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素养:高校教师的首要素养

2018-01-23 18:53朱婷婷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养教育

朱婷婷

[摘 要] 当下,对高校教师素养的理解所存在一定的的问题。高校教师作为人类为了成人的选择,其首要的素养就是教育素养。高校教师的首要角色就是教育者,然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者、研究人员、科学家等等角色。教育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情怀,二是教育能力。

[关键词] 教育;素养;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62-02

一 对高校教师素养的理解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素养问题老生常谈,但基本思路上还是存在一些误区,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无论教师专业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在提及高校教师素养问题时,主要聚焦于职业化的教学工作,无需讳言,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非常之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很简单,在高校教师的工作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到今天,它们的比重几乎近似高校教师工作的全部,以至使很多人认同教学工作就是教育工作,教育工作就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因为培养人的宽泛解读足以使教育涵盖教学。是的,教学何尝不是在培养人?知识对我们的影响的确巨大,无论是对实在的生活,还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构造,没有了知识的参与,简直无法想象。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仍要明确知识在教育工作中的工具地位。在教育活动中,人才是目的,受教育者才是目的,而不是知识。高等教育的功能深受大学的影响,大学在诞生的起初并不是着眼于教育,而是着眼于学术的创造和传播,教育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是逐渐生发出来的,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能够深刻感觉到大学与中小学的巨大区别,它显然不是知识难易程度上的区别,而是在追求方面的根本区别。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机构,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但其它功能同样强大,甚至在影响上远远胜过教育功能。一所著名的大学之所以著名,很少是因为其拥有了一流的教育家,而更多是因为其拥有更多的一流学者。高等教育关注的是科研和就业。我们似乎都忘记了教育的真正追求,都忘记了教育诞生的根本原因。教育的确会涉及到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但它们不是完全等同的,在教育的框架内,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只能是手段或途径,而不应该成为目的,至少不应该成为主要目的或唯一目的。如果我们简单地把知识和能力的传授理解为教育,那么传授危害社会安全的知识和能力算什么?能算教育吗?可以发现,这里隐藏着违背逻辑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 教师职业的起源决定了高校教师的首要素养是教育素养

教师不是从来就有的,因人类的需要而产生,那么人类需要教师来做什么工作呢?家庭教育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及教师的起源,父母教育我们,就是因为爱,在人类的早期,不会有太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传授,但精神的传承始终存在。在知识大爆炸到来之前,同样没有太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传授,那时候学校里的教育更容易辨别。即使在今天的家庭教育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不主要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甚至不涉及知识和能力,但教育却实实在在发生着。所以,人类因为教育而需要教师,而不是因为教学而需要教师,准确地说,人类因为需要教育者而选择了教师,选择教师是来做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起初是需要通过教学进行教育,但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内容,都指向和围绕如何做人,也就是成人。

在古代,教师教授的知识和能力很少涉及生产,今天却完全不同,今天的生产知识在学校课堂里远远多于生活知识,再加上生存的压力,致使人们忘记了高校教师主要是进行教育工作的,而专注于高校教师如何传授各种各样的生产知识。在素养的要求上,主要聚焦于教学而非教育。这样的转变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对教育工作的忽略,致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更讽刺的是实际上也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知识和能力的传授问题,因为毕竟只有少数人才可能从事高要求的知识探求工作,就大多数人来说,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素养足以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事普通的生产劳动,而最终影响大多数人人生幸福的不是做事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做人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我们可以选择,笔者相信更多的家长更愿意选择会教育的高校教师,而不是只会教学的高校教师;他们更愿意选择知识相对简单的时代,而不是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

三 高校教师的素养是有序列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高校教师的职责在演变是正常的,由于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导致今天的高等教育几乎无法与科学知识分离,准确地说,今天的高等教育淹没在知识传授的海洋之中。理解高校教师的素养可以利用极端的例子,极端的例子对于我们理解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非常有帮助。一个高中生要辍学,家长的理由一般是“学也是白学,考了个大学,也就不了个业”,在家长眼里学校就是教授知识和技能的,似乎没有考虑过教育的事,这怪不得家长,因为我们的学校呈现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模样,几乎每一个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期许就是孩子在学业上的变化,别的变化因为感觉不太强烈,只有那些在学业上出现问题的家长才会有教育方面的期许,这说明什么?這说明整个社会对高校教师素养的期许首先是教学方面的,其次才是教育方面的。如果我们可以穿越,我们把学校回溯到古代奴隶社会初期,试想一下:学生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期许是什么?肯定不是学业方面的期许,因为学业相当简单,生活生产中也用到的很少,期许最多的应该是教育方面的,关注孩子在做人上的变化。但,今天就不同,这种不同里虽然有着所谓知识爆炸带来的冲击,更多的原因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异化,这是人类教育的问题所在,我们回避不了,它终究将成为一个需要我们大力改革的方面。

因此,高校教师的素养是有序列的,正如我们从来没有要求一个科学家把教育素养放在第一位一样,我们有理由要求一个高校教师把教育素养放在第一位,因为他首先应该完成的是教育工作。高校教师的首要角色就是教育者,然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者、研究人员、科学家等等角色。事实是,沿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教育的成分逐渐减少;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中,对教育素养的要求逐渐减少;这从全球的高校招聘工作就能看出来,科研能力几乎决定了一切。就高等教育而言,笔者看来,大学教育仍然需要捍卫教育的领地和职能,研究生教育才可以加大学术研究方面的比例,因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家长并没有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或科学家,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生存能力的人。可实际上,大学教育自行其是,主要着力于学业,越是所谓名校越是这样,学生成长几乎完全依靠自己体悟。结果是,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普通的劳动者,严格地说,培养了一大批人格存在各种问题的普通劳动者。这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人类自身的危机就在这里。大学承担的科研功能不能成为忽视教育功能的理由,因此,就高校教师的素养序列而言,教育素养是第一位的,在此之后才能考虑知识的传授及科研等素养。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很少注意高校教师素养的序列问题,只是围绕知识的传授和探求构思了种种素养。endprint

四 教育素养: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

教师是职业化的教者,更是职业化的教育者,教师的出现源于教育需求而非教学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化民成俗。教育素养作为高校教师的首要素养符合事實需求,也符合逻辑。把这一要求放在学生个体身上意义更为明确,面对全体学生强调学业的重要性,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一种无意的伤害。因为就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他们需要的首先是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只是一种凭借而已。大学里专业数量众多,高等教育就是凭借这众多专业使学生们享受高等教育,如果把高等教育理解为专业知识的学习,错莫大焉。

笔者认为,教育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情怀,二是教育能力。教育情怀是教育精神在教育者情感领域的折射,没有教育精神的人不会有教育情怀。具有教育情怀的人,是具有爱心、欣赏和发展眼光的人。精神和情怀原本是一种素养,如同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素养一样。教育情怀是指向受教育者的情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充满爱心,能够充分理解受教育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挣扎,能够理解外界要求给予受教育者带来的无形压力,能够设身处地地去为受教育者着想,能够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学生的高校教师能够教育学生,能够人性化地处理受教育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欣赏学生和热爱学生紧密相关,热爱学生的高校教师才会欣赏学生,欣赏原本就是一种理性的热爱。高校教师对学生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学生作为未来的人,蕴含了无限可能,这是教育存在的意义,如果学生没有潜力,不能发展,那么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学生的可塑性需要教育的配合,才能成为现实。发展眼光还意味着高校教师能够接受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轻易否定和放弃学生的高校教师是没有发展眼光的高校教师,也是没有教育情怀的高校教师。

教育能力在实质上是一种充满爱意的干预能力,充满爱意意味着拥有教育情怀,所以教育能力主要是干预能力,进一步说,是高校教师干预学生的能力。高校教师能够干预学生的是其精神世界的构造,这也是教育在文化意义上的解释。如何通过干预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高校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如何教会学生一些未来生存所需的知识,因此教育能力是我们考核一个人能否胜任高校教师工作的首要条件。教育能力具体地说,是一种对话能力,也是一种交往能力。对话能力是实现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通过基于共同基础的对话,以实现二者精神世界的交流,对话精神是对话能力的灵魂,对话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交往,教育在实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进一步说,是高校教师引导学生成长的精神交往。

参考文献

[1]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庆昌.论教育的诗意与深刻[J].当代教育科学,2008(23).

[3]赵冲.如何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