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刺史考全編》拾誤

2018-01-23 11:28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刺史

曾 澗

郁賢皓先生大作《唐刺史考全編》(以下簡稱《全編》),①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年。以其搜羅詳備、考訂精審而蜚聲中外,是治唐史者案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然唐代州府、刺史衆多,事迹複雜,各類史料多有訛謬散亂、真僞混淆之處,因此,憑一己之力實難盡善,疏誤在所難免。近年來,隨着唐代墓誌的大量刊布,郁先生及一些學者利用新見墓誌材料對《全編》進行了訂補,訂正了原著一百多條疏誤,②學界利用新史料對《全編》訂補的論文可謂汗牛充棟,舉不胜舉。參見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訂補》,《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3 期;毛陽光:《〈唐刺史考全編〉再補訂》,《文獻》2007 年第2 期;張天虹:《〈唐刺史考全編〉補正——以河朔藩鎮時期(763—907)的石刻資料爲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 年第7 期;黄樓:《〈唐刺史考全編〉考補——以〈洛陽新獲七朝墓誌〉爲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9 輯,2013 年(後收入氏著《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年);吴炯炯:《〈唐刺史考全編〉補正(四)》,《敦煌學輯刊》2013 年第2 期;黄樓:《〈唐刺史考全編〉訂補——以〈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爲中心》,《吐魯番學研究》2014 年第1 期;曾澗:《〈唐刺史考全編〉訂正》,《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 年第6 期。限於篇幅,對《全編》做出補充而較少涉及《全編》原文訂正者,兹不贅述。然零星疏失似尚未盡除。筆者在學習時,也發現《全編》偶有一些失檢、失考、引證等方面的疏忽。現依據相關傳世文獻,同時兼及近年新刊石刻資料,對已發現的刺史姓名、繫年不當及其他相關問題,擇其有足補正《全編》者,條列於次。③《全編》全書三百餘万字,还有一些引用、考證、圖版識字、索引編製等方面的疏忽。如卷五八虢州“陳憲”條:《全編》引《陳憲墓誌》云:“兩《唐書》本傳未及。按神龍元年陳憲在工部侍郎任,見《唐會要》卷三六,《元龜》卷五六〇作神龍三年。”著列“約武后末”。今按:兩《唐書》無陳憲傳。《唐會要》、《元龜》所載神龍三年任工部侍郎者爲劉憲。劉憲,兩《唐書》有傳。《全編》誤將劉憲的材料列入。諸如此類的問題,因不涉及姓名和任職時間,限於篇幅,也暫不作討論。

本文所收凡76 條。其中,删除誤列19 條,訂正人名訛誤16 條,改定原有任職時間不確或錯誤34 條,新增入州目隴右道“雄州”和嶺南道“鷰州(泰州)”,同時訂正濰州的建置沿革。爲方便研究者查閲,其体例仍遵從《全編》,以道、州爲單位。其中,《全編》誤收條目,經考證應删除者,在刺史姓名後用“●”標志。限於學殖,難免不當,敬祈方家批評指正!

第一編 京畿道

卷五 岐州(扶風郡、鳳翔府) 豆盧寬 貞觀十六年(642)

《全編》引《豆盧遜墓誌》:“祖寬,禮部尚書、左衛大將軍、光禄大夫、行岐州刺(缺五字)國公,贈特進(缺七字)。”著列其名於貞觀中。按現存文獻載豆盧寬所任刺史惟岐州一州。考《豆盧寬碑》:“(貞觀)三年,除禮部尚書……六年,授左衛大將軍……十六年,□□州刺史。□□右輔,寄□左陽。”①張沛:《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年,第117—119 頁。唐初之岐州,隋爲扶風郡,漢爲三輔之右扶風。誌稱“右輔”,顯謂岐州。證知墓誌貞觀十六年所授之“□州刺史”,即岐州刺史。《全編》列名於貞觀中,失考。豆盧寬任岐州刺史,又見近出《豆盧欽望碑》(景龍四年二月廿八日)。②楊希義、劉向陽:《乾陵新出唐豆盧欽望墓碑考釋》,《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六輯,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136—140 頁。

第二編 關内道

卷九 丹州(咸寧郡) 李博乂(李博叉) 武德時

《全編》卷一〇六恒州及卷二〇四商州俱引《全唐文》卷二九九張嘉貞《趙州癭陶令李懷仁德政碑》,疑李義貞觀中刺恒州和商州。覈檢《趙州癭陶令李懷仁德政碑》:“君諱懷仁,字即□,隴西狄道人,代祖元皇帝曾孫,太宗文皇帝之族子也……亡祖湛……父義,持節丹松商恒四州長史、使持節都督丹州松州商州恒州等州諸軍事恒州刺史,徵拜宗正卿,轉左驍衛大將軍、上柱國、隴西郡公……(懷仁)永徽元年,以宗室子弟敕授朝議郎,行癭陶縣令。”元皇帝即李昞,唐高祖李淵之父,武德元年六月追贈爲元皇帝。李昞之子李湛,李淵次兄。是知此“李義”爲蜀王李湛之子。考李助《唐故洪州高安縣令李府君(愻)墓誌銘并序》(大和三年六月十八日):“我五代祖諱湛……唐武德二年,以高祖母兄,追封蜀王。高祖諱博义,蜀王中子。以文武才略,佐定大業,先蜀王一年封隴西王。自武德至咸亨,凡刺七郡,位至特進,太常伯,宗正卿。”③喬棟、李獻奇、史家珍編著:《洛陽新獲墓誌續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年,圖版和録文,見第214 頁和第465 頁。另見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826—827 頁。吴鋼先生《全唐文補遺》第八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年)録作“博義”。圖版“义”字甚明,作“義”訛。《新唐書》卷七〇上《宗室世系上》梁王房:“宗正卿、隴西恭王博义,以蜀王第二子繼。”長子“蒲州潼水府折衝、陳留郡公懷仁。”隋、唐間人,往往取其名之一字以行,歷史上不少其例。①説詳岑仲勉:《貞石證史》“李儼即李懷儼”條,岑仲勉:《金石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98 頁。證知碑之隴西郡公李義,當即隴西郡王李博义。復檢《金石録》卷四:“《唐廮陶縣令李明府清德頌》,正書,無書、撰人姓名。永徽元年。”②(宋)趙明誠撰,金文明校證:《金石録校證》卷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57 頁。此頌應即《全唐文》所載之《趙州癭陶令李懷仁德政碑》。③《趙州癭陶令李懷仁德政碑》,《全唐文》卷二九九作唐玄宗相張嘉貞文。然細讀碑文,所記止於永徽元年,文中全然不見幾十年後追頌之意。而《金石録》稱“無書、撰人姓名,永徽元年”立。宋陳思《寶刻叢編》卷六“趙州”條同。則此文非唐相張嘉貞作,疑《全唐文》署名有誤,或時人偶同姓名者文。知碑立於永徽元年(650)。則其任丹州、松州、商州、恒州四州刺史,俱在永徽元年前。

按隴西郡王李博乂之名,《舊唐書》卷六〇本傳作“李博乂”,而《新唐書》卷七八本傳作“李博义”。近年出土墓誌,上引《李愻墓誌》及閻旻《大唐故隴西郡君李夫人(琰)墓誌銘并序》(天寶十二載二月廿四日),作“李博义”。④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續編》,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 年,第331—333 頁。另見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土墓誌蒐佚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年,第800—801 頁。竇明哲《大唐雄州刺史竇府君故夫人李氏墓誌銘并序》(垂拱元年七月五日),作“李叉”。⑤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年,第12—14 頁。另見崔庚浩、王京陽:《唐長安南郊高陽原地區出土的四方高宗武周時期墓誌》,《碑林集刊》第七輯,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年,第76—86 頁;吴敏霞主編:《長安碑刻》下册,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406—407 頁。後兩文俱疑墓誌“叉”爲“乂”之訛。“李叉”即李义、李博义,亦即“李博叉”。中古時期“叉”字常寫作“义”。例如北魏時期的著名人物元叉,在古代各種抄本裏多寫作“元义”,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北史》統一釐作“元叉”。《中華大藏經》第一一七四《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卷三、卷六,凡五見“司禮太常伯、隴西郡王博叉”之名,“博叉”“博义”互見。而《大正藏》第二一〇八所載《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俱作“博叉”。則其名或當作“李博叉”。《全編》不審“李義”即李博乂,又漏書丹州和松州,今並正補之。其都督丹州,當在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之前。而出刺松州,則當在貞觀二年置松州都督府之後。

卷一二 慶州(安化郡、順化郡) 魏靖 開元初

《全編》據《全唐文》卷四〇二魏静小傳:“静,開元時官慶州刺史。”著列魏靖異名魏静,未加按斷。按《全唐文》載魏静文一篇,即《永嘉集序》。《全編》引《新書·藝文志三》及《宋高僧傳》卷八,俱記《永嘉集》編綴者爲“慶州刺史魏靖”。今再補充兩條材料:宋道源《景德傳燈録》卷五温州永嘉玄覺禪師:“慶州刺史魏靖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爲《永嘉集》,並盛行於世。”①(宋)道源:《景德傳燈録》卷五,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年,第93 頁。宋志磐《佛祖統紀》卷十“永嘉真覺禪師”條:“禪師玄覺……號真覺大師。睿宗先天元年,安坐示滅,塔于西山……慶州刺史魏靖緝所著文爲十卷,號《永嘉集》。”②(宋)志磐撰,釋道法校注:《佛祖統紀校注》卷一〇《天宫旁出世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248—249 頁。可見《全唐文》作“魏静”誤。③傅璇琮先生等據《全編》相同的材料,也曾斷定當作“竇靖”。見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談〈全唐文〉的修訂》,《文學遺産》1980 年第 1 期,第 43—48 頁。《全編》慶州卷魏静之名應删。

卷一四 原州(平涼郡) 于德方 貞觀末—永徽五年(?—654)

《全編》引《嘉泰會稽志》,著列其名於“永徽中”。按于德方任原州都督,首見宋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其卷十八“唐太守題名記”:“于德方,永徽五年正月十七日自原州都督授。”④(宋)孔延之編,鄒志方點校:《〈會稽掇英總集〉點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65 頁。考《唐文拾遺》卷六二《唐越州都督于德芳碑》:“(缺)都督原慶□□四州諸軍□□□□史。永徽元年,授□□□。三年,(缺)能官逾於鄧訓。顯慶三年,授金紫光禄大夫、使持節隴州諸軍事、行隴州刺史。”⑤(清)陸心源:《唐文拾遺》卷六二,《全唐文》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311 頁。檢《舊唐書》卷三八《地理一》:原州,武德元年置。“貞觀五年,置都督府,管原慶會銀亭達要等七州。十年,省亭達要三州,唯督四州。天寶元年,改爲平涼郡。乾元元年,復爲原州。”可知唐貞觀、永徽之際,原州都督府督原、慶、會、銀四州。碑之“都督原慶□□四州諸軍□□□□史”,似可補作“都督原慶會銀四州諸軍事原州刺史”。而碑於此後續書“永徽元年”,則于德芳之始任原州都督,必在永徽元年前。《全編》僅列於“永徽中”,失考。

卷一四 原州(平涼郡) 陳令英 高宗前期

《全編》引陳子昂《爲金吾將軍陳令英請免官表》,著列陳令英武后時刺原州。今按:陳子昂《爲金吾將軍陳令英請免官表》云:“屬高宗崇德深仁,孝理天下,以臣祖父兄弟,一門五人,皆伏節盡忠,身死王事,遂超臣不次,授原州都督,臣時年三十二……階緣此恩,累忝藩翰,持節統部,前後八州……屬陛下大聖,矜老容愚,不以臣駑怯,更加寵命,授以青紫,遣督幽州。”據羅庸先生《唐陳子昂先生伯玉年譜》,此表作於神功元年(697)。文中“超臣不次,授原州都督”者,當爲以“孝理天下”之高宗,而非武后。文云“屬陛下大聖,矜老容愚”,“陛下”爲武后;“矜老”云云,顯已暮年。與“時年三十二”,明顯不合。《全編》節録不當,故致此誤。

卷一五 隴州(汧陽郡) 鄭凝績● 應删

《全編》隴州卷據《舊唐書·鄭畋傳》,列名於中和二年(882)。壁州卷引《壁州鄭凝績尚書》,署名於乾符中至中和時。彭州卷又據《通鑑》,書名於中和三年(883)。龍州卷又引《新唐書·鄭畋傳》,著名於中和時。諸書記載不一,《全編》未辯而備録。對此歧異,嚴耕望先生《唐僕尚丞郎表》卷一八有所考辯:“《通鑑》:中和三年七月,鄭畋罷相。‘以其子兵部侍郎凝績爲彭州刺史,使之就養。’按:新表,畋再相之罷亦在三年七月。新傳於再相罷後書云:‘以凝績爲壁州刺史,留養,徙龍州。’作壁州,與鑑異。考《桂苑筆耕》七《壁州鄭凝績尚書别紙》:‘伏承自小司馬假大宗伯出刺始寧。’……由兵侍出刺,與鑑合;然壁州始寧郡,與新傳合;則鑑之彭州誤也。據此而言,凝績由兵侍出爲檢校禮尚、壁州刺史,徙龍州也。而舊傳云:‘僖宗以畋子給事中凝績爲隴州刺史,詔侍畋就郡養病。’省書壁州,又誤龍爲隴耳。”①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卷一八《輯考六下·兵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970 頁。按嚴先生辯析鄭凝績由兵侍出刺壁州,至當;然謂由壁州徙龍州,則未恰。考《道光通江縣志》卷九鄭畋《壁州新建山寺記》:“大唐中和歲次癸卯,天子在蜀,鳳翔節度使滎陽鄭畋以疾辭所任……至七月,初蒙允授檢校司徒、東宫太保。季秋,子凝績自兵部尚書拜疏乞郡迎養,愜得壁州長史。冬十月,奉辭行在……四月,太守除狡僚,喬居於保谷,畋病痼,表請懸車,辰旨不允,再詔追覲,凝績改佩天彭印。崖途震棧如壁,實危,遂越暑乞即路於孟秋……甲辰孟秋二十三日,朝請郎、行尚書刑部郎中、柱國、賜緋魚袋鄭損書。”②(清)錫檀:《道光通江縣志》卷九《藝文上》,《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六三册,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第193—195 頁。陳尚君:《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卷八七,據《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第三四册收補此文,文有殘缺。據龍顯昭《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書社,2004 年)題記,是石今存四川省通江縣文物管理所。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卷四:“《壁州山寺記》,大唐中和歲次癸卯,丞相鄭畋作。”中和癸卯,爲中和三年。然據記文,實作於“甲辰孟秋”,即中和四年。“壁州長史”,嚴先生引《桂苑筆耕集》及《新唐書·鄭畋傳》,俱作“壁州刺史”。鄭畋記稱“凝績峻以御下,清以滌己,修飭政理,安調黎元,吏不爲奸,廛肆豐溢,民淳歲稔,寬泰樂輸。”知凝績確行刺史之職。記之“長史”,似爲“刺史”之訛。天彭即彭州。唐垂拱二年(686)置。證知鄭凝績中和三年(887)七月,由兵侍出爲壁州刺史;次年夏,徙彭州。《全編》龍州、隴州署名當删除,壁州、彭州書時應訂正。

卷一六 夏州(朔方郡) 强循 開元九年(721)

《全編》引《全唐文》卷三二九(當作二二九)《楊執一神道碑》,著列强循“約開元二、三年”刺夏州。按碑云:“以單于款關,授右衛將軍、檢校勝州都督兼處置降户使……徵還本官,又兼原州都督。旋屬降户翻叛,河朔俶擾。邊城聳蹙,諸將無功。强循連率夏州,按察關内。”①《全唐文》卷二二九張説《贈户部尚書河東公楊君神道碑》,第1020—1021 頁。强循之名,《全唐文》原作“强修”,《全編》改作“强循”。近年出土是碑圖版正作“强循”。見李小勇:《唐楊執一神道碑考釋》,《文博》2014年第 4 期,第 60 頁。按唐玄宗開元九年四月,蘭池州顯首康待賓叛,攻陷六胡州。七月,兵部尚書王晙討平之。是年八月,蘭池胡康願子寇邊復叛。《舊唐書》卷九三《王晙傳》:“九年,蘭池州胡苦於賦役,誘降虜餘燼,攻夏州反叛,詔隴右節度使、羽林將軍郭知運與晙相知討之……知運兵至,與晙頗不相協。晙所招撫降者,知運縱兵擊之,賊以爲晙所賣,皆相率叛走……俄而賊衆復相結聚,晙坐左遷梓州刺史。”此碑所謂“降户翻叛,河朔俶擾。邊城聳蹙,諸將無功”者,②岑仲勉先生《突厥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以爲此指開元四年冬突厥降户阿悉爛 跌思泰等率衆反叛事。然檢賀知章《楊執一墓誌銘》:“徵拜涼州都督……殆五六年矣……乃加兼御史中丞……久之,轉原州都督,未赴,復授涼州……尋復右衛將軍……出許州刺史……復授右衛將軍,檢校勝州都督……尋還本官,復兼原州都督。”(武伯綸:《西安碑林簡史》,《文物》1961 年第8 期)據《全編》所考,楊執一開元二、三年爲涼州都督。涼州之後,數次遷轉,復兼原州都督,而此時强循才“連率夏州”,始有翻叛之事。岑先生此説恐未恰。是强循“連率夏州”,即在開元九年。據碑文,强循連率夏州時楊執一任原州都督。而《全編》原州卷開元中著列楊執一名,也可佐證强循之出刺夏州在開元中,而非開元初。《全唐文》卷三五一賈彦璿《大唐故忠武將軍行薛王府典軍上柱國平棘縣開國男李府君(無慮)墓誌銘》:“轉授鄜州葦川府右果毅。時關内按察使强□以君幹蠱,奏攝會州司馬。”誌主卒開元十七年五月,春秋六十二。誌中之“關内按察使强□”,亦即强循。

第三編 隴右道

卷二七 秦州(天水郡) 路文昇(路詮)● 應删

《全編》云:“《姓纂》卷八京兆三原路氏:‘文昇,唐平、愛、秦三州刺史。’《新表五下》路氏同。《金石文字新編三·路詮誌》題作‘秦州刺史’。”故列路文昇貞觀初刺秦州。按清毛鳳枝《關中石刻文字新編》卷三誌題實作《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使持節泰州諸軍事泰州刺史上柱國宣城(下缺)》,不作“秦州刺史”,③(清)毛鳳枝:《關中石刻文字新編》卷三,《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二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年,第 17021 頁。《全編》引誤。誌題作“秦州刺史”者,乃《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五。然其注云:“全文見《古誌石華續編》。”覈檢《古誌石華續編》,“秦州刺史”仍作“泰州刺史”。①(清)黄本驥:《古誌石華續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二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年,第1429 頁。誌文另見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顯慶一六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333—334 頁。《全唐文補遺》第七輯收録此文,墓主姓氏據誌文内容補作“馬”,作《馬詮墓誌》,誤。故知《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五誌題之“秦州”爲“泰州”之訛,不足爲憑。而新出《大唐故國子生陽平路君(季琳)墓誌銘》(垂拱元年八月十一日):“祖文昇,隋齊王屬,皇朝左光禄大夫、沙平愛泰衡五州諸軍事五州刺史、宣城縣開國公。”②《秦晉豫新出土墓誌蒐佚續編》,第396 頁。《唐故朝散大夫檢校金部郎中韶州刺史裴公(札)夫人陳留縣君陽平路氏墓誌銘并序》(貞元廿年十一月一日):“高祖文昇,國初銀青光禄大夫、泰州刺史。”③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藏誌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年,第302—303 頁。圖版見中國文物研究所、千唐誌齋博物館編:《新中國出土墓誌》河南(三)·千唐誌齋(壹)·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 251 頁。俱可證路文昇所任爲泰州刺史。《全編》此條所著,秦州爲泰州之形訛,應删除。

按唐初泰州有二,一見河東道,《全編》附録四四列入。另一見嶺南道,爲《全編》失收。檢《新唐書·地理七上》嶺南道“藤州感義郡”條:寧風縣,“武德五年以縣置鷰州……(貞觀)七年更名泰州,徙治寧風縣……八年徙治安基,復爲鷰州……十八年州廢,以寧風來屬。”④《新唐書》卷四三上《地理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第1104 頁。知此泰州僅存在於貞觀七、八年。毛鳳枝云:“詮所官泰州,係寧風之泰州。因其與愛州相近,同屬嶺南道也。”⑤(清)毛鳳枝:《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五,《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一四册,第10478 頁。據誌文,文昇從宦之初,即爲南海郡司功書佐,在嶺南時間較長,熟知當地情況。毛氏所斷極是。今據補。⑥根據《裴札夫人路氏墓誌》,王化昆先生《〈唐刺史考全編〉再補遺》(《河洛文化論叢》第五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於河東道之泰州增補路文昇名;而于兆軍先生《〈唐刺史考全編〉訂正》(《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4 年第1 期),雖斷秦州爲泰州之訛,仍以路文昇所任爲河東道之泰州。蓋俱未見毛氏考證之失。

卷二七 秦州(天水郡) 楊執一● 應删

《全編》引《苑玄亮墓誌》:“解褐授秦州□渡府别將,爲□州都督楊執一所器。”以“□州”爲秦州,故於秦州著列楊執一名。按“秦州□渡府”爲“秦州三渡(度)府”。⑦張沛:《唐折衝府彙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年,第228 頁。依照一般行文習慣,若“□州”爲秦州,誌文“秦州”當略而不書,文意自明。似知此處之泐,不應作“秦”。覈檢此誌圖版,缺字絶非“秦”字。圖版缺字左上已泐失,不可辯認,但中間似爲“日”字,而下底“小”字甚明。⑧饒宗頤:《唐宋墓誌: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 年,第405 頁。另見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第二五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25 頁。《全編》原州卷著有楊執一名,故知此處所泐之“□州”,當爲“原州”。《全編》誤録,應删除。

卷二七 秦州(天水郡) 蘇孝充● 應删

《全編》據《千唐誌·蘇咸墓誌》(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廿三日):“皇秦州都督孝充之孫,皇户部尚書、太子賓客珦之季子也。”疑蘇孝充高宗時都督秦州。檢《千唐誌》另有《唐同州河西主簿李君(全眘)故夫人蘇氏(兗)墓誌銘并序》(開元廿二年四月六日):“皇朝贈秦州長史孝充之曾孫,皇朝户部尚書珦之孫,今銀青光禄大夫、左庶子、河内郡開國公晉之第五女。”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千唐誌齋藏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737 頁。録文見《唐代墓誌彙編》開元四〇〇,第1432—1433 頁。蘇孝充職銜則著作“贈秦州長史”。兩方墓誌,前後相距不到十年,而所記職銜迥異。按蘇孝充之子蘇珦顯赫於神龍,其孫蘇晉知名於開元,兩《唐書》各有傳,但俱不言其先世。《元和姓纂》卷三“藍田蘇氏”,同样阙載。②岑仲勉先生校注蘇珦世系,只引《蘇兗墓志》,當也認爲《蘇咸墓志》所敍“秦州都督”並非實職。見(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293 頁。可見蘇珦一門並非閥閲世家。其秦州之職銜,應是蘇珦、蘇晉貴後追贈。蓋先“贈秦州長史”,後贈“秦州都督”。唐人自高門第,以贈官混同實職,在墓誌中較爲普遍。《全編》誤收,應删除。

卷二七 秦州(天水郡) 魏靖 開元十四年(726)

《全編》引《魏靖墓誌》:“(歷)庫部郎中,萬年縣令,慶沁易涇四州刺史,靈慶秦三州都督,入爲右金吾將軍。”著列魏靖“约開元十二年”刺秦州。按《魏靖墓誌》云:“入爲右金吾將軍。以開元十四年八月廿四日遘疾,终于邠州□定驛,春秋六十八……上以公有文武之姿,方託以心膂之任,自故使持節徵爲执金吾。承命駿奔,未至道殁。”明言魏靖開元十四年八月,由“使持節”(秦州都督)入爲金吾將軍,“承命駿奔”至邠州□定驛而卒。《全編》失引。復考張説《大唐開元十三年隴右監牧頌德碑》:“皇帝東廵狩、封岱宗……回衡飲至,朝廷宴樂,上顧謂太僕少卿兼秦州都督監牧都副使張景順曰:‘吾馬幾何?其蕃育,卿之力也。’”③(唐)张说著,熊飛校注:《張説集校注》卷一二《大唐開元十三年隴右監牧頌德碑》,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 621—625 頁。唐玄宗从岱嶽回東都,時在開元十三年十二月己巳二十日。其時秦州都督尚爲張景順。則魏靖出刺秦州,必在開元十四年初。

卷二八 成州(同谷郡) 豆盧仁業 永徽元年(650)

《全編》引《唐豆盧仁業碑》,列名於高宗時。覆檢是碑:“(授)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朞□(年?)有稱,宣德是最。丁定公憂去職。”知“定公”卒時成業在成州刺史任。按“定公”爲仁業之父豆盧寬。《豆盧寬碑》云:“永徽元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城之弘德里第,春秋六十有九……謚曰定公……長子□州刺史、上柱國、芮國公仁業。”①《昭陵碑石》,第118—119 頁。是知誌泐之“□州”,當即成州。則豆盧仁業丁憂去職,即在永徽元年六月。《全編》失考。

卷三一 鄯州(西平郡) 李思文● 應删

《全編》引《武欽載墓誌》,按云:“息調露元年八月四日卒于隴西大使之館,春秋十五。知是年李思文在隴西大使任。”疑李思文調露元年(689)刺鄯州。按古代以西为右,故隴西即隴右。“隴西大使”即“隴右大使”,此處乃“隴右諸牧監使”的省稱,與鄯州都督無關。《武欽載墓誌》云:“再除太僕少卿,兼知隴西事。”所謂“隴西事”,也即隴右諸牧監事,亦可説明隴西大使與鄯州都督没有關係。檢《唐會要》卷六六:“儀鳳三年十月,太僕少卿李思文檢校隴右諸牧監使,自兹始有使號。”②(宋)王溥:《唐會要》卷六六《羣牧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1354 頁。《通典》卷二五同。知隴右諸牧監使自李思文始設。復檢《元龜》卷九八六:調露元年“十一月,詔禮部尚書、簡較(檢校)右衛大將軍裴行簡(儉)爲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僕少卿李思文、營州都督周道務等……總三十餘萬,以討突厥。”③(宋)王欽若等編纂:《册府元龜》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討門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第11580 頁。又見兩《唐書·突厥上》、兩《唐書·裴行儉傳》和《通典》卷一九八《突厥中》。知李思文調露元年十一月仍在太僕少卿任。再考《通鑑》卷二〇二“儀鳳三年正月”條:“丙子,以(李)敬玄……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仍檢校鄯州都督。”“永隆元年八月”條:“中書令、檢校鄯州都督李敬玄,軍既敗,屡稱疾請還;上許之。”知儀鳳三年至永隆元年鄯州都督爲李敬玄。其間鄯州都督並無缺額。故《全編》此條屬誤收,應删除。

卷四二 瓜州(晉昌郡) 張臣合(張合) 貞觀二十三年—永徽初(649—?)

《全編》引《張臣合墓誌》,列其名於貞觀二十三年至顯慶三年。按《張臣合墓誌》云:“父明達,銀青光禄大夫、麟州靈臺縣令……(臣合,貞觀)七年,除壯武將軍、行鹽州刺史……十六年,轉甘州刺史……廿三年,加正議大夫、瓜州刺史……顯慶元年,授朗州刺史。龍朔三年,考(改)授泉州刺史。”復檢《大唐故朝散大夫上柱國少府監丞清河張府君(自然)墓誌銘并序》(先天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曾祖達,唐義旗初,通議大夫、銀青光禄大夫、麟州靈臺縣令,贈弘州刺史。祖合,唐義旗初,朝請大夫、通議大夫、左驍衛左二十三府驃騎將軍、苑游軍長史、鹽甘瓜義朗泉六州諸軍事、泉州刺史,潞城縣男。”④《唐代墓誌彙編》先天〇〇五,第1146—1147 頁。圖版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第二一册,第9 頁。“鹽”,《唐代墓誌彙編》録作“監”。按唐無“監州”,蓋“鹽州”之訛,圖拓正作“鹽”。兩誌比讀,不難發現,張達即張明達,張合即張臣合。《張臣合墓誌》載其依次任鹽、甘、瓜、朗、泉五州刺史,而《張自然墓誌》則記其爲鹽、甘、瓜、義、朗、泉六州。瓜州之後,朗州之前,尚有義州一徙,爲《張臣合墓誌》所略。《全編》不察張合本即張臣合,誤以其由瓜州遷朗州;既於義州卷失載張臣合,又於京畿道泉州卷誤著張合名,今並正之。

第四編 都畿道

卷五三 鄭州(滎陽郡) 房仁裕 顯慶二年(657)

清陸增祥《八瓊石金石補正》卷三六崔融《贈兵部尚書忠公房仁裕碑并序》:“遷鄭州刺史。屬河洛建都,周漢光宅。”①(清)陸增祥:《八瓊石金石補正》卷三六,《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六册,第4578 頁。考《舊唐書·高宗紀上》:顯慶二年十二月“丁卯,手詔改洛陽宫爲東都,洛州官員階品並准雍州。”②《舊唐書》卷四《高宗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第77 頁。此所謂“河洛建都”者。則其遷鄭州刺史,即在顯慶二年。《全編》疑任職貞觀中期,誤。

第五編 河南道

【卷六〇 陳州(淮陽郡) 陶禹 開元十九年(731) 未之任】

《全編》引《陶禹墓誌》,著列開元十九年。按誌云:“累牧緜、澤、陳三郡……自承恩灞涘,言赴宛丘,纔届許昌,便增舊疾。豈生涯有限,何福善無徵?以開元十九年二月十二日,終于許州之旅館。”宛丘爲陳州治所。陶禹承恩出刺陳州,將赴宛丘,行至許昌,舊疾增發而卒。《全編》署年不誤,然引文不當,不審陶禹實未之任。另,《全編》於陳州卷、綿州卷、澤州卷俱注云“(誌)未言享年”。按誌於銘文最末鐫刻:“春秋五十有四。”此享年也。

卷六六 鄆州(東平郡) 蔣合(蔣善合) 武德四年—六年(621—623)

《全編》鄆州卷列名蔣喜(蔣善人),松州卷署名蔣喜,扶州卷書曰蔣喜(蔣善合),三卷著録所據俱爲《唐代墓誌彙編》貞觀〇五一《蔣喜墓誌》。按《唐代墓誌彙編》收録之《蔣喜墓誌》,吴綱先生《全唐文補遺》第五輯及《唐代墓誌彙編續集》貞觀〇一四録文,俱作《蔣合墓誌》。③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五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年,第93 頁。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貞觀〇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17 頁。覈檢《洛陽出土歷代墓誌輯繩》所載此誌圖版:“君諱合,字玄符,洛陽人也。”拓圖“合”字甚明。①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出土歷代墓誌輯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第91 頁。《唐代墓誌彙編》作“君諱喜”,蓋誤録。又,《全編》鄆州卷引《元龜》卷一二六:武德四年“六月戊戌,蔣善人以鄆州……來降”。今按:《通鑑》卷一八九“武德四年六月戊戌”條,亦載此事,而“蔣善人”作“蔣善合”。考《蔣合墓誌》云:“大唐武德四年,詔使授公戴州禹城縣令。刺史孟噉鬼河濟凶渠,圖爲反噬。公陰結義勇……斬獲魁首。奉表奉(奏)聞,詔授大將軍、鄆城縣開國公……尋奉詔授持節鄆州諸軍事、鄆州刺史。”《通鑑》卷一八九:武德四年七月,“孟海公與竇建德同伏誅,戴州刺史孟噉鬼不自安,挾海公之子義以曹、戴二州反,以禹城令蔣善合爲腹心;善合與其左右同謀斬之。”誌與史合。而《舊唐書》卷六一《竇軌傳》、《元龜》卷三四七《將帥部·立功第十》、卷九八五《外臣部·征討第四》、卷九九〇《外臣部·備禦第三》等,俱載武德中有扶州刺史蔣善合,時代與之相當。由此可見,《元龜》“蔣善人”之“人”,當係“合”之訛。《全編》此三州著録之名,俱應訂正爲“蔣合(蔣善合)”。

卷六八 曹州(濟陰郡) 劉子威● 應删

《全編》引《劉濬墓志》:“曹州使臣之孫,尚書左丞相司空文獻公之子。”按云:“‘曹州使君’即劉仁軌父。按《新表一上》尉氏劉氏,仁軌父名子威,未列官名。疑貞觀初爲曹州刺史。”今按:《新唐書》卷一〇八《劉仁軌傳》:“少貧賤,好學。值亂,不能安業,每動止,畫地書空,寓所習,卒以通博聞。”並無閥閲之家的气象。故黄永年先生推斷“仁軌父係一絶不知名的布衣而非所謂‘曹州使君’。”②黄永年:《讀劉濬墓誌》,王仲犖編:《歷史論叢》第三輯,濟南:齊魯書社,1983 年,第194—209 頁。後收入氏著《古文獻學講義》,上海:中西書局,2014 年,第282—295 頁。按陳夷行《季舅唐故雅州刺史劉府君(煟)墓誌銘并序》(大和四年閏十二月二十七日):“北齊新平、白馬二縣令諱能……生淮陽王參軍、梁州西曹掾諱熾……生處士諱威,不幸早代。克生我高祖右相、左僕射、樂成文獻公諱仁軌。”③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年,第535 頁。圖版和録文,另見毛陽光、余扶危:《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3 年,第552—553 頁。劉威即劉子威。誌既以處士相稱,則子威爲白身無疑。其曹州刺史應爲贈官。

卷六九 兗州(魯郡) 鄭漢璋 咸通七年—九年(866—868)

《全編》著列鄭漢璋咸通九年刺兗州。清吴廷燮《唐方鎮年表》卷三,雖列鄭漢璋咸通六年至九年在兗海節度使任,然未舉證。按新出《唐故成府君(鐸)墓誌銘并序》(咸通八年八月十八日):“兖海節度使、滎陽公,即府君之親表甥也……方表章休美,陳薦聖朝。豈意昊穹殱我良懿,咸通七年十一月遘疾,至十二月廿八日,奄于長安崇義里,壽六十。”①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年,第299 頁。此“兗海節度使、滎陽公”,疑即鄭漢璋。則其咸通七年已爲兗海節度使。

卷七二 海州(東海郡) 武太冲(沖) 中宗時

《全編》引《千唐誌·武幼範墓誌》:“父大沖,北海郡開國公,蜀、德、湖三州刺史。”又引《嘉泰吴興志》卷一四作“武太中”,著列其名爲“武大沖(武太中)”。按《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載此誌圖版較《千唐誌》清晰,“大沖”,實作“太冲”。《唐代墓誌彙編》開元四五〇、《全唐文補遺》第二輯等録文,即作“太冲”。《嘉泰吴興志》所載武太中之名,除卷一四《郡守題名》外,其卷八《公廨》、卷一九《橋樑》,凡四見,俱作“武太沖”。②分别見(宋)談錀《嘉泰吴興志》卷八《公廨·州治》、卷一九《橋樑·儀鳳橋》,《宋元方志叢刊》第五册,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第 4721 頁、第 4852 頁。明董斯張《吴興偹志》卷四《官師徵第四之三》引談志,亦作“武太冲”。是知《嘉泰吴興志》郡守題名“武太中”之“中”實“沖”之訛。則其海、蜀、德、湖四州之列名,俱應訂正爲“武太冲(武太沖)”。

第六編 河東道

卷八〇 絳州(絳郡) 李元嘉 垂拱三年—四年(687—688)

《全編》著列李元嘉垂拱四年刺絳州。考《大唐故韓王府記室參軍元君(智威)墓誌銘并序》(載初元年十一月五日):“永淳元年,調補王府記室參軍……以垂拱三年五月廿八日遘疾,終於絳州之官舍,春秋五十有八。”③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五編》卷四,張本義主編:《羅雪堂合集》二一函四分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 年,第7—8 頁。録文及圖版,另見毛漢光:《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第一一册,第一〇五五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 年,第 283—287 頁。韓王元嘉,唐高祖第十一子,貞觀十年(636)封韓王。元智威垂拱三年以韓王府記室參軍的職銜終於絳州,則韓王元嘉垂拱三年已在絳州刺史任。

卷八一 晉州(平陽郡) 賀若孝義● 應删

《全編》引五代杜光庭《歷代崇道記》:“武德元年……天下大定……善行乃告晉州刺史賀君(若)孝義。孝義遂將善行見秦王。”著列賀若孝義武德三年(620)任晉州刺史。按杜光庭此處所記,源出《大唐龍角山慶唐觀紀聖之銘》。考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六所載《大唐龍角山慶唐觀紀聖之銘》,“晉州刺史”實作“晉州長史”。④(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六,《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〇册,第15038 頁。《全唐文》卷四一玄宗《慶唐觀紀聖銘并序》同。復檢新出《大唐故司衛寺丞賀若君(景忱)墓誌銘并序》(龍朔二年五月):“父孝義,皇朝尚書左丞、青齊虞兖同華岐七州刺史、襄邑縣開國公。”①《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續編》,第128 頁。詳列孝義所刺七州之名,而不及晉州。似《歷代崇道記》之“晉州刺史”,當從石刻作“晉州長史”爲是。《全編》誤收,應删卻。

卷八二 慈州(汾州、南汾州、文城郡) 鄭世斌● 應删

《全編》引《全唐文》卷七九二《滎陽鄭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祔墓誌銘并序》:“高祖世斌,皇左司郎中,磁、隰二州刺史……府君諱遇,字行甫。皇試太常寺協律郎……先夫人之亡蓋卅一霜也。享年六十。”按云:“夫人大中九年正月十七日卒,享年七十六。則遇卒長慶四年,其高祖約仕中宗、睿宗時。其時無‘磁州’,疑爲‘慈州’之誤。”故著列鄭世斌“約中宗、睿宗時”刺慈州和隰州。按是石明成化年間河南濬縣出土。文中之“磁州”,圖版實作“礠州”。②圖版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第三二册,第150 頁。畢沅《中州金石記》卷三《鄭恒崔夫人合葬墓誌》、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一四、《唐代墓志彙編》大中一三九條等録文俱作“礠”。“礠”古同“磁”,古籍中常互用,俱不作“慈”。考《新唐書》卷七五上《宰相世系五上》“七房鄭氏”:敬德,後周青州刺史、新陽伯。生三子:振、機、撝。撝,後周行臺左丞。機,長子世翼,揚州録事參軍;次子世斌,左司郎中。鄭世斌之仲父鄭撝仕後周爲行臺左丞,則鄭世斌之宦履斷不會遲至中宗、睿宗時。復考《周故大將軍崔君(善福)墓志銘并序》(聖曆二年一月廿八日):“纔及志學,見稱當世,與潁州陳子良、滎陽鄭世翼爲文章之友……武德二年,乃召君爲天册上將秦王府庫真,時年一十有六。”③《洛陽出土歷代墓誌輯繩》,第398 頁。另見《唐代墓誌彙編續集》聖曆〇〇四,第363 頁。鄭世翼爲鄭世斌之兄。則鄭世斌當爲隋唐間人。再檢《舊唐書·地理二》:“磁州,隋魏郡之滏陽縣。武德元年,置磁州……六年,置磁州總管府……其年,廢總管府……貞觀元年,廢磁州。”④《舊唐書》卷三九《地理二》,第1499 頁。《新唐書》卷三九《地理三》,磁州作礠州。知鄭世斌出刺之磁州,當即武德時設置之磁州(礠州)。《全編》未審鄭世斌生活之時代,以其時無“磁州”,進而疑“磁州”爲‘慈州’之誤,顯然欠妥。慈州卷名下屬誤收,應删除。

卷八三 隰州(大寧郡) 鄭世斌 貞觀前

《全編》著列“約中宗、睿宗時”,誤。詳參前文卷八二慈州條。

卷九一 代州(雁門郡) 豆盧寬● 應删

《全編》代州卷據《考古與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唐豆盧仁業碑》録文:“父寬,唐殿中監、衛尉卿、□衛大將軍、禮部尚書、代州刺史。”著列豆盧寬名於貞觀末。按《考古與文物》僅附《豆盧仁業碑》上半截拓片。全拓收録於張沛先生《昭陵碑石》及《西安碑林全集》。覈檢圖版,“代州刺史”,實作“岐州刺史”。①《昭陵碑石》,第80 頁。另見高峽主編:《西安碑林全集》第二四函第一九一卷《附録陝西碑石菁華·碑刻》,广州:广東經濟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年,第415—418 頁。《昭陵碑石》《全唐文補遺》第一輯及《全唐文補編》録文,俱作“岐州”。②《昭陵碑石》,第209 頁。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一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年,第468 頁。《全唐文補編》卷二〇九,第1811 頁。是知《全編》引據的“代州”爲“岐州”之訛。代州卷下屬誤收,應删除。

卷九二 蔚州(安邊郡、興唐郡) 崔玄藉(崔玄籍) 咸亨元年—二年(670—671)

《全編》引《千唐誌·崔玄藉墓誌》,列名於咸亨元年。按《崔玄藉墓誌》有云:“夫人屈突氏,河南人,唐尚書右僕射通之女也……春秋卌有六,以咸亨二年五月十七日卒於蔚州之官舍。”證知崔玄藉咸亨二年五月尚在任。《全編》失引。

第七編 河北道

卷一〇五 趙州(趙郡) 張道源● 應删

《全編》引《新唐書》本傳:“淮安王神通略定山東,令守趙州,爲竇建德所執……俄而賊平,還,拜大理卿。”列名於武德四年。按武德元年(618)十月,以淮安王神通爲山東道安撫大使。次年九月,“淮安王神通使慰撫使張道源鎮趙州。庚寅,竇建德陷趙州,執總管張志昂及道源。”③《資治通鑑》卷一八七高祖武德二年(619)九月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5977 頁。《新唐書》卷八五《竇建德傳》:“嘗執趙州刺史張志昂、邢州刺史陳君賓、大使張道源等。”證知其時趙州刺史爲張志昂,道源僅爲慰撫大使鎮守趙州。《全編》誤收,應删除。

卷一〇六 恒州(常山郡、鎮州) 李博乂(李博叉) 貞觀中

李博乂之名,《全編》著作“李義”,誤。詳參前文卷九丹州條。

卷一一〇 德州(平原郡) 武太冲(武太沖) 約武后末

《全編》著作“武大沖(武太中)”,誤。詳參前文卷七二海州條。

卷一一一 棣州(樂安郡) 崔樞(崔世樞) 武德四年至六年間(621 至623 間)

《全編》疑崔樞“武德中?”刺棣州。檢《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棣州條:“武德四年,置棣州……六年,并入滄州。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於樂陵縣。”《新唐書·任敬臣傳》:“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年)十六,刺史崔樞欲舉秀才,自以學未廣,遯去。又三年卒業,舉孝廉,授著作局正字。父亡……服除,遷秘書郎……監虞世南器其人,歲終,書上考,固辭。”①《新唐書》卷一九五《任敬臣傳》,第5580 頁。《全編》引作《任希古傳》,誤。虞世南貞觀七年至十二年任秘書監,見《舊唐書》卷七二本傳。則崔樞出刺棣州,必在武德四年至六年間第一次設置棣州時,而不可能遲至貞觀十七年後。

卷一一七 嬀州(北燕州、嬀川郡) 王珗(王元獎) 聖曆二年(699)

《全編》引《芒洛三編·大周故檢校勝州都督左衛大將軍全節縣開國公上柱國王君墓誌銘并序》,著列王侁於聖曆二年。覈檢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三編》,確作王侁。②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三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一九册,第14129—14130 頁。《唐代墓誌彙編》長安〇三一、毛漢光《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第一四册,第一三四一號,俱從羅文著録。按此誌拓片現藏江蘇省揚州博物館,圖版實作:“君諱珗,字元奬。”圖版“珗”字甚明。③印志華主編:《隋唐五代墓誌滙編》江蘇山東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32 頁。吴鋼先生《全唐文補遺》第四輯,即録作“珗”。④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四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年,第399—400 頁。羅振玉屬誤録。則王侁之名應訂正作王珗。復檢《唐代墓誌彙編》長安〇二二《大周昭武校尉右鷹揚衛平原府左果毅都尉上柱國王公(嘉)墓誌銘》(長安三年二月十七日):“次子元奬,右武威衛將軍、檢校左羽林衛事、檢校勝州都督。”知王珗以字行。

第八編 淮南道

卷一二三 揚州(兗州、邗州、廣陵郡) 房仁裕 永徽三年—顯慶二年(652—657)

清陸增祥《八瓊石金石補正》卷三六崔融《贈兵部尚書忠公房仁裕碑并序》:“制葬事官給。尋而奪禮,授金紫光禄大夫、行(缺)江左,制命公杖鉞出征……遷鄭州刺史。屬河洛建都,周漢光宅。”⑤本條所引《房仁裕碑》《房仁裕母清河太夫人李氏碑》《李氏碑陰》及陸增祥跋語,俱見《八瓊石金石補正》卷三六,《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六册,第4576—4578 頁。同卷《房仁裕母清河太夫人李氏碑》:“永徽三年二月,歸袝於□□,禮也……未踰十旬,恩詔特加榮命。詔曰:‘……前左領軍大將軍房仁裕……宜奪情禮,應兹藩寄,可金紫光禄大夫、行□□□□長史。’……□□□府,已歷五年,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於潤州□寧縣,躬自采石造碑……限以委寄任重,不獲身□□□□長子先禮安立。”又《李氏碑陰》:“太夫人八女一男,洎乎弱冠,位□方岳……又轉左□□大將軍,□授金紫光禄大夫、行揚潤宣常滁和六州諸軍事、揚州都督府長□(史)……(上闕)歳次景辰六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清河府……典藏房神諒等咸承嚴命,卜日而樹。”陸增祥跋云:“清河太夫人李氏碑,李氏,房仁裕之母也。葬于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至顯慶元年六月十五日,乃立是碑……碑陰歳次景辰上字已缺泐,碑文有‘□□□府,已歷五年’‘今於潤州□寧縣,躬自采石造碑’‘不獲身□□□□長子先禮安立’等語,合諸歳次景辰,正符五年之數。是歳次景辰上所缺,乃顯慶元年也。”今按:潤州爲揚州都督府轄境。揚州都督府長史房仁裕,永徽四年(656)十月率衆平陳碩貞,見《舊唐書》卷四《高宗紀上》。是知《房仁裕碑》之“尋而奪禮,授金紫光禄大夫、行”、《李氏碑》之“宜奪情禮,應兹藩寄,可金紫光禄大夫、行□□□□長史”,所缺之内容,俱爲《碑陰記》所記之“授金紫光禄大夫、行揚潤宣常滁和六州諸軍事、揚州都督府長□(史)”。蓋房仁裕永徽三年五月底或六月初奪情任命;次年十月,平陳碩貞;至顯慶元年六月十五日,於潤州“躬自采石造碑”,正符“已歷五年”之數。據《房仁裕碑》,房仁裕由揚府長史遷鄭州刺史,“屬河洛建都”,時在顯慶二年十二月(詳參前文卷五三鄭州條)。則房仁裕永徽三年至顯慶二年在任。《全編》揚州卷僅列房仁裕名於永徽四年,失考。

卷一三五 安州(安陸郡) 韋抗 開元十年(722)

《全編》引《舊唐書》本傳,著列韋抗開元八年爲安州刺史。覈檢《舊唐書》卷九二《韋抗傳》:“(開元)四年,入爲黄門侍郎。八年,河曲叛胡康待賓擁徒作亂,詔抗持節慰撫……俄以本官檢校鴻臚卿,代王晙爲御史大夫,兼按察京畿……尋以薦御史非其人,出爲安州都督,轉蒲州刺史。十一年,入爲大理卿。”按韋抗代王晙爲御史大夫,時在開元八年九月,見《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而由御史大夫出爲安州都督,其經過緣由,《舊唐書·張嘉貞傳》記之甚詳:“開元十年,車駕幸東都。有洛陽主簿王鈞爲嘉貞修宅,將以求御史,因受贓事發,上特令朝堂集衆決殺之。嘉貞促所由速其刑以滅口,乃歸罪於御史大夫韋抗、中丞韋虚心,皆貶黜之。”①《舊唐書》卷九九《張嘉貞傳》,第3091 頁。同時貶黜者還有御史中丞張洽和河南尹韋湊,見《册府元龜》卷五二二《憲官部·譴讓門》和《新唐書》卷一一八《韋湊傳》。《元龜》卷三三八同。②《册府元龜》卷三三八《宰輔部·專恣門》,第4002 頁。惟韋抗訛作“韋杭”。又略見《册府元龜》卷三三七《宰輔部·徇私門》,第3985 頁。韋抗,仍訛作“韋杭”。《全唐文》卷二五八蘇頲《刑部尚書韋抗神道碑》:“遷御史大夫、持節朔方軍大總管……以郡縣吏坐贓發覺,貶安州都督。”碑史完全吻合。知韋抗由御史大夫黜爲安州都督。復檢《全唐文》卷三一三孫逖《東都留守韋虚心神道碑》:“肅肅王度,憲臺是式,命公作侍御史,以至於中丞;長人之官,以視百姓,命公作歙、曹二州刺史、荆潞揚三州長史,以至於太原尹。”知韋虚心由御史中丞貶爲歙州刺史。據《元龜》卷一五五,唐玄宗朝堂決殺王鈞,事在開元十年三月。①《册府元龜》卷一五五《帝王部·督吏門》,第1878 頁。又見《全唐文》卷二八玄宗《誅王鈞詔》。則韋抗、韋虚心之貶,當在是年春末或夏初。《全編》引文不當,進而失考。

卷一三六 沔州(漢陽郡) 臧崇亮 神龍元年(705)

《全編》引《臧崇亮墓誌》:“神龍三年,授沔州刺史。”列名於神龍三年(707)。覈檢原拓,“神龍三年”實作“神龍元年”,圖版“元”字甚明。②《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第二〇册,第98 頁。《全編》録訛。

第九編 江南東道

卷一四〇 湖州(吴興郡) 武太冲(武太沖) 中宗時

《全編》著作“武大沖(武太中)”,誤。詳參前文卷七二海州條。

卷一四六 衢州(信安郡) 趙璘 大中十三年—咸通三年(859—862)

《全編》疑趙璘“約大中末至咸通三年”在衢州刺史任。檢明《衢州府志》卷二“唐刺史”題名:“趙璘,大中十三年任。”③(明)林應翔等修,葉秉敬等纂:《衢州府志》卷二《職官志·郡守》,《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五八二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第276 頁。證知趙璘大中十三年已爲衢州刺史。

卷一四八 歙州(新安郡) 韋虚心 開元十年(722)

《全編》著列“約開元前期”,不確。詳參前文卷一三五安州韋抗條。

第十編 江南西道

卷一五七 洪州(豫章郡) 榮建緒● 應删

《全編》引《惠隱禪師塔銘并序》,分别於洪州卷、劍州卷、息州卷著列其名。考《隋書·榮建緒傳》:“仕周爲載師下大夫、儀同三司……建緒與高祖有舊,及爲丞相,加位開府,拜息州刺史。將之官,時高祖陰有禪代之計,因謂建緒曰:‘且躊躇,當共取富貴。’建緒自以周之大夫,因義形於色曰:‘明公此旨,非僕所聞。’高祖不悦,建緒遂行。開皇初來朝……歷始、洪二州刺史,俱有能名。”④《隋書》卷六六《榮建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 年,第1559 頁。又見《北史·榮建緒傳》。⑤《北史》卷七七《榮建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2619—2620 頁。證知榮建緒之出刺息州,在北周末年;歷職始、洪,實在楊隋。《全編》上述三州俱誤收,應删除。

第十一編 黔中道

卷一七五 黔州(黔中郡) 蕭希諒 天寶中

《全編》據《新表一下》,著列蕭希諒於“約開元中”。考盧懷亮《唐故萬州刺史太原王府君(仙鶴)墓誌銘并序》(貞元八年十一月廿一日):“天寶初,起家授清江郡録事參軍……采訪使蕭克濟美之,表薦授潭陽郡龍標令,充本道支使。後使蕭希諒,表爲清江郡司馬。”①《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第300 頁。圖版見《新中國出土墓誌》河南(三)·千唐誌齋(壹)·上册,第230 頁。知蕭希諒都督黔州在蕭克濟之後。《全編》著列蕭克濟約天寶三載至六載刺黔州。則蕭希諒任職當在天寶六載後。

第十二編 山南東道

卷一九〇 鄧州(南陽郡) 顔振● 應删

《全編》鄭州卷據《唐文拾遺》卷六五《顔瑶墓誌》:“皇朝鄭州刺史振之孫,□州都督府長史思貞之子。”疑顔振高宗時在任。復於鄧州卷據《唐代墓誌彙編》所録《顔瑶墓誌》“鄭州刺史”作“鄧州刺史”,著録顔振名,兩存以備考。按《唐代墓誌彙編》轉録自《金石苑·蒐古彙編》卷二二。今檢各書所載此誌圖版,漶漫不清,是“鄭”或“鄧”,無法辯識。然清黄本驥《古誌石華》卷八首載此誌,“鄧州”作“鄭州”。②(清)黄本驥:《古誌石華》卷八,《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二册,第1215 頁。毛鳳枝《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五云:“《秦州都督士曹參軍顔瑶墓誌銘》……余友王叔琴大令聯軫,常句當公事至咸甯縣屬之嗚犢鎮,云此石在鎮内古廟壁間。”③《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五,《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一四册,第10482 頁。毛氏未録文,然特别注明“全文見《古誌石華》”。是其所見拓本文與《古誌石華》相同。而《唐文拾遺》據其文後所注,也録自石刻。三者所見,俱作“鄭州”。似當以鄭州爲是。

卷一九二 隋州(漢東郡) 李敬 景龍前

《全編》引《李敬墓誌》:“授随州刺史,又除莊州都督。”著列“約開元初”刺隋州。考《新唐書·地理志七下》江南道:“莊州,本南壽州。貞觀三年以南謝蛮首領謝疆地置,四年更名,十一年爲都督府,景龍二年罷都督。”④《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第1143 頁。莊州罷都督府之年,《舊唐書》卷四〇《地理志三》黔州條、播州條在景龍四年。知李敬之都督莊州,必在景龍以前。李敬隋州之後始除莊州都督,則其刺隋,必在此前,而不應遲至開元初。

卷二〇一 萬州(浦州、南浦郡) 冉仁才 武德二年—四年(619—621)

《全編》據《冉實碑》,著列“約貞觀初期”。考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七七引《冉仁才碑》:“武德二年,以冉仁才爲使持節浦州諸軍事、浦州刺史。四年,同趙郡王孝恭討蕭銑有功。”①(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七七《萬州》,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第4589 頁。證知冉仁才武德二年至四年在任。《全編》失檢。

卷二〇二 忠州(臨州、南賓郡) 陳憲 貞觀前

《全編》據《四川通志·職官表》著録,列入待考。考《新唐書》卷七一下《宰相世系一下》:陳氏:江夏王伯義,生三子:“元基,隋穀熟令。察,文州刺史。憲,忠州刺史。”此當爲《四川通志·職官表》所本。復考《唐代墓誌彙編》長夀〇一八《唐故使持節文州諸軍事文州刺史陳使君(察)墓誌銘并序》(長壽二年八月三日):“父伯義,江夏郡王……君即江夏王之第二子也……武德元年,改(陰平)郡爲文州,即授公使持節文州諸軍事、文州刺史……以武德三年二月一日薨於官舍,春秋卌有五。”陳察爲陳憲之兄。則陳憲之任忠州刺史,也當在武德、貞觀時。《全編》失考。

卷二〇四 商州(上洛郡) 李博乂(李博叉) 貞觀中

李博乂之名,《全編》著作“李義”,誤。詳參前文卷九丹州條。

第十三編 山南西道

卷二〇五 梁州(褒州、漢中郡、興元府) 張嘉貞 開元初

《全編》引《新唐書》本傳:“進中書舍人。歷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長史。”著列“約睿宗時。”覈檢《新唐書》卷一二七《張嘉貞傳》:“其始爲中書舍人,崔湜輕之,後與議事,正出其上。湜驚曰:‘此終其坐。’後十年而爲中書令。”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略同。知嘉貞始爲中書舍人時崔湜爲中書令。按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八月十三日崔湜爲中書令。開元元年(713)七月初九,流竇州。則張嘉貞之始任中書舍人,只能在此之間。《大唐新語》卷六載張嘉貞“開元初,拜中書舍人。”②(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卷六《舉賢》,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第97 頁。則張嘉貞中書舍人之後歷職梁州,當在開元初。

卷二一二 壁州(始寧郡) 鄭凝績 中和三年—四年(883—884)

《全編》著列乾符中至中和時,誤。詳參前文卷一五隴州條。

卷二一五 蓬州(咸安郡、蓬山郡) 吴琬 總章二年(669)

《全編》引《吴黑闥碑》:“總章二年葬……有子師盛,姚州都督;師□,蓬州刺史。”分别於蓬州卷和姚州卷著列吴師□和吴師盛。但覈檢《書法叢刊》第四輯所載此誌圖版,誌文實作:“有子右金吾衛將軍、上柱國、開國子師盛,姚州都督上柱國師,蓬州刺史、上柱國琬等。”①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書法叢刊》第四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年,第41 頁。圖版和録文,另見《昭陵碑石》第53 頁和第170 頁。故知姚州都督署名當作吴師,蓬州刺史署名當作吴琬。《全編》徵引誤。

卷二一八 合州(巴川郡) 盧專 元和十三年—長慶元年(818—821)

《全編》據北圖藏拓片《盧專造像碑》:“合州刺史盧專于西龕敬造彌勒(下泐),元和十三年。”著列盧專元和十三年在任。按:《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第二九册載有此誌圖版,題作:“《盧□造像碑》。唐元和十三年刻。”②《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第二九册,第138 頁。然泐蝕不清,多不可識。考民國《合川縣志》卷三一有《盧專造像記碑》,即此碑録文。文云:“合州刺史盧專于西龕敬造彌勒尊佛一軀。緣自元和十三年□□□□,從太子中舍人蒙恩除此官。自到任,首□□□□願修此功德。今並□□□爲□大門皇□□□□及夫人……等……永消災眚。長慶元年六月廿五日立記北巖。其年七月廿三日表慶畢□。”③鄭賢書等修,張森楷纂:《民國新修合川縣志》卷三一《金石上》,《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四四册,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第 71 頁。證知盧專元和十三年始任,至長慶元年六月立記北巖。《唐代墓誌彙編》大中〇八〇崔元範《唐故汴州雍丘縣尉清河崔府君(樅)夫人范陽盧氏合袝墓誌銘并序》(大中七年八月二十六日):“烈考專,合、□(夔)二州刺史,文學政事,動可師法。夫人即夔州之次女。”夫人卒大中七年(853)六月廿一日,享年六十七。當爲同人。

卷二二〇 渝州(南平郡) 皇甫珣 列入待考

《全編》據《蜀中名勝記》卷一七引《圖經》:“唐刺史皇甫珣于巴縣鑿石六丈,得泉,號爲新井。”以爲皇甫珣爲皇甫恂之誤,著列皇甫恂開元中刺渝州。按皇甫珣爲渝州刺史,又見《明一統志》卷六九:“新井,在巴縣治南。周封巴,子都此,因險置城,並在高岡,無水。唐刺史皇甫珣鑿石六丈,方至泉。”④(明)李賢等撰:《明一統志》卷六九《重慶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七三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年,第 471 頁。皇甫恂墓誌現已出土,所述仕履甚詳,未曾出刺渝州。⑤穆渭生、耿晨:《〈唐皇甫恂墓誌〉考述》,《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一三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年,第176—184 頁。皇甫珣當别爲一人,其時待考。

第十四編 劍南道

卷二二二 益州(蜀郡、成都府) 郭行方● 應删

《全編》引《元龜》卷三五七:“郭行方……(武德)九年爲益州刺史行臺尚書,擊眉州叛獠之衆,大破之。”著列其名於武德九年(626)。考《通鑑》卷一九一:武德九年三月“戊戌,益州道行臺尚書郭行方擊眉州叛獠,破之……戊午,郭行方擊叛獠於洪、雅二州,大破之,俘男女五千口。”①《資治通鑑》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626)三月戊戌條,第6112 頁。《元龜》卷九八五同。再證之兩《唐書·竇軌傳》、《通鑑》卷一九二,郭行方武德九年六月爲益州道行臺尚書的記載,知《元龜》卷三五七此條之“益州刺史行臺尚書”,當爲“益州道行臺尚書”之訛。《全編》失檢,應删除。

卷二二二 益州(蜀郡、成都府) 李厚德 贞觀二年(628)

《全編》引薛稷《朱隱士圖贊》,著列李厚德於武德初期。按唐武德元年於益州置總管府,以總管兼任州刺史。武德三年四月,廢總管府,於益州置行臺尚書省,加秦王益州道行臺尚書令,實際并不赴任,而許以行臺左僕射竇軌“便宜從事”。至武德九年,行臺廢,置大都督府,以竇軌爲都督。貞觀元年,徵竇軌爲右衞大將軍。至此以後,始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理州事之可能。薛稷贊稱“前長史李厚德、後長史高士廉”,則李厚德爲高士廉前任。據《全編》所引,吴王恪貞觀二年五月除益州大都督,以高士廉行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則李厚德之任蜀州長史,即在此前。《全編》失考。

卷二二四 彭州(濛陽郡) 鄭凝績 中和四年(884)

《全編》著列中和三年,誤。詳參前文卷一五隴州條。

卷二二五 蜀州(唐安郡) 武太冲(武太沖) 約武后時

《全編》著作“武大沖(武太中)”,誤。詳參前文卷七二海州條。

卷二二五 蜀州(唐安郡) 楊勵本 開元十八年—二十年(730—732)

《全編》引徐太亨《丈人祠廟碑》:“奉開元十八年閏六月十八日敕,于青城丈人山置祠室。又奉今年八月二十一日敕……銀青光禄大夫使持節蜀州諸軍事蜀州刺史上柱國昌平縣開國侯楊勵本忠孝是資,公清在職。”著列楊勵本開元中刺蜀州。檢《金石録》卷六:“《唐青城山丈人祠廟碑》,徐大亨撰,甘遺榮八分書。開元二十年正月。”①《金石録校證》卷六,第100 頁。徐大亨之名,《全編》據《全唐文》卷三五一引作“徐太亨”。按《金石録》卷六、《寶刻類編》卷八、《輿地碑記目》卷四《永康軍碑記》,俱作“徐大亨”。《唐代墓誌彙編》開元一七九有《大唐故冀州堂陽縣尉楊公(瓊)墓誌銘并序》(開元十一年十月十七日),“奉義郎、前行亳州山桑縣主簿徐大亨撰”。證知《全唐文》作“徐太亨”誤。知碑立於開元二十年正月。則碑中所謂“今年”,當爲開元十九年。考民國《灌縣志》卷六有《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側右刻有:“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少卿、專知禮儀集賢院修撰、上柱國、沛郡開國公韋縚……等,並親奉聖旨……就此青城丈人靈山修齋設醮,並奉龍璧。庚午歲開元十八年六月七日庚申,入净齋醮;十一月甲子,敬投龍璧。”碑側左,修功德題名有“銀青光禄大夫、蜀州刺史、上柱國、昌平縣開國侯楊勵本。”②葉大鏘等修,羅駿聲纂:《民國灌縣志》卷六《藝文書》,《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九册,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第 247 頁。所刻與《丈人祠廟碑》相吻合。證知開元十八年楊勵本已在任。復考《故朝議郎沂州長史柱國楊府君(志忠)墓誌銘并序》:“父勵本,蜀州刺史致仕,入厯一十一軄,出將四州,世二千石,以清白相遺。”③傅清音、張寧:《唐〈楊志忠墓誌〉考》,《碑林集刊》第一九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年,第28—34 頁。另見《秦晉豫新出土墓誌蒐佚續編》,第631 頁。誌主開元廿一年六月十三日卒,碑立於次年正月九日。則蜀本至遲在開元廿一年已卸任。

卷二二七 綿州(巴西郡) 皇甫恂● 應删

《全編》引《通幽記》,列皇甫恂名“約開元中”。考《唐故殿中少監錦州刺史皇甫公(恂)墓誌銘并序》(開元十五年八月廿日):“惟唐六代,有錦州刺史安定皇甫公諱恂,字中孚……嘗以位居親侍,屢進讜言,奉天子之託心,落權臣之猜爪,出爲錦州刺史……開元十三年龍集乙丑冬十有一月甲申,薨于官,公始春秋六十有二。”④《〈唐皇甫恂墓誌〉考述》,《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一三輯,第176—184 頁。圖版和録文,另見西安市文物稽查隊:《西安新獲墓誌集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年,第120—123 頁。《舊唐書》卷九五《惠宣太子業傳》:“(開元)十三年,上嘗不豫,業妃弟内直郎韋賓與殿中監皇甫恂私議休咎。事發,玄宗令杖殺韋賓,左遷皇甫恂爲錦州刺史。”史碑印證,知《通幽記》之“綿州”爲“錦州”之形訛。綿州列名當删卻。

卷二二八 剑州(始州、普安郡) 榮建緒● 應删

榮建緒出刺始州在楊隋,《全編》誤收,應删除。詳參前文卷一五七洪州條。

卷二二八 劍州(始州、普安郡) 楊執一 景雲元年—二年(710—711)

《全編》引《楊執一墓誌》:“景龍四載,維帝念功,擢拜衛尉卿,還復勛爵,俄除劍州刺史。丁内憂,創鉅逾昔。”列作景雲中。《全唐文》卷二二九張説《贈户部尚書河東公楊君(執一)神道碑》亦云:“擢衛尉卿,復初封爵……又授公劍州刺史……内憂遠訃,殞絶逾時。”知楊執一丁内憂去職。按楊執一母高惠墓誌現已出土,誌曰《大唐潞州刺史湖城府君楊公(思止)夫人平原郡太夫人高氏(惠)墓誌銘并序》。據誌文,高惠卒景雲二年二月二日。①劉向陽、李小勇:《新見〈唐高惠墓誌〉考釋》,《文博》2014 年第 1 期,第 57—61 頁。證知執一景云二年二月丁憂解職。

卷二三六 嘉州(犍爲郡) 盧士珵 貞元中

《全編》引《蜀志補罅》:“嘉州十五景,唐貞觀中刺史盧士珵記。”著列盧士珵貞觀中爲嘉州刺史。考《新唐書》卷七三上《宰相世系三上》“四房盧氏”:祠部郎中瀜,生士珵,漢州刺史。《新唐書》卷四二《地理志六》漢州德陽郡條:“貞元末,刺史盧士珵立隄堰,溉田四百餘頃。”新出《唐故遂州刺史韋公(行立)故夫人范陽縣君盧氏(公寀)合祔墓誌并序》(開成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曾祖朓,皇深州司馬。開元中以文律振燿,聲逸區夏。祖瀜,皇檢校祠部郎中……父士珵,皇彭州刺史。粹行積行,博通大要。壽止中年,官未充量。故道屈當世,不能大明於後,君子之所嘆也。”②《長安新出墓誌》,第273 頁。夫人卒開成二年(837)二月五日,年五十三。上引材料,俱可證盧士珵爲中唐時人。則《蜀志補罅》所記之“貞觀”,當爲“貞元”之訛。《全編》著列貞觀中,誤。

卷二三七 邛州(臨邛郡) 李師望 咸通九年—十年(868—869)

《全編》引《新唐書·方鎮表四》:“咸通八年,置定邊軍節度……領巂眉蜀邛雅嘉黎七州,治邛州。”著列李師望咸通八年始爲邛州刺史。考《通鑑》卷二五一咸通九年六月條:“鳳翔少尹李師望上言:‘巂州控扼南詔,爲其要衝,成都道遠,難以節制,請建定邊軍,屯重兵於巂州,以邛州爲理所。’朝廷以爲信然,以師望爲巂州刺史,充定邊軍節度,眉蜀邛雅嘉黎等州觀察,統押諸蠻并統領諸道行營、制置等使。師望利於專制方面,故建此策。”《新唐書》卷二〇二中《南詔下》亦云:“初,李師望建言:‘成都經揔蠻事,曠日不能決,請析邛蜀嘉眉黎雅巂七州爲定邊軍,建節度制機事,近且速。’天子謂然,即詔師望爲節度使,治邛州。”知定邊軍之置,實出李師望之建議。其設置之時間,《新唐書·方鎮表四》在咸通八年,而《通鑑》在咸通九年。考《文苑英華》卷四五七“翰林制詔”,載有鄭畋《授李師望定邊軍節度使制》:“朝議大夫、前鳳翔少尹、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李師望……可嶲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定邊軍節度使、眉蜀邛雅黎等州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并統領諸道行營兵馬制置等使。”①(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四五七“翰林制詔”,北京:中華書局,1966 年,第2326—2327 頁。另見《全唐文》卷七六七。《翰苑羣書》卷六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相鄭畋,咸通九年五月二十日,自萬年令入。二十四日,改户部郎中充。八月十一日,守本官、知制誥,依前充。十年六月四日,遷中書舍人,依前充。”②(宋)洪遵:《翰苑羣書》卷六《重修承旨學士壁記》,傅璇琮、施純德編:《翰學三書(一)》,沈陽:遼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50 頁。是知此制之作,必在咸通九年五月二十日,鄭畋入爲翰林學士之後。則定邊軍始置之時,當從《通鑑》所記,作咸通九年六月爲是。李師望出刺邛州之時,也當在咸通九年。

卷二四五 姚州(雲南郡) 吴師 總章二年(669)

《全編》誤作吴師盛。詳參前文卷二一五蓬州吴琬條。

卷二四七 松州(交川郡) 李博乂(李博叉) 貞觀二、三年(628、629)

《全編》失收,今補。詳參前文卷九丹州條。

卷二四七 松州(交川郡) 蔣合(蔣善合) 貞觀三年—八年(629—634)

《全編》誤作蔣喜。詳參前文卷六六鄆州條。

卷二四九 扶州(同昌郡) 蔣合(蔣善合) 武德六年—貞觀三年(623—629)

《全編》誤作蔣喜。詳參前文卷六六鄆州條。

卷二五〇 龍州(龍門郡、江油郡) 鄭凝績● 應删

《全編》據《新書·鄭畋傳》,謂鄭凝績由壁州徙龍州,誤。應删除。詳參前文卷一五隴州條。

第十五編 嶺南道

卷二五九 循州(海豐郡) 崔玄藉 調露元年—開耀元年(679—681)

《全編》據《崔玄藉墓誌》:“儀鳳三年,授循州刺史……開耀元年,除袁州刺史。”著列崔玄藉名於儀鳳三年至開耀元年。考《唐故至孝右率府翊衛清河崔君(歆)墓誌銘并序》(聖歷二年一月廿八日):“君即……大周銀青光禄大夫、利州刺史清河公玄藉之第二子也……清河府君以誣受塵謗,遷任嶺表,君不忍遠離,將隨障外。屬蘄春路險,蘭溪水急,時雨新晴,奔流大至,府君人馬漂溺,正當其衝。左右驚惶,莫知爲計。君孝情憤發,自投洪波,攀援扶持,竭力盡命。府君賴以取濟,而君遂不免焉。父存於子,子死於父,存亡之際,教義同傷。春秋廿有五,調露元年之九月十六日也。”①《千唐誌齋藏誌》,第456 頁。録文見《唐代墓誌彙編》聖曆〇一三,第933 頁。循州屬嶺南道,爲五嶺之地。誌稱“清河府君以誣受塵謗,遷任嶺表”,證之《崔玄藉墓誌》所謂“讒匿弘多,竟遷于五嶺。儀鳳三年,授循州刺史。”知“遷任嶺表”,即謂遷任循州。唐高宗儀鳳四年六月,改元調露。知崔歆調露元年九月隨父赴任循州,於蘄春蘭溪救父身亡。《崔歆墓誌》敍事經過詳盡,而舍身救父的孝義之舉更銘心刻骨。疑《崔玄藉墓誌》“儀鳳三年”之“三”,爲“四”之誤記。則崔玄藉出刺循州之年,當爲儀鳳四年,即調露元年。

卷二六四 新州(新興郡) 甯道務 開元初

《全編》據《考古》一九八四年第三期摘録的甯道務墓誌,分别於新州卷和封州卷著列寧道務名“約開元中”。按《刺史甯道務墓誌銘》,民國九年(1920)在廣西欽州市平心村出土。②鄭超雄《廣西欽州俚僚酋帥甯氏家族研究》:“碑係陶質。出土時碎爲十片,後經人修復方能段讀拓印。銘文分三十行,每行有四十至五十個字。惜碑在一九三九年被日本飛機炸毁,現僅余六分之一(存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内)。”見《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1986 年第6 期,第5 頁。民國《欽縣志》録有全文。誌云:“府君諱道務,字惟清,臨淄人也……祖長真,隋光禄大夫、鴻臚卿,皇朝欽州都督、上柱國、開國公……父據,皇朝朝請、授欽州都督,上柱國、開國公之仲子也……(府君)開元初,授朝議郎、新州刺史,俄遷封州焉……蒞郡踰年,遘嬰時疾……春秋五十有六,以疾卒於公廨……□□□□年十二月,旋殯於安業鄉,禮也……粤以皇唐開元廿年歲在壬申十一月庚子□□朔廿七日□寅,將遷座于龍門,遂讀(續)禮也。”③陳公佩修,陳德周纂:《欽縣志》卷一三《藝文志下》,民國36 年(1947)石印本,《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八)》,广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年,第1053—1055 頁。另見楊豪:《嶺南甯氏家族源流新證》,《考古》1989 年第3 期,第269—273 頁。《全唐文補遺》第七辑、《全唐文補編》卷一五三,俱據楊毫文迻録。楊文與《欽縣志》所載相較,略有出入。如甯道務父甯據之名,楊文録作“甯璩”。檢《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南蠻下·南平獠傳》:“長真死,子據襲刺史。”則作甯據是。甯道務父甯據、祖甯長真之姓,《全編》欽州卷作“甯”,甚是。而新州卷和封州卷著列道務之名,其姓作“寧”。蓋未檢《甯道務墓誌》原文之誤。其姓應訂正爲“甯”。④甯道務姓氏之誤,陶敏先生《評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中國史研究》2001 年第3 期),根據《全唐文補遺》第七輯所載墓誌已指出;然郁賢皓先生《〈唐刺史考全編〉補遺》(郁賢皓《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第三卷《唐代文史考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卷三一四愛州條,訂正“寧某”爲寧道務,仍訛作“寧道務”。其任職新州和封州的時間,也應訂正爲開元初。

卷二六六 封州(臨封郡) 甯道務 開元初

詳參前文卷二六四新州條。《全編》其姓誤作“寧”,其時誤作“開元中”。

卷二七二 義州(南義州、連城郡) 張臣合(張合) 永徽時

《全編》失收,今據補。詳參前文卷四二瓜州條。

卷三一〇 安南都護府(交州、鎮南都護府) 曾袞 乾符四年—廣明元年(877—880)

《全編》僅列於廣明元年。檢元黎崱《安南志略》卷九“曾袞”條:“高駢裨將也。嘗爲駢告安南捷。乾符四年,爲安南都護。時南詔王酋龍卒,子法嗣,自號大封人,舉衆侵安南。袞奔邕府,戍兵潰。”①[越]黎崱著,武尚清點校:《安南志略》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第244 頁。按曾袞爲高駢裨將入告安南之捷,事在咸通七年(866)十月。②《資治通鑑》卷二五〇懿宗咸通七年(866)十月條,第8238 頁。高駢兩任安南都護,時間長達六年。曾袞爲其屬下,諳熟安南情形,故乾符四年得爲安南都護。

附編:開元二十九年前後廢置之州郡

京畿道·四泉州 張合● 應删

張合即張臣合。《全編》福州(泉州)卷已據《張臣合墓誌》著列張臣合名。此處列名之張合,屬失考誤收,應删除。詳參前文卷四二瓜州條。

隴右道·雄州【《全編》失收】 竇有意 調露元年(679)

竇明哲《大唐雄州刺史竇府君故夫人李氏墓誌銘并序》(垂拱元年七月五日):“君曾袓周太傅、鄧國公熾……父皇朝崇政府驃騎……(君)於是始檢校雄州刺史……於是改授越州浦陽府果毅都尉……嗟哉淑人,俄偃巨室。遂以永隆二年五月十一日,遘疾奄薨于府之别館,春秋五十五。”③《全唐文補遺》第七輯,第12—14 頁。另見崔庚浩、王京陽:《唐長安南郊高陽原地區出土的四方高宗武周時期墓誌》,《碑林集刊》第七輯,第 76—86 頁;《長安碑刻》,第 406—407 頁。《舊唐書·地理志三》“涼州都督府”條:天寶縣,“漢番禾縣,屬張掖郡……咸亨元年,於縣置雄州,調露元年,廢雄州,番禾還涼州。天寶三年,改爲天寶縣。”④《舊唐書》卷四〇《地理志三》,第1640—1641 頁。唐高宗調露二年八月,改元永隆(680),次年五月,竇府君夫人李氏卒於越州浦陽府。疑此竇府君卸任雄州刺史,即在雄州被廢之時。竇府君之名,誌無明文,前賢所著俱付闕。按誌稱“曾袓周太傅、鄧國公熾”,則此“雄州刺史竇府君”爲竇熾曾孫。檢《元和姓纂》卷九河南洛陽竇氏:竇熾,周太保、鄧公。六子,第五子“竇誼孫有意,熊州刺史;生元晦,諫議大夫。”①《元和姓纂》卷九“河南洛陽竇氏”,第1380 頁。《新唐書》卷七一下《宰相世系一下》同。趙超先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卷一:“今本《新表》作誼孫有意。殿本作誼生有意,未敢遽正。”今以此碑驗之,“誼孫有意”是也。唐武德元年,改隋宜陽郡爲熊州,貞觀元年廢。然依世系年歲而言,竇熾曾孫有意,不可能早至武德時即爲邦伯。《元和姓纂》卷九竇熾曾孫一輩尚有孝仁、孝謙、德宗等爲州刺史,《全編》著列其名俱在高宗、武后時。是知《元和姓纂》所載有意所任之熊州,絶非武德時設置之熊州。而檢兩《唐書》地理志,武德以後,并無熊州之設。按“熊”,古通“雄”。《北史》卷三九《羊祉傳》:“及贊戎律,熊武斯裁。”“熊武”即“雄武”。疑《元和姓纂》此處之“熊州”當作“雄州”。熊州刺史竇有意,世系、時代、職銜俱與誌之“雄州刺史竇府君”相符契;而誌文稱竇府君五子,第二子元方,名字之首字作“元”,亦與有意子元晦之名相吻合,故知此“雄州刺史寶府君”,必即竇有意。《全編》引《元和姓纂》,於武德中列竇有意名於都畿道之熊州,當誤,應删除。按此雄州,《全編》失收,今新增。

都畿道·二一熊州 竇有意● 應删

詳參前文隴右道·雄州條。《全編》誤收,應删除。

河南道·三五息州 榮建緒● 應删

榮建緒任息州刺史之時在北周末年。《全編》失檢,應删除。詳參前文卷一五七洪州條。

河南道·四二濰州 錢鎮 光化四年(901)

《全編》於濰州之首敍建置沿革云:“武德二年以北海、營丘、下密等縣置濰州……八年廢濰州,省營丘、下密入北海,以北海屬青州。”按《全編》此據兩《唐書·地理志》書。然兩《唐書》於此實有疏訛,唐末曾復置濰州。考《通鑑》卷二六五:天祐二年(905)五月庚辰,貶“兵部侍郎王贊爲濰州司户”。胡三省注:“唐武德二年……置濰州,八年州廢……此時蓋復置濰州也。”②《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昭宗天祐二年(905)五月庚辰條,第8762 頁。復檢民國《牟平縣志》卷九有《大唐登州牟平縣崑崙山無染院(下缺)》碑。碑刻於“光化四年歲次辛酉三月癸未朔十八日庚子”。文末題名有“功德主、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守濰州刺史兼御史大夫錢鎮。”③宋憲章等修,于清泮等纂:《牟平縣志》卷九《文獻志三·金石》,民國25 年(1936)鉛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五八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第1449—1452 頁。與《通鑑》所載正相印證。是知唐末確曾復置濰州。惟其建置時間不長,正史失載。按錢鎮任濰州刺史,《全編》闕載,今據補。

河北道·五六磁州(惠州) 鄭世斌 武德時

詳參前文卷八二慈州條。

嶺南道·鷰州(泰州)【《全編》失收】 路文昇(路詮) 貞觀七、八年(633、634)

详參前文卷二七秦州條。此州《全編》失收,今新增。

猜你喜欢
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之原因解析
建武十八年改革后刺史职权变化研究
试论丁原的骑都尉身份
论汉朝刺史制度与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的比较研究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西汉刺史制度研究
公事公办,私事私办
官场攀亲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