長川”,①《魏書》卷二六《長孫肥附長孫翰傳》,第653 頁;卷三〇《娥清傳》,第720 頁。雖未言牛川,但既然未寫東道出牛川之語,那也可以明確有一個與長川不在一起的牛川。西道牛川按前節所述,有三種可能的位置,分别是陰山以北、陰山北麓及南麓。據《魏書》所記,385 年八月,拓跋珪從劉顯部北逃到賀蘭部。登國元年(386)正月,在牛川被賀蘭部首領賀訥等擁戴爲代王。②《魏書》卷二《太祖紀》,第20 頁;卷一三《獻明皇后賀氏傳》,第324 頁;卷一四《紇羅傳》,第345 頁;卷八三上《賀訥傳》,第1812 頁;卷八三上《賀訥附賀悦傳》,第1813 頁。因此拓跋珪即代王位之牛川應在賀蘭部境内。接下來我們通過考察劉顯部境(包括其父劉庫仁、其叔劉眷時部境)和賀訥部境來確定此處牛川之位置。

376 年,苻堅滅代後,將代國分爲河東、河西兩部,河東由劉庫仁統率,河西由劉衛辰統率。③《魏書》卷二《太祖紀》,第19 頁;卷二三《劉庫仁傳》,第 604、605 頁;卷二四《燕鳳傳》,第 610 頁;卷二五《長孫嵩傳》,第643 頁;卷二九《奚斤傳》,第697 頁;卷八三上《賀訥傳》,第1812 頁;卷九五《鐵弗劉虎附劉衛辰傳》,第 2055 頁。同時賀蘭部首領賀訥“總攝東部爲大人,遷居大寧,行其恩信,衆多歸之,侔於庫仁”。④《魏書》卷八三上《賀訥傳》,第1812 頁。説明此時劉庫仁部在黄河以東地區,賀訥部在大寧一帶,也即今河北省西北部的張家口市一帶。383 年淝水之戰後的384 年十月,劉庫仁欲救被慕容垂圍於鄴城的苻丕,“發雁門、上谷、代郡兵,次於繁畤”。⑤《魏書》卷二三《劉庫仁傳》,第605 頁。説明黄河東部漢時的雁門郡、上谷郡、代郡爲劉庫仁部境。當月,劉庫仁弟劉眷在劉庫仁被害後繼攝國事,在善無(今山西省右玉縣威遠鎮古城村⑥李憑:《北魏平城時代》(修訂本),第353 頁。)擊敗賀蘭部,又在意辛山(今内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西南⑦杜士鐸主編:《北魏史》,第42 頁。)擊敗柔然别帥肺渥,然後徙牧於牛川。⑧《魏書》卷二三《劉庫仁附劉眷傳》,第605、606 頁。説明此時賀蘭部又到了今晉蒙交界的右玉縣一帶,至於劉眷徙牧之牛川的具體位置實在不好確認,從善無到意辛山之間的廣闊地帶都有可能。

再之後就是385 年,劉顯謀殺其叔劉眷,並欲加害拓跋珪。當年八月,拓跋珪從劉顯部北逃至賀蘭部。次年即登國元年(386)正月,在牛川被賀訥等舉爲代王。二月幸定襄之盛樂(今内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土城子遺址)。三月劉顯爲避鋒芒,從善無南遷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①李憑:《北魏平城時代》(修訂本),第351 頁。)。②《魏書》卷二《太祖紀》,第20 頁;卷二三《劉庫仁附劉顯傳》,第606 頁。説明劉顯部在善無一帶,也説明劉眷徙牧之牛川應在今晉蒙交界的右玉縣一帶,地當陰山以南。又據《賀訥傳》明言拓跋珪“北歸”賀訥,③《魏書》卷八三上《賀訥傳》,第1812 頁。此時賀訥部位在劉顯部北。

登國元年(386)八月因窟咄進犯魏國南境,拓跋珪北逾陰山,幸賀蘭部,以山爲屏。④《魏書》卷二《太祖紀》,第21 頁;卷一五《窟咄傳》,第385 頁;卷二七《穆崇傳》,第661 頁。説明賀蘭部此時在陰山以北。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點,使得他們不可能固定於某地,因此從上文中可看到賀訥部從河北省西北部移徙晉蒙交界地區,在被劉眷擊敗後,又遷到陰山以北的情況。我們設定385 年八月拓跋珪北歸賀訥直到次年八月窟咄北犯時,賀訥部没有大的遷移,那麽拓跋珪繼位之牛川也應在陰山以北地帶。這樣根據劉顯部和賀訥部的位置,我們就確定當時牛川至少應有兩處,一處在陰山以南,一處在陰山之北。其中陰山以南的右玉縣一帶是關於牛川位置的第五種解釋。

《魏書·太祖紀》言東道出長川,西道出牛川,拓跋珪從中道自駁髯水西北。駁髯水據林幹《突厥與回紇史》指出在今内蒙古自治區集甯市(笔者按:現已爲烏蘭察布市集甯區)西北。⑤林幹:《突厥與回紇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9、10 頁。牛川若在察右後旗或卓資縣境内的話,距離中道駁髯水和東道長川太近,似不合適。而若在右玉縣一帶,又距離邊境較遠,與長川、駁髯水位置無法對應起來,也不合適。因此西道牛川在陰山以北的希拉木倫河一帶是合理的,這樣我們就確定了陰山以北牛川的位置。

拓跋珪反攻窟咄之牛川在于延水一帶,位於陰山以南。結合上述牛川還在陰山以南的右玉縣一帶,如此可能在晉蒙交界地區,東起于延水,西至善無的東西向的較廣闊地帶都稱爲牛川。這個地帶在自然地理上被稱爲“察哈爾湖區”,有湖泊約160 個,東起賽行壩(笔者按:今稱賽罕壩)和大馬群山,西以涼城山地與土默特平原相接,北部以羊群廟至温都爾廟一綫與烏蘭錫林湖區分界,著名的岱海、黄旗海、安固里淖等均位於其間,而古代湖泊的範圍遠較今日爲大。⑥孫金鑄:《内蒙古高原的湖泊》,《内蒙師院學報》(自然科學)1965 年第1 期,第49 頁。牛川與察哈爾湖區的對應關係當非巧合。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言及牛川在大同府北塞外,①(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四《山西六》,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第2012 頁。林幹在《東胡史》中將牛川注爲今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②林幹:《東胡史》,第90 頁。雖都有些泛泛,但還是很有道理的。

三、結 論

綜前所述,北魏前期時,長川在于延水上游一帶,牛川則有陰山南北之分。陰山之北的牛川,如拓跋珪即位之牛川,伐高車時西道之牛川,在今希拉木倫河一帶。

陰山以南之牛川,既有可能與長川同在于延水附近,也有可能在于延水至善無之間的較廣闊區域。拓跋珪反攻窟咄之牛川即在于延水附近,劉眷徙牧之牛川則在善無一帶。至於安同被意烈阻截之牛川,很有可能是于延水附近的牛川。明元帝從白鹿陂西行之牛川,據殷繁水等位置的考證,在于延水附近也是合理的。

猜你喜欢
拓跋中國内蒙古
《自由》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屎壳郎”大王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内蒙古教育 2021年征订启事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China-Bangladesh Cultural Exchange A“Belt and Road”Success Story
领导是咱老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