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党的建设基本经验

2018-01-26 20:19陈家喜肖丽达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党组织

陈家喜 肖丽达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肇始之地,也是改革开放成就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率先对外开放,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行党建领域的广泛探索。深圳经济特区坚持党对改革事业的领导,所进行的党的建设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结构下的一种适应性探索,也在不断地推动基层党建的持续创新。越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越是要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创新创业的组织保障。在新时代和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强党组织对特区建设事业的领导权,持续不断推动党建创新,使深圳经济特区形成全国党建工作的窗口。

一、立足经济特区的特殊使命,始终坚持党对改革事业的政治保障

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深圳不仅具有特殊的经济使命,当时也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深圳在经济上要创造更为优异的指标和绩效,率先进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试验;同时在政治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这一点在创办经济特区之初即被中央特别强调,“试办经济特区,在经济上,意识形态上,有一个谁战胜谁的问题,……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实行市场调节”。①“中共中央关于《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的批示”(1980年5月16日)。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经济特区的由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44页。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后也明确表态,“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2页。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深圳经济特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改革初期中央对于深圳特区的政治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那么此后则要求深圳经济特区担负更多先行先试的创新使命。胡锦涛2003年4月视察深圳时,提出深圳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样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作用才能更充分地得到发挥”。②《胡锦涛视察深圳》,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编:《深圳改革开放纪事 1978-2009》,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年,第460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突出其“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同时对党的建设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勉励深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③《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南方日报》2015年1月8日。可见,深圳排头兵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领域,也体现在党的建设领域。

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深圳经济特区都始终把党的建设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把党的建设作为维护特区快速发展的政治保证,回应中央的要求和期待。改革之初,深圳市委就明确,“要建设好深圳经济特区,我们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把特区的党组织建设好”。④《加强党的建设 办好经济特区》,中国深圳市委办公厅编:《深圳特区发展的道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第19页。1991年9月颁布的《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深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和反和平演变的坚强堡垒”。⑤《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1991年9月21日中共深圳市委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特区党的生活》1991年第11期。2015年,深圳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率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为特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充分发挥党在深圳经济特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2017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七次会议再次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各项成绩,最核心的是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未来,深圳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造城市基层党建的“深圳品牌”,打造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城市基层党建先行区,成为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的“精彩样板”。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深圳特区报》2017年8月25日。从改革初期开展“三资企业”党建,到拓展社会领域党建,从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到探索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深圳经济特区把党的建设作为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和排头兵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立足市场化的经济结构,不断探索党对新经济领域的组织覆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深圳在全国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率先实行“四个为主”的经济体制,建设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特区的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活动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围绕这一体制,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开展了企业所有制、劳动合同、工资、物价等各种改革实验。⑦陈家喜、黄卫平:《深圳经济特区的政治发展(1980-201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9页。此后,深圳又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不仅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也带来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的多元分化,并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与国企和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相比,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开展党的建设面临诸多难题,诸如管理层的消极抵制、组织进入的障碍、党员利益纽带的缺失以及党员骨干培育成长的约束等等。

深圳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最先面临非公经济领域党建工作的难题,也率先进行非公经济领域的党建探索。早在1982年,深圳就开展涉外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涉外企业党组织的建立要与企业的组建同步进行。①《积极探索特区涉外企业党的工作的新路子》,《深圳经济特区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与探索》,深圳:海天出版社,1986年,第130-143页。1985年,深圳颁布规定,对中外合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权利、任务、组织设置、领导体制、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1992年,深圳又围绕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制定党建工作的文件,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坚持精简、高效、兼职的原则配备中外合资企业党的干部,坚持业余、小型、分散、时效原则开展党的活动,按“内外有别”原则改进党组织的工作方法,等等。②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党建研究》1993年第2期。这些经验做法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和非公经济的扩大,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展开,深圳非公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园区党建成为非公领域党建的重要措施。深圳园区党建在组织建设上形成全覆盖格局:园区党建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党组织组建方式:单一产权和投资管理一体的,依托产权单位建立党组织,这种类型的园区党委占比约为30%;产权多元、产权经营权相分离的,依托物业公司或运营单位建立党组织,占比约为15%;没有统一产权、没有管理机构的,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占比约为50%。③《广东深圳:着力推进园区党建区域化集约化》,http://www.fgdjw.gov.cn/fgdjw/system/2017/03/22/021131384.shtml。全市309个产业园区设立党委,建设369个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园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100%,带动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增至95%。④《深圳:勇当尖兵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深圳特区报》2017年9月19日。

深圳园区党建在工作机制上形成区域化党建格局:一方面,市、区两新组织党工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规土、科创、民政、工商联和工青妇等部门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园区内党政机关、设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以及其他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园区党建工作,形成共驻共建格局。每个园区在建立党组织的同时也同步建立党群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既是党员群众开展党务和服务的场地,也是园区党组织办公场地,实现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服务供给有机结合。⑤《广东深圳:着力推进园区党建区域化集约化》,http://www.fgdjw.gov.cn/fgdjw/system/2017/03/22/021131384.shtml。以园区党建为主轴推进非公领域的党建工作,在克服小微企业党建工作松散化、形式化、空壳化局面的同时,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与企业行政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与行政管理团队进行良好互动,形成合力。

三、立足开放性的社会结构,努力强化党对城市社会的政党整合

40年间,深圳从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深圳速度,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变,形成独特的开放性社会结构。自特区成立起,深圳人口增长步伐便基本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一致。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深圳全市人口总数只有31.41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31.26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0.15万人。到2016年为止,全市人口总数为1190.84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384.52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806.32万人,非深户籍常住人口占比67.7%,是深户籍人口的两倍。深圳目前已成为全国外来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量外省流动人口不断涌入深圳打工创业,因此,深圳也被看成典型的“移民城市”开放性、多元化、异质化的社会结构给深圳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也带来了社会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压力。如何立足开放式的社会结构,加强执政党对城市社会的整合,突出对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吸纳,便成为特区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

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强化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建设。从1992年6月,深圳启动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村委会向居委会转制的同时也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2002年开始,深圳开展“居站分设”社区体制改革,基层党组织设置也发生了重要转变。深圳将街道党委向党工委、居委会党支部向社区党支部转制,并要求在党员50人以上的社区设立党总支,党员100人以上的设立党委。2006年底,全市55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党工委,612个的社区都建立了党组织,管理党员13000名,社区党组织组建率100%。①刘琳:《深圳社区党建情况的调研报告》,汪开国主编:《深圳调查: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调研报告集 (2006-2007年)》,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年,第190-199页。基层党建与特区城市化进程同步进行,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支撑。

为了强化社区党委对于流动社会的整合作用,深圳从2010年开展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借助于社区党委的力量构建区域性党组织,整合辖区内的园区、楼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力量,发挥整合凝聚作用。一是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内协商平台。深圳全面推行“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制度,在社区股份公司、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工作站等设立党组织,这些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既突出社区综合党委在社区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强化了社区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构建以党员干部为纽带的党群联系机制。深圳推进“五进社区”:即市委、区委委员进社区,党代表进社区,机关党员进社区,党员义工进社区,党务工作者进社区,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委对基层社会的整合能力,从2015年底以来,深圳推进党建标准化工作,深化社区党建工作。一是向社区党委赋权增能,巩固其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全市645个社区统一设社区党委,明确社区党委对社区工作负全面责任,行使社区人事安排权、重要事项决定权、领导保障权和管理监督权,推荐居委会和股份合作公司等组织的领导成员人选,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对社区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二是构建集约党群服务平台,凸显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中心地位。深圳在全市645个社区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按照“统一场所、统一系统、统一内容、统一制度、统一保障、统一标识”,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一站式、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三是推动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治理结构、服务群众和工作职责标准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中心名称、服务标识、工作流程规范等均实现统一标准,提升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形象。

四、立足改革先行区的定位,持续推进基层党建的创新

改革上的先行一步,让深圳经济特区担负重要的任务。率先改革,先行先试、勇于创新、走在前列是中央赋予深圳的特殊要求。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时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均将排头兵和走在前列作为关键词。比如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广东和深圳要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东和深圳做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其中“两个走在前列”是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东和深圳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③《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8年3月8日。他还进一步要求,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从对外开放,到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以及基层党建,中央对于深圳改革先行区的定位和要求不断拓展。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先行区,不仅体现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市场经济的试验田,也体现为改革领域改革的先行地。比如继经济特区之后,深圳又先后被中央授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等头衔,赋予在经济贸易、对外开放、政府体制和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先行先试的特权。在特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深圳在党建领域都进行了卓有特色的探索,发挥了改革试验区的使命担当。比如在探索非公经济领域的党建,实行多种形式的党组织组建方式,探索党的建设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在基层党建领域,推行“十百千万行动”、 “一核多元”党建模式、“质量党建”模式、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党员会客厅、党建组织员、“跟党一起创业”、“书记项目”和“党建述职”等,再到区域化党建和社区党建标准化,形成基层党建的深圳品牌。

近年来,深圳还率先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党建工作创新,运用互联网工具加强党建工作。2013年深圳市南山区率先探索智慧党建,构建成以“云(E网通党建云)、网(南山先锋网)、图(党建电子地图)”为核心的“两平台四板块”,包括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信息化平台(智慧问政、智慧服务、智慧互动)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智慧管理)。其中“南山先锋网”设有书记信箱、党建脑库、党建地图、党建微博、党员志愿服务、积分排名、工作动态、党代表工作室、党建百宝箱等板块,为党员群众提供在线党务服务。党建电子地图标注信息涵盖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U站、志愿服务项目等。此外,手机客户端为党组织提供微党课等学习资源,为党员提供实时查询党组织信息、支部党员群聊和区内党员“朋友圈”等系统服务,实现党务服务“到手上”;为党务工作者提供轻量版的在线工作平台,让在线党务工作“全天候”。①《“智慧党建”平台打通 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深圳特区报》2015年4月27日;南山区委组织部:《深圳南山:“智慧党建”让党务不打烊》,《紫光阁》2018年第3期。在南山智慧党建探索的基础之上,深圳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党建创新,于2018年4月成立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党委并发布互联网党建白皮书,规划智慧党建的新模式。白皮书提出,根据互联网企业的特性,提倡主要职能部门、业务模块、分支机构单独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探索以业缘、趣缘、产业链、事业群为基础建立网络党支部或党小组。同时提出采取“互联网+组织活动”模式,建立线上党群服务中心,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开设党建微会议、微课堂等,用党员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组织生活。②《深圳发布互联网党建白皮书》,《深圳特区报》2018年4月20日。

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加强党的建设。改革开放40年,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增长的纪录和城市发展的奇迹,也进行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都必须依赖于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深圳经济特区党的建设40年的探索经验进一步证明,执政党建设不仅是推动改革前进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重要动力。反之,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也为基层党建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无人机灯光秀精美绝伦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获通过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对《深圳经济特区水资源管理条例》的修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