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库:古为今用助推文化强省

2018-01-24 10:12苏江元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库古籍整理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苏江元 李思瑾

“盛世修书,传承文明;学术复兴,文献先行。”2016年3月,《贵州文库》编辑出版工程正式启动,通过集成文献典籍的方式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劲动力。

盛世修大典,太平纂鸿帙。

2017年12月27日,贵州省重大出版工程《贵州文库》首批图书首发式在贵阳举行,首批图书共10种53册。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系统地整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启动《贵州文库》工程,通过对贵州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为新时代多彩贵州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和文化动力。

整理历史文献 传承人文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贵州历史文化和多民族文化藏量丰厚,自秦汉以来就有大量文献遗存,特别是贵州建省至新中国成立的500多年间,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和文化典籍,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3月,《贵州文库》编辑出版工程正式启动。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深入挖掘整理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文献遗存资源,以传世之心把《贵州文库》打造成经典之作,在全省全社会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不断提升贵州发展软实力,为谱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贵州文库》总纂顾久说:“贵州古籍文献中所阐述的思想观点虽有时代局限性,但也有很多人类的精神财富。《贵州文库》会将此精神财富留存。”

《花溪闲笔·贵州民政十讲》为首批书目之一,收录贵州抗战期间《花溪闲笔》(含续编)、《贵州民政十讲》两种重要文献。《花溪闲笔》为作者主政贵州的经验总结,其中提出的“经济发展”“人力发展”“官员选用”等,都体现了其行政思想、做人做事的风格;《贵州民政十讲》则系统记述了国民政府时期贵州县政府运行各方面的情况及作者对改良行政的一些设想。

与《花溪闲笔·贵州民政十讲》同为点校本的还有《碧山堂诗钞》《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嘉靖)思南府志》《(嘉靖)普安州志》《(万历)铜仁府志》等7种4册,另一种则为影印本,主要包括《大定府志》《蟫香馆使黔日记》《莫批施注苏诗》等3种49册。

整理历史文献、传承人文精神,是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将为贵州的发展提供独特的历史视角。

以工匠精神打造传世精品

“内容既强调全面,又强调权威,尽量收入贵州籍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非贵州籍人士在贵州工作生活期间的代表作品以及其他涉及贵州内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顾久说,《贵州文库》收录的内容,主要从先秦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贵州人文典籍。

除了汉文献之外,《贵州文库》还包括少数民族文献,如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用汉文记载的少数民族文献和少数民族口传文献。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文献的整理也尤为重要。且整理民国文献要比整理明清文献更为急迫。”《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的编纂者王尧礼介绍,民国文献纸张很差,保存期短,且未经系统整理。

在《贵州文库》首发式上,国家图书馆、省文史馆、省图书馆、贵州大学、省博物馆、孔学堂等接受赠书。(廖迅 / 摄)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是贵州众多民国文献之一。1938年春,迁入贵州贵阳的大夏大学设立“社会研究部”,其研究部学者吴泽霖、陈国钧与社会系诸生一道,“不惜心力与时间,风餐露宿,博采周咨,阅时四年”,分赴毕节、安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中的诸多论文,就是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三次校订。”王尧礼谈及《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的编纂,叹之不易,“虽是白话文,但初版是抗战期间印制的,纸张粗劣,错讹脱衍很多,校订难度很大。点校时若发现有误,需进行大量研究佐证才能修改。若无把握,宁可保持原貌。”

在顾久看来,目前已出版的,或者即将出版的,主要是过去曾经出版且基础较好、大家认可、没有异议的备选书目,随着对古籍文献整理工作的逐步深入,编纂组还将发掘发现更多、更好的有关贵州的古籍文献,“编纂工作有诸多不易,但我们会坚持以‘工匠精神’打造传世精品。”

此外,贵州所存的古籍善本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如何将贵州现有古籍善本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贵州省对此正积极努力作出尝试。

与《贵州文库》的整理编辑同步,贵州正建立“贵州文献善本丛刊”,对在版本价值方面有代表性的善本、孤本、稿本等珍本遴选为仿古线装影印本出版,并与简体中文版统一版式、统一装帧出版繁体中文版,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转移性保存和再揭示。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贵州文库》今后的价值绝不仅仅在贵州,会超出贵州甚至超出全国的范围,要做成传世的经典。”贵州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祖武说,《贵州文库》是贵州文化传承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库内容越厚重精准,贵州文化的驱动力就越强劲,对经济社会的促进就越大。

目前,贵州不仅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出版,还挖掘出古籍文献中所存的智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加以利用。

紫云亚鲁王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介绍,目前,紫云自治县在《亚鲁王》史诗中寻找商业动力和市场逻辑,打造亚鲁王城,将苗族非遗文化、生态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目前,投资6亿元的亚鲁王城已经开工建设。

依托正在快速发展的大数据,贵州还把《贵州文库》和大数据、数字工程结合起来,传承文化的同时,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在“云上贵州”平台,所有入选《贵州文库》的图书都将进行数字化改造,以适应新媒体和网站的传播。此外,贵州还将建立“古籍数据库”,按照国家古籍电子化技术标准入库,打破贵州古籍长期封闭的状态。待条件成熟之后,将设立公益网站供广大读者免费使用,为今后广泛和深入研究贵州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更好地促进贵州文化的传播。

猜你喜欢
文库古籍整理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读书利器“文库本”
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动古籍普查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古籍保护知识展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
日本的“读书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