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慧芳教授从“伏寒三阶梯”探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成因

2018-01-23 19:51盛敏丽丛慧芳张天婵李珊珊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寒凝胞宫经期

盛敏丽,丛慧芳,张天婵,李珊珊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哈尔滨 150001)

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疾病,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原发性痛经是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发生于月经初潮或之后1~2 a,约占痛经的90%以上[2]。严重者影响患者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使患者生存质量极度下降。

研究报道,东北地区痛经较其他地区多发[3]。同时,东北地区地处中国北方,气候高寒,且寒冷气候持续时间长,人们易受寒邪侵袭。故着重研究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对于指导临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寒凝血瘀型是原发性痛经的常见证型之一,常表现为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拒按,或痛如针刺,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四肢不温,面色青白等症[1]。研究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成因,对其临床治疗及预防有极大的帮助。

1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的认识

前列腺素增高被认为是原发性痛经的最主要原因。月经期,体内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出现痛经。另外,原发性痛经的发生还与血管加压素、性激素、催产素、内皮素、一氧化氮、β-内啡肽、钙、氧自由基、精神、神经等因素的影响有关[4]。

2 中医学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因的认识

中医学对痛经的治疗有较大的优势。《中医妇科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有关[1]。经期或经期前后,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均可见经行腹痛。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多认为是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平素过食生冷,寒与血搏,使冲任瘀阻,气血凝滞,胞脉气血运行不畅;经期或经行前后,阴血聚于下,气血下注冲任,胞脉胞络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见痛经。《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记载:“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1]

3 丛慧芳教授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因的认识

丛慧芳教授于中国新疆业医30余载,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丛慧芳教授,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妇科杂志编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国家重点专科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余有幸侍诊其左右,深受丛教授教诲。丛教授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及丰厚的临床经验,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病因认识有所扩充。

3.1 “伏寒三阶梯”的理论依据 伏,即潜伏、隐匿、伏藏之意。寒,即寒邪。伏寒取自“伏邪”理论。伏邪,《中医药学名词》中的解释是“感而不随即发病,伏藏于体内的病邪”[5]。伏邪,最早出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贼风》认为:“……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6]”。指出邪气留存于体内,突然发病。体现了伏邪的隐匿性。《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卒然而痛。”[7]说明寒邪潜伏于内亦可致病。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有云:“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此血秽禀受于母体,故可称之为胎毒。若时逢非是之令,正气与外界戾气相搏,此时胎毒亦随正气从肾脏而出,从少阴出三阳,两邪相合,正不胜邪,故发病。”[5]指出母体在妊娠期将“血秽”传给胎儿,则成胎毒,胎儿出生后伏留于体内肾脏之中,待日后邪气入侵,正邪相争,胎毒出诸肾,即可发病。

3.2 “伏寒三阶梯”的主要内容 “伏寒三阶梯”以寒邪在不同时期蛰伏于体内,层层递进,故为三阶梯。第一阶梯:父母生殖之精中所藏之寒——先天之寒;第二阶梯:母亲妊娠期——胎传之寒;第三阶梯:胎儿出生后——自感之寒。

3.2.1 先天之寒 即遗传之寒。相关研究报道,母亲痛经史是患者痛经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孟文苓[8]对600名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以班为群整群抽样调查,发现母亲痛经史是原发性痛经的单因素影响因素之一。孙艳明[9]通过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对天津5所高校1 8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母亲年轻时有痛经是女大学生痛经的单因素影响因素之一。男精壮,女经调,有子之道也。《幼科发挥》“男女交媾,精气凝结,毒亦附焉”说明父母孕育子女之时,遗传之毒可随精气一起附着于胚胎之上。肾主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之于肾。其中肾精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主要成分,后天之精只起到充养的作用,可见先天之精的重要性。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因而父母健则生殖之精亦佳,则孕育之子女必然先天条件优渥;若父母身体有异,生殖之精附着遗传之毒,传给子女,伏匿于子女体内,待相关致病因素诱发,则易患上与父母相同之病。父母素秉阳虚,易感寒邪,伏留于生殖之精,待氤氲之时,男女交媾,精凝成胎,寒邪凝于胎元之上,则成伏寒。

3.2.2 胎传之寒 即母亲在妊娠期感受寒邪,传之于胎儿。妊娠期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阴血骤虚,阳气偏盛,故母亲常感燥热;若素本阴虚,则燥热更盛。故母亲常在妊娠期嗜食生冷,以缓解燥热之标。另外,也有母亲生性顽皮,妊娠期仍不注意安养胎儿,冒雨涉水,寒热不避。最终均可造成阴寒凝结,聚伏于胎元,则亦成伏寒。孩子出生后,摄生不慎,若为女儿,长大后常可见痛经。因而中医学自古就讲究妊娠期养胎的重要性。北齐名医徐之才便提出过逐月养胎法,他当时就强调妊娠时要避寒暑,尤其要避免寒邪侵犯,妊娠4个月时“洗浴远避寒暑”,妊娠5个月“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妊娠7个月时“无薄衣,无洗浴,无寒饮”[10]。

3.2.3 自感之寒 东北地处中国东北部,最北部可达中国最北方,气候寒冷,冬天最冷时零下30多度,且整个冬季持续时间长,从10月到转年4月约半年气温都比较低。东北居民身处如此寒冷之地,稍有不慎,便会被寒邪所犯。再者,青少年时期的女孩往往自身不注意顾护阳气,着装过少,贪凉喜冷,冒雨涉水。即使不出现寒邪侵犯之证,也会有寒气伏藏于体内。另外,若其本就素体阳虚,或受先天之寒和胎传之寒而伏寒藏肾,同气相求,易感寒邪。寒邪侵犯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寒凝血瘀,不通则痛。

伏寒可在不同时期潜藏在人体内,父母的遗传之寒,母亲的胎传之寒,自身的自感之寒,只此其中一个,便可发病,若是不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毫不注意,三者俱兼,层层累加,终致寒凝血瘀,冲任阻滞,胞脉胞络不通,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女子经期阴血下聚,瘀滞更甚,不通则痛,则见痛经。

由此可见,“伏寒三阶梯”致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学意义重大。临床可据此注意预防和护理,防患于未然。

猜你喜欢
寒凝胞宫经期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清代医家傅青主治不孕十法
基于玄府理论浅析“畅情开玄通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研讨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经期如何穿衣
掌心
拍打臀部防妇科病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