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维课堂 落实语文素养

2018-01-24 01:38陈小丽
考试周刊 2018年104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此论文为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成果。

摘要: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依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及课后练习,明确了教什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用创新的理念,采用有梯度的教学策略,构建思维课堂,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学生“悟”得其神,“练”得其法,既落实“语文要素”,又根植“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学策略;语文素养

新的教学时代,课程改革实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模式也在悄然变化——或静或动。但无论是怎样的课,我们开始思索——课堂,给予了学生什么?学生获得了什么?我們开始关注——课堂,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

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依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及课后练习,明确了教什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用创新的理念,采用有梯度的教学策略,构建思维课堂,既落实“语文要素”,又根植“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 巧设问题,触发思维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G卡尔汉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中教师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或思考、或讨论、或质疑,促发学生的思维,丰富课堂的生成。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写的当一只小虫子有“被苍耳刺”“被狗尿淹”“被小鸟吃”三种不好情形后,抛出问题:既然都是写“不好”那么这三种不好可以换位置吗?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汇报。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探究中学生发现,这些“不好”是一个比一个更严重,第一次被苍耳刺只是痛,第二次差点丢了性命,第三种是一口下去就没命了。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有什么不好”的检索阶段,而是提升到了“为什么用这样的顺序”的评鉴阶段,拉进了思维的深度。再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教师让学生圈出雾藏起来的东西后,把这些事物错乱地散布在大屏幕上,问:这么多、这么乱的事物,看了都头晕。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可以给这些事物分类。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的生活经验把杂乱的事物分成“大海、填空、海岸”三类,使杂乱的事物清楚了。接着教师再提出:怎样把同一类事物的几个词连起来说清楚呢?引导学生回文看,对比“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雾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两个句子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用“雾把藏了起来。无论,还是,都。”几个词就能把话说通顺,说清楚。最后再出示雾笼罩着的校园、公园图,同桌一起选一幅,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问问巧设,环环相扣,步步思考,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 多元品读,发展思维

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有思考的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品读,让学生在读中发展思维,感受语言文字特有的美。

(一) 比读文本——“巧”

如何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比”是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通过课文插图,进行“迎”“追”两个词语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读中发现“迎”是面对面的靠近,“追”是从身后跟进、接近,事物之间的位置是不同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在哪见过“迎”字,酒店、商场、车站、景点……在对比中发现“迎”藏着一份贴心、尊重、礼貌。最后让学生回文再读小蝌蚪迎上去问鲤鱼阿姨的话,礼貌的情感水到渠成。在自由表达小蝌蚪“追”乌龟时的心情后,再指导与“迎”形成对比朗读,在比读中感受“追”里藏着一份着急、激动、高兴。

(二) 延读文本——“妙”

善于想象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在读文时,他们的小脑袋里往往掺杂很多课文以外的想象延伸,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教师抓住文本中“看”一词,设计【秋雨把色给了,看,。】句式训练。学生想象的翅膀便被打开了,有的说:“雨把紫红色给了葡萄,看,葡萄像一个个紫水晶。”有的说:“秋雨把紫红色给了葡萄,看,葡萄像一颗颗紫红色的珍珠。”有的说:“秋雨把红色给了高粱,看,高粱像一个个喝醉酒的大汉。”还有的说:“秋雨把红色给了柿子,看,一个个圆溜溜的小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最后教师都把这些学生自己创作的语言放进课文中,让学生把想象的句子与课文串联起来,延读文本。此时,课堂中有了学生自己的思维,文本里有了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字,阅读到达了更高的境界。

(三) 悟读文本——“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设计:小蝌蚪追乌龟时心情怎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说:小蝌蚪很着急、很激动、很高兴……当孩子们依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读得兴致盎然时,品读的趣味点也就产生了。学生借助自己理解的提示语,再读起来就到位了。此时教师还可以出示一只奔跑着的小狗,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小狗看见,连忙追上去,叫着:“”】的句式延说小狗在追什么?最后发现同样一个“追”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再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在教到“跳到狗的身上去旅行”时,教师创设情境,让课堂现场的“小虫子”们跳到狗的身上,狗的头上、尾巴上、背上、鼻子上都停满了小虫子,在狗飞奔的情境中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有的说我听到了风儿呼呼从耳旁刮过,有的说颠簸的就像坐海盗船,有的说这样的感觉爽极了,还有的说很刺激、想尖叫……当教师把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学习语言的情境时,学生的表达常常特别精准。教师在其中教师此时只是一个倾听者,要做的就是在生生、师生对话中引导个性品读。

(四) 演读文本——“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当我们让孩子们把文本与他们的肢体语言有机结合。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课文描写的一个个形象,达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境界。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教师出示“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指名上台演,学生互相评议,同桌间展开讨论,共同探究怎样才能把这四个词演形象。再指名上台表演时,学生演得更形象了,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演了。通过“试读句子——想象动作——加动作读——互相评价——再自由读——齐表演读”一系列有层次的读,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了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钝,有的把头高昂着,有的双手背在后头,有的眼睛瞪得老大,还有的眉头紧锁……此时教师及时发现演读亮点,引导评价,并参与演读,师生一体演悟文本。

三、 注重方法,巩固思维

日本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谈到:课堂应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倾听、一起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做出反省。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哪些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设计适切的教学环节,无痕落实,并在其中巧妙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巩固思维。

(一) 识字有法,导写有方

识字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學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识字情境,搭设字词和事物之间图文结合的桥梁,使生字和事物建立紧密的生活联系。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教师用“质疑月字旁的字是否和月亮有关——看微课了解月字旁的意思——师说生摸带月字旁的身体部位”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探索月字旁的构字规律,让孩子习得了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积累了13个带月字旁的字,提高识字效率。与此同时,教师遵循识字、写字不宜可独立教学的原则,随文识字,把生字“屎、尿、屁”的教学放到“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屁股会被苍耳刺,会被狗尿淹,还会被屎壳郎撞。”的具体语境中学,通过图片认识“尸字头”像侧坐的一个人,古人祭祀时,接受大家祭拜的人称为“尸”,尸字头一般和人的身体有关。而后范写,反复强调左上半包的字,长撇要舒展。最后让学生在句子中填字。学生在理解中明字理,在书写中把握尸字头的书写要领,得法其中,迁法课外。

(二) 品词析句,训练读说

陈先云在新教材培训中指出:“学生对字词有了深入的真正理解,就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就能恰切得体运用于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发现语言表达规律,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妙。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教师抓住本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这一训练重点,把品词析句的教学点放在“从……从……从……”“向……向……向……”“听……听……听……”这三处排比句式感受这所小学的特殊。并紧扣课后练习“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喜爱之情,在对语言文字进行实践表达,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再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教师再教到“昏头昏脑”一词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什么时候昏头昏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再让学生发现“昏头昏脑”的词语建构特点,再回忆一年级时学过的“ABAC”类词语并补充课外词汇,学生一下子积累了十几个“ABAC”类词语。但教师的教学并不止步于积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用上“ABAC”类词语有什么好处?学生发现“昏头昏脑”表示特别昏,“十全十美”表示特别完美,“大摇大摆”表示特别神气,教师这样以一触类,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表达规律,在积累中发展思维。

总之,一堂实效的语文课堂,前提是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选准教学点,巧用教学策略,处处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平台,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和升腾,让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方法的习得,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学生“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语文的能力,促进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吴忠豪,薛法根.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陈小丽,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松涛小学分校。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探究小学英语“思维课堂”教学
小学英语“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打造思维课堂的实践探索
思维课堂:引领课堂变革从形式走向本质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