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2018-01-26 18:51焦雪姿
时代经贸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

焦雪姿

[摘要]劳动者素质,是关乎劳动者个人价值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范畴。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依靠接受学习、参与实践两种途径。而产业升级可以通过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干中学和知识外溢效应,形成知识、经验的积累,进一步促进劳动者的深入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产业升级;劳动者素质;干中学;知识外溢

一、引言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发展中富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生产要素,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充分吸收与整合其他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活力、创造更多效益。产业升级是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我国当前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迫切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也是一项要把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因嵌入经济机体的、艰巨而又复杂的改革任务。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升级来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推动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分析劳动者素质的内涵及其提高途径出发,构建起“产业升级——干中学、知识外溢——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逻辑框架,探究如何更好地使劳动者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完善产业升级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对于推动我国实现集约型、内涵式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产业升级的内涵,刘志彪(2000)认为产业升级包括四种形态:国民经济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各产业部门的升级、产品结构的升级和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张耀辉(2002)认为产业升级是以产业创新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业替代低附加值产业的过程;王保林(2009)区分了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认为前者是资源在同一产业内的再配置过程,包括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等;后者是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再配置过程,包括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势和第二产业内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

对于产业升级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之间的关系,张帆(2000)强调人力资本对于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提出要使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例达到产业升级所代表的技术要求;张学江(2009)认为劳动力供给的质量会影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者需要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刘小兵(2011)认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优化劳动者知识结构和布局,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第一生产要素。

已有研究大多集中探讨劳动者素质提高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而少有对产业升级是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路径这一视角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构建起“产业升级——干中学、知识外溢——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逻辑框架,来进一步完善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素质提高这一双向互动关系。

二、劳动者素质的内涵及其提高途径

(一)劳动者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通常来讲,劳动者素质是指劳动者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素质,包括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涵盖:1.专业知识:劳动者在所学专业或所处领域内掌握的系统化知识;2.职业技能:从事职业活动所需具备的技术与能力,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与就业能力的重要尺度;3.文化素养:在所处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對事物最朴素而内在、稳定的认知和理解;4.职业道德:从事职业活动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彰显着职业对社会所担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5.创新能力:在运用现有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供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新思想与新方法,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蓬勃发展的源泉;6.发展潜力:劳动者潜藏于内的、未被充分发挥的能力;7.身体素质:是劳动者各部分身体机能的外在综合表现,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机体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体质强弱的关键;8.心理素质:是在实践中通过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内在心理感受、认知与态度,包括情绪、气质和性格等内在方面,深刻影响着劳动者的工作态度、抗压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可见,劳动者素质不但会影响劳动者自身的工作业绩与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所在企业的利润与人力资本效用的有效发挥。

(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途径

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途径分为两类:1.学习:专业化的学习过程可以系绕性地培养劳动者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等。国家通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等方式来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人力资本得以广泛、充分利用;2.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会不断地积累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与要领,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项技能。

三、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一)产业升级的内涵

产业升级具有双重内涵:1产业效率提高。强调以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方式实现要素生产率提高,具体包括:通过改善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性是影响宏观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林木西,2009)。产业结构优化是同一产业内或不同产业间由于要素禀赋差异,促使生产要素由生产效率低的产业向高的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

(二)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素质提高是一个彼此促进的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者素质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对产业升级产生着深刻影响:劳动者知识层次、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单位产品生产上所需花费的劳动时间不断减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为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会伴随着为劳动者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提升知识与技能的平台,而劳动者作为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在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投资后会通过凝练在身上的知识、技术、思想等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创造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endprint

1.干中学。“干中学”最早是Arrow于1962年在《The Economic Im plications of Iearning by Doing》中提出的,他将经验和学习视为有形的要素投入,认为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可以从生产实践中获得,这种学习效应一方面使劳动者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增进,人力资本水平相应提高;另一方面使劳动者与管理者不断归纳与总结现有经验、规避此后反复试错所带来的成本损失,降低长期生产成本。干中学可以用图一中向右下方倾斜的学习曲线来表示。其含义是,随着累计产出量的增加,单位产出所投入的劳动量是递减的,即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不断下降的,因而它也可以用图二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来表示。使LAC下降的原因有两个:(1)产业升级通过在评估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向及比例,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使企业沿着LAG曲线由A移动到B;(2)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干中学效应,使LAG曲线下移到LAC。

前文指出,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依靠接受学习、参与实践两种途径,而产业升级恰恰涵盖了这两个范畴:(1)新产品的研发设计推动了对新技术的采用,而生产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又增进了技术知识的实际内容,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对更新的技术知识的引进与应用,如此循环往复,在产业升级的同时产品设计与结构也不断升级,干中学知识逐步累积,劳动者素质日益提高;(2)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使劳动者摸索出科学有效的完善产业链条上下级间衔接关系的工作思路和办法;(3)通过完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加深了劳动者对工作内容、方式与环境的了解程度;(4)通过加强在岗培训,夯实劳动者的职业知识与实用技能,开阔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熟练程度。

2.知识外溢。“知识外溢”最早是Romer于1986年在《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中提出的,是指由于知识本身的稀缺性、流动性和扩散性,使得信息、技术、生产知识、管理经验等通过交易或非交易方式流出原有知识主体的过程。他继承了Arrow的思想,认为知识是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在产业升级中,知识溢出的传导机制表现为接受、学习、创造新知识的动态过程,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引进等途径推动新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还能使企业劳动者增长阅历、开阔思路,相应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人力资本作为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在不同企业间的流动,也可以传递新理念,开拓新视野,提高自身的研发及创新能力。

四、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发展对外贸易有着深远影响。在发展初期,它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要素优势取得了迅猛发展,而如今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廉价优势逐步丧失,加之技术创新不足、产品质量档次偏低、自主品牌薄弱,我国纺织工业正面临发展的瓶颈。据业内统计,从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盈利分布来看,我国企业仅赚取了近10%的加工费,近90%的利润由国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掌控;而欧、日、美等国则依靠技术优势致力于研发环保纤维、智能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实力日益突出。因此,为了谋求纺织工业的长足发展,我国应秉承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思路,把目光从劳动力成本转到劳动力素质上来。

以浙江为例,浙江的纺织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地域为划分的产业集群,织造、印染、化纤等内部企业形成了完善的结构体系,这种工序及流程的有效衔接加强了企业间的生产合作、人才交流与知识传递,使劳动者完善了工作思路与方法,并在服装制版、手工织造、染色打样等工艺环节上得到了提升;浙江还探索出“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经济,拓展了企业原有的发展模式与知识网络,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多方面丰富了劳动者的实践经验;浙江还提出要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广在线定制、众筹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等销售生产模式,这进一步要求劳动者以创新铸就升级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的纺织工业借助产品特色、产业融合与创新驱动等实现了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的转移,而在产业升级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向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产业升级推动着劳动者素质提高,这种内涵型的素质提高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的进步与成长,由此实现产品质量、人员质量、运营质量多维度的提升。可见,深入有效地挖掘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我国当前“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实现创新发展”、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中之重。

五、结论及建议

产业升级中所蕴含的干中学、知识外溢效应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要使劳动者更好地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提高,具体要做到:

(1)充分利用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素质提高这一双向互动关系,重视并利用从产业升级中积累的丰厚经验,总结规律并细致学习,拓展劳动者的素质和才能;(2)学历教育决定了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水准和对知识的吸纳能力,而技能和职业教育对于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因而国家应给予充分重视,整合并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从业人员的在崗培训、转岗培训及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等;建立健全员工持证上岗制度、企业单位带薪学习制度,有效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与能力,并形成有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人才优势;(3)企业要积极为劳动者谋划和制定职业发展格局,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学术交流、身心健康保障等多方面服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劳动者的维权机制,使其激发出充沛的工作热情及创新发展活力,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实现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向现实生产力转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
依托中新(重庆)示范项目实现达州产业升级研究
反向服务外包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探析
新兴产业“领跑”中国经济转型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浅析
河北省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