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理论视角下《孙子兵法》结构体系探析

2018-01-23 18:01宁志强
孙子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理论优化

宁志强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孙子兵法》结构体系的研究,但其中许多篇章的结构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依然在困扰着人们的思维。目前在结构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整体性综合研究、方法陈旧、思想解读脱离结构分析①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的文化渊源》,《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五期,第102-106页。等。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新的科学理论思想的兴起,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结构理论的发展,给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对认知《孙子兵法》结构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②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优化设计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设计方法,将最优化理论和计算技术用于设计领域。比较而言,《孙子兵法》“庙算”思想和优化理论具有较多的相通性,因此可在结构研究中引入优化理论来探讨逻辑思路,根据优化理论中三要素划分《孙子兵法》结构,并按照优化过程探讨其各篇思想具体应用的逻辑顺序③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

一、比较《孙子兵法》思想和优化设计理论的相通之处

优化设计理论通过数学方法探索最优设计方案。在建立数学模型时,需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来确定设计的限制条件和优化目标,确定各设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依优化理论和系统辩证论的观点而言,系统功能之优劣决定于系统结构的好坏,如国家的功能决定于社会制度结构,军事力量强弱则取决于“五事七计”。功能优化即是对系统结构要素分布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使系统的功能处于最优状态。优化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已有较为成功的应用,现以机械优化的应用来理解优化思想。在机械工程中,钢制构件用来承受力,承受的力越大越有可能使构件破坏,钢制构件的型式和粗细,将决定其能承受力大小的功能,结构粗大则承受力的功能越强,其价格也较贵。优化理论在机械工程的运用,是要寻求一种合理的构件设计方案以使其能承受给定的力而不破坏,并且该设计方案花费最少且利益最大化,限制条件是满足构件不被破坏的限度,优化目标则是用来描述收益和花费的函数,设计变量则是构件的粗细和型式的方案。抛开机械工程领域而从广义上来讲,限制条件即是维持系统功能的限度,优化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设计变量是待设计和调整的内容。

《孙子兵法》竞争制胜理论与优化设计理论具有较多相似之处。《计篇》注重“庙算”决策,认为通过计算筹码的多少,可以预测战争胜负结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而对于优化理论通过数学探索最优方案,在这一点上与孙武思想有相似之处。优化设计具有三要素,分别是限制条件、优化目标和设计变量,而在《孙子兵法》思想中可以寻找到优化设计三要素的踪迹。

1.《孙子兵法》“五事七计”原则与优化理论限制条件比较

《计篇》指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认为决策应从“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认真分析。以系统论观点来看,敌我军事力量当以整体系统来研究,系统功能则为暴力。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由其结构要素所决定,“道、天、地、将、法”即为军事系统的五要素。战争之胜在于限制和破坏敌人系统功能,而通过制约敌军系统要素则可实现压制敌方军事功能。“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所指为掌握五要素的规律则可限制敌方系统功能,在我方军事功能未受压制前提下,我方军事功能优于敌方,则我方必能获胜。又由《形篇》可知“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胜已败者也”,所指为通过造势,从敌军的“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方面造成限制,使敌人军事力量的功能被压制,处于“已败者”之状态,而我方军事功能未被压制,则我强敌弱必胜无疑,即所谓“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五事”的提出与“七计”有何种关系?“七计”之“计”的含义应联系“庙算”思想来理解,当从“数量计算”的角度视之;而“七计”则应从“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个方面来进行敌我双方力量的衡量,这七个方面是对“五事”的量化处理。《孙子兵法》突出“庙算”思想,在《形篇》提出 “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显示出孙武对数和量的重视,可以认为孙武有建立数学模型的倾向。但是,在春秋时期数学发展落后,不可能实现数值模拟,“七计”只是对“五事”的一种量化。这种量化从数值分析角度来看是一种函数逼近,较复杂的函数通过简单函数来近似表示。因此,“七计”不可以视为定论,应视之为“五事”的近似与概括表达,而以“五事”为根本。这种对“五事”与“七计”的诠释可以消除以往翻译中的一些不顺适之处。部分学者把“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解释为:“将领同意我们的决策,任用他一定可以获胜,就任用他们,将领不赞成我们的决策,任用他一定会失败,就免去他的职务。”这种把“将听吾计”解释为:“将领必需赞同高层的战略决策”,似显得略为突兀,而且与前后段落文义无法连贯。若把“将听吾计”的“计”解释为“七计”,则文句可解释为:“如果将领从我提出的“七计”方面谋划行动,任用这样的将领必定会胜利,就任用他们;如果将领不从我提出的“七计”入手谋划行动,任用这样的将领必定会失败,就免去他的职务。”这种解释,可以认为是孙武刻意强调“五事”与“七计”的重要性。

优化设计中可行设计必须满足某些限制条件。《孙子兵法》中可行的“造势”,必需满足敌方“五事”要素被压制,而我方无压制,这就是《孙子兵法》优化中的限制条件或者约束条件。促成“敌方五事要素被压制”则可以认为是在“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在一些孙子研究文章中译为“为执行政策而造势,以便配合前方作战”,这种译法也有不妥之处,应该理解为“五事”“七计”为胜负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乃为之势”是要通过外在行动,促成内在的“五事”“七计”的敌我双方对比形势。“计利以听”指的是可以促成内在“五事”“七计”的敌我对比形势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如何来选择造势的手段则决定于“计利”,即选择对国家有利的手段来实现,此即是“势者,因利而制权”的本意。总而言之,“五事”“七计”为胜负的根本的内在的因素,促成敌我双方在“五事”“七计”方面的强弱对比则是战争胜负的限制条件。

2.《孙子兵法》“计利”“因利”原则与优化理论多目标分层序列法比较

《计篇》提出的“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利”“因利”原则可以类比于优化设计中优化目标思想。例如,在工程结构优化中,在满足限制条件使结构功能不丧失的前提下,追求优化目标函数即经济费用最低。明代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对于《作战篇》评注即有“总之不欲久战于外以疲民耗国,古善用兵之将类如此”①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的说法。可见,《作战篇》主要分析战争和国家经济利益的关联问题。孙武指出:“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从用兵对国家利害的影响来展开,讨论战争投入、战争消耗、战争获利。战争消耗如“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不知用兵之利者则不知用兵之害也”“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等,用兵之利则如“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总之,无论是投入、消耗或缴获,都是“计利”的具体化,投入、消耗可视为负“利”,缴获则为正“利”。《作战篇》字面上突出战前准备,实质内涵则偏重“计利”,从优化设计角度可以认为,《作战篇》在整个优化体系中总体优化目标函数,争取最大的用兵之利而避免用兵之害。

《作战篇》蕴涵“计利”的原则,为总体优化目标。那么,《谋攻篇》《形篇》《势篇》等与之有何种关系?《谋攻篇》指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表达出争取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思想。《形篇》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显示出保存己方不受损失的思想。《势篇》指出“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也着眼于保存己方不受损失。由此可见,《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有相通之处,都有“计利”原则的体现,即保存己方不受害而争取获利的思想。所以,理清其中相互关系对于《孙子兵法》篇章结构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战篇》从国家角度来“计利”。《谋攻篇》则涉及“军、旅、卒、伍”之“计利”,文句中有“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可以认为,《作战篇》为概念定性的“计利”原则,而《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则为具体细化的“计利”原则,从《作战篇》依次逐层分解“计利”优化目标,将一个总体目标分解为几个具体目标。

这种目标分解的本质是什么?《孙子兵法》“庙算”决策,认为通过计算筹码的多少,可以预测战争胜负结果,即数学计算。但即使是在数学学科迅猛发展的当代,完全以数学模型准确建立优化目标函数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在春秋时期建立“计利”原则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孙武则采用逼近的数学方法,把一个复杂优化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国家利益最大化,被具体分解到“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利益,具体到军阵利益不损伤、多个小目标的实现来逼近总体目标的实现。这种方法可描述为优化理论中的分层序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函数分清主次,按重要程度排序,后一目标应在前一目标的最优解范围内寻优①孙靖民:《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即在优先满足前一目标的前提下,再追求后一目标,如“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国”的利益作为优先追求的优化目标,地位上高于“军”“旅”“卒”“伍”的目标函数。在孙武看来,国家利益优先于军事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优先于战役目标,战役目标优先于战术目标。

《孙子兵法》的理论思维方法是对“计利”目标原则的不断分解与细化。《孙子兵法》篇章的演化具有客观性,其演化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学逼近的过程。根据利于国家的战略原则,分解细化就可得到利于军队“全胜”的战役原则,接着得到“奇正”和“虚实”的战术战斗原则。《形篇》是对《谋攻篇》“兵不顿而利可全”原则的分解展开,“兵不顿”分解展开则是“守”,“利可全”分解展开则是“攻”。《形篇》对战争指导首先保证保持己方军队立于不败之地,换言之,以“守”保证减少军队损失,以“攻”实现获得利益。《形篇》主要思想概括为战略层次上对攻和守的原则的研究,如文中所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形篇》“自保而全胜”的宗旨继续分解细化则达到战役战术层次,守的原则分解细化为《势篇》,攻的原则分解细化为《虚实篇》,因此《势篇》和《虚实篇》是并列关系。《势篇》中“三军之众,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是对《形篇》“自保而全胜”之“自保”的分解。《势篇》重点在于“奇正”的探讨,“奇正”是描述防守原则。《虚实篇》则是《形篇》中“自保而全胜”中的“全胜”的分解展开,进攻才可以实现擒获俘虏的“全胜”。因此,“全胜”是进攻的原则,又由“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可知,《虚实篇》所讨论的内容为进攻之原则。

3.《孙子兵法》任势、造势思想与优化理论中协调设计变量的比较

综上所述,“五事”“七计”为限制条件,“计利”为优化目标,在优化设计三要素中,除限制条件和优化目标外,另一个要素则是设计变量。设计方案可以用设计变量来表示,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设计变量不断进行修改、调整,处于变化的状态。在《孙子兵法》中,任势、造势的目的在于敌方“五事”“七计”要素被压制,而我方无压制的态势,造势可以看作是调整设计变量的过程,所谓“因利而制权也”,“制权”可解释为制定策略并行动。调整战争优化设计变量则为《军争篇》《九变篇》《九地篇》《地形篇》《行军篇》所讨论的内容。这些篇章讨论的内容是具体战场指挥的规律,其讨论范围无出“五事”“七计”,即根据具体战场情形制定策略并行动实施。《军争篇》为其他各篇的综述。宋人张预说:“以军争为名者,谓两军相对而争利也。”“军争”之实在于敌我争夺在“五事”“七计”方面的对比优势。通过“道”“天”“地”“将”“法”这些影响武力系统功能的要素,来限制敌军的武力功能。《九变篇》是对“将”因素的展开,“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是讲将帅调动敌人的方法。《行军篇》是讲战时行军布阵、驻扎安营,《地形篇》是按攻守进退来讨论的。这两篇应是就“地”要素展开讨论。《九地篇》是作战时,因心理状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置法, 不同的战地,不同的战况,士卒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些,为将必须认识,进而利用这些心理,激发士气,使士兵勇往直前,不畏不惧。因此,《九地篇》属于“道”的要素展开,《火攻篇》则是对“天”的要素展开。

二、优化设计理论视角下《孙子兵法》动态优化过程

按照优化设计理论,将《孙子兵法》结构体系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限制条件,《计篇》“五事”“七计”原则;第二,目标函数,“计利”目标分解为多个小目标,涉及《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第三,协调设计变量,根据具体战场情形制定策略并行动实施,即“造势”和“制权”,涉及《军争篇》《九变篇》《九地篇》《地形篇》《行军篇》。《用间篇》研究搜集敌我双方的作战信息,非单指间谍活动,无准确的信息则不能建立优化的三要素。因此,《用间篇》横贯《孙子兵法》全文,为“共法”无独立特征,不能归类于三要素中任何类别。

与战略、战役、战术划分方式相比,优化设计三要素划分方式更能体现《孙子兵法》内容的逻辑思路。优化设计方法是一种具有反馈功能的设计理论,设计变量具有较多的选择空间,有多种可行方案,每种方案通过目标函数评价都有一个确定的值,用这个数值来评价方案的优劣,往往优化追求目标函数值的最小化。优化过程其实质是要寻找一个方案,这个方案使目标函数值最小化,最优化方案的得出建立在反复比较和计算的基础上,绝非一蹴而就。具体到《孙子兵法》应用优化理论“庙算”决策,战争胜负关键在于从“五事”“七计”上对敌军形成对比优势,使敌军系统的功能受到制约,满足敌我对比优势就是优化的限制条件,即“造势”。满足限制条件有多种可行方案,所谓“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可在天时上形成优势。如二战苏德战争德军受制于严寒;亦可以通过地利对敌人形成优势,如凭借山河之险;亦可以通过将领要素形成优势,如长平之战秦使赵国临阵易将招致覆灭。具体从哪方面形成优势,则需要“因利而制权”,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方式。“因利而制权”则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计算衡量,评价依据在于目标函数,在《孙子兵法》总体目标函数为追求国家利益,总体目标需要逼近来实现。因此,《作战篇》为概念定性的“计利”目标,而《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则为具体细化的“计利”目标。从《作战篇》依次具体化“计利”优化目标,将一个总体目标分解为几个具体目标,这即是分层序列法。在进行造势时,需要逐个考虑是否满足几个具体的优化目标,计算衡量满足每个目标的情况。当战争决策者“庙算”决策认为某一方案不满足分层序列法,则舍弃这一方案寻求最优化的设计方案,继续寻优过程,直到获取最优方案。

三、结束语

《孙子兵法》的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把握其逻辑思路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引入新的思想理论来解释其结构体系,为结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在此过程中遵循“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对文字解释应结合整体结构分析,而不能只从字面来诠释。战争谋划可以看成是一种复杂的方案设计,优化设计方法是当前一种应用广泛的科学设计方法,将《孙子兵法》结构按照优化方法划分,使结构各部分形成动态反馈优化,这种探索对于引入新方法深入研究《孙子兵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理论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孙子兵法》组歌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