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01-27 09:59毕少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毕少娟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正确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学科成绩,对其他科目也有切实的帮助,对未来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文章通过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分析,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作为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师来说,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做法:

1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能局限于课堂

大语文教学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果只限于课堂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井底之蛙,正如鲁迅先生在《致颜黎民》一文中所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作为教师,我觉得首当其冲的一件事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甚至于入迷的地步。相反,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因此我在推荐课外书时力求做到: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还可以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例如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事表人的文章这个单元,为了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前,我组织学生查阅和鲁迅生平相关的文章,学完课文后,我推荐学生看有关鲁迅的作品。又例如在教学《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前,我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丰满了书中人物的形象。教学完《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向学生极力推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学生非常感兴趣。整个班级一下子掀起的读动物小说的热潮。这些拓展性阅读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而且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同时也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书中人物的个性了解的更透彻。当然,教师推荐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物后,教师还要交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我利用语文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有效地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目的。

当然小学生的兴趣不稳定,对事物的喜爱有时候是三分钟热度,为了让学生保持高度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我在课堂上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利用早读课,阅读课、课前三分钟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歌朗诵比赛,讲抗战英雄故事,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台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及时地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说提升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积累。

2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有不少老师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改革、创新,应淡化知识,课堂上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挖掘。作为教学二十多年的老师,我曾经也感到很困惑,但后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语文课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祖国的文字魅力无穷,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仅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其思想内涵,于是对文中优美的语言,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甚至熟读成诵,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如《山中访友》这篇散文想象丰富、构思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出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段文字,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树,只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

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味与揣摩,就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人喂海鸥的那段细节描写,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描写老人动作的词语进行体会和品味。从而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爱。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让学生紧紧扣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句子中的“可爱”和“破碎”两个词语进行体会,挖掘其内在的含义。《鹿和狼的故事》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文章的主旨,我让学生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语句“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要求学生举例理解。这样一来,语文课堂上不仅找准了切入口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且还挖掘了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endprint

3让课堂搭建孩子的写作平台

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既能使学生有话可写,又能激发写作兴趣,增强作文的信心。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段、篇的仿写训练。如学习《山中访友》一课后,我引导学生仿照第五自然段的排比句式来写《校园的一角》。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及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穷人》一文结尾写道:桑娜拉开了帐子,我启发学生想象桑娜和渔夫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带回家撫养,接下来渔夫一家的生活将会怎么样呢?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较快,直观性强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创设情境,从图入手,图文结合,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我出示鲁迅和闰土分别的画面,让学生根据插图,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他们当时分别时情景进行描述。提示学生可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方面进行想象和描写。这样的做法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在班上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浓厚情趣的活动中,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知识和写作素材。例如结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教材,我在班上开展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辩论会;结合第四单元开展如何保护地球的演讲会;上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我开展讲英雄故事会。有效预习是有效课堂的储备,每次活动,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让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去多渠道查阅资料,辩论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辩论会后或演讲完毕后,我会让学生写写感受。我还适时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大食会,自编自演课本剧,把课本中死记硬背、抽象而枯燥的内容通过演故事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我手写我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学生的习作一旦被认可,就会对课堂练笔产生兴趣,而且希望自己的习作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因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习作的时空,设立奖励机制,如课堂上让孩子上台来读自己的习作,增强自豪感,把优秀习作在教师张贴展示,奖励书签等。总而言之,满足学生成功欲望,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旺盛的写作兴趣。

4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力.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5(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玲菲.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探索[J].新课程学习(下),201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