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理论精义和现代启示

2018-01-29 07:50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指导就业指导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者。1916年,黄炎培设立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黄炎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并于同年10月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在其数十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到而深刻的职业教育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历史,就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具有系统性、丰富性、深刻性,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手脑并用”“大职业教育主义”“个性化教育”等,无不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的实践路向。然而,在黄炎培先生看来,就业指导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假使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则职业教育之效果,仍难圆满”。必须认识到,职业教育以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然“业就好、好就业、就好业”则是其根本的价值选择,尤其是在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境况下,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向。在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中,涵盖着丰富的就业指导理论,比如“人职匹配”问题,对当下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黄炎培先生就业指导思想为视角,梳理其就业指导思想的发轫轨迹,全面“描摹”其就业指导思想,进而揭示其对于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现实意义,彰显其思想的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生命力。

一、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的生成轨迹

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是其长期职业教育研究和实验的结果,其就业指导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与再发展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生发于职业选择需要

民国初期的社会风尚发生了转变,人的价值观、政治观、职业观等逐渐从陈腐的封建陋习中解脱出来,社会上不再将从事实业视为“弃本逐末”,而视为救国救民的光荣职业。此时期,工商业发展开始出现热潮,新学大倡,实业教育思潮涌起,人们的职业观和求学观发生了转变[1]。1915年4月,黄炎培随同游美实业团参观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两个月内访问了美国25座城市的52所各级各类学校,并与教育界、实业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访谈。通过实地考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形成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全面吸收了美国职业教育从职业陶冶、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到职业指导、普通中学的选科与分科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法,初步形成了关于生计、职业、就业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思想。

黄炎培指出,“职业这名词容易为一般所误解,以为只是个人谋生的意思,我们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志的主张,却不是这样,我们以为职业的意义,在谋个人生计,同时也是社会服务。要不是这样,个人的生活,依然不能圆满解决,社会也得不到他的好处。”[2]黄炎培认为,“吾们向来办职业教育事业,具主要内容就是办职业学校。后来发现了许多实际问题,并非职业学校教育所能解决,于是又办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实践得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职业教育内涵是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的三分说。”[3]在举办职业教育之初,黄炎培意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的职业教育社,自从成立以后,一般普通社会里的人,都希望我们介绍职业。我们岂有不愿意的么?只是办不了这件事。……终想根本解决,所以打算从职业指导下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实施职业教育的实验中,黄炎培意识到就业指导之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涵。他认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应该想一个法子,预先去指导他;凡是关于社会的生活,职业的种类,职业界需用人才的标准,以及学徒自己的体力学业品性能力各方面,都应该使他们注意做他们将来选择职业时候的参考资料;那么,他们决不会误选了职业,以致常常要想改变,也不会用非所学,妄费精神了”[4]。黄炎培先生就此把就业指导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并于1919年10月《教育与职业》杂志推出“职业指导号”,开创了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先河。黄炎培认为,就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其目的在于“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5],使就业者合理选择职业,实现“敬业乐群”“裕国利民”的就业选择目标。自此,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正式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而其就业指导思想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发展中获得更多“养料”。

(二)发展阶段:职业指导教育的拓展与延伸

20 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职业教育机构的迅速增加,实际教育活动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尽管许多青年积极报考职业学校,但是他们入学后和毕业后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对此,黄炎培深感忧虑,将其称为“职业教育之礁”,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职业和就业有鄙薄之心。即:“欲求职业,须从读书中得来,故吾宁注重读书。”“既入学校受教育,总须就高等的职业,否则辱没身份。”[6]因此,当时各职业学校都面临着几乎一致的困难情况,即学校大多数的学生志在开学,并无毕业后愿入社会服务的思想。而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毕业后虽然投身职业界,所学知识技能尚能适应社会需要,但是其思想、观念还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职业岗位需求。邹恩润也将这种心理归结为“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7]。由此,开启职业心智,接受职业陶冶,使职校生深刻认识到职业的价值与意义,便突显出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黄炎培主张对孩童开展职业陶冶教育。“职业陶冶”作为“就业指导”的先决条件,是黄炎培就业指导理论的核心思想。“选择职业问题,根据个人二十余年研究及实际经验,认为应当根据下列两点来决定:一、个人天赋才能和性格。二、环境的需要和可能。这样,选择职业,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黄炎培指导实践学校形成了“职业陶冶—就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的就业指导模式。黄炎培提出,“获得职业焉而治生,服务之功能大著,要其初步之根基实惟职业陶治。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陶冶。”[8]那么,人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职业陶冶呢?黄炎培认为,“普通小学,应特别施行职业陶冶,充分予以职业上之基本知能”,通过“设学校园,使之爱玩天然而学习种植,初不知其为农而农在其中焉;教之手功,使依样制作焉,自由制作焉,初未尝有意于为工而工在其中焉。”“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养成儿童劳动、惜物、储蓄、经济诸良好惯习”[9],无疑,职业陶冶是确保“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重要前提。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职业陶冶”思想,较于当时国际上静态指导的就业指导思想主流而言,具有超前性,并为其就业指导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三)成熟阶段:就业指导思想体系的确立

19世纪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在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其主张职业教育应当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只从教育界做工夫”“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都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从关注职业教育内部发展,到更多地探寻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标志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在“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下,黄炎培的就业指导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其关于就业指导内涵、目的、功能、方法以及就业指导与学校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标志着其就业指导思想体系的确立。

职业的本质。何谓职业?黄炎培指出,“一方为己治生,一方为群服务,人类间凡此确定而有系统的互助行为,皆是也。”要帮助学生谋求职业,就必须要明确职业的价值,他说:“人之有职业,非特为自己谋生计,亦为社会尽义务。无职业之人,非特不能对自己,亦且无以对社会。凡人需有职业一语质言之,尽自己一人之义务,以报答社会众人而已。”[10]

对于如何做好就业指导的问题,黄炎培提出:“我们研究职业教育,要知道教育并没有绝对的能力。如果那人所入的学科,于他的性质和才能不相当的,无论给他怎么样教育上的准备,总是无效。”所以,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由是而进,则依其心理上与处境上自然之要求而施行职业指导焉,以指导之结果而授以职业训练焉,更以训练之成功而介绍职业焉。”

就业指导与政府部门密不可分。黄炎培认为最好由政府指定某机关担任此项工作,凡青年有志升学或学成就业者,为之扶助与指导。对于教育部门而言,要及时发布各种职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学校办学状况,对个体的职业性能进行测试,激发青年的服务精神和职业兴趣等,兼设职业介绍机关,确保学无不用、用无不学。

就业指导的终极目的在于实现人的价值和社会发展。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目的概括为四个: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认为,当然,要实现社会价值,必须要满足社会需求。“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与因学之不当、用非其长,或竟学成不用而一一废弃之,两者之一出一入,其影响于国家、社会前途,其复可以数量计?所谓人才经济问题,吾知诸君固不得不认为重要。”“所以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当与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多少人才。”[11]所以说,如果社会上各种职业需要的人才和各人的体力、学业、品性、能力不相谋合,非但两方面都感不便,都受损失,就是社会生计与国民经济也要受到很大影响。要实现就业指导的价值,必须要做到人岗匹配。

二、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的理论精义

黄炎培是我国最早提倡就业指导的教育家之一。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自身的职业教育实验,出版了较为齐全的就业指导用书,其就业指导思想是国外经验与国内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总结,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价值。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就业指导的内涵:走向与天性相近的路

在成立中华职教社之初,黄炎培就提出就业指导异常重要,“学生来学,凭怎么方法替他们分科?用怎样方法教导他们养成他们职业界的种种资格?学成以后,更有怎么方法使得他们走一条相当的出路?仔细想想,这个职业指导,简直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了。”所以,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什么是职业指导?黄炎培认为,“大多数青年不论男女,到了14岁或15岁,天然地会想到将来生活的寄托,就是择业问题。教育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种种方法明示或暗示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和从业的准备等等,使得每个青年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这就是职业指导。”“凡物能传之久且远,必有其存在的理由。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苟社会分工制度一日不废,而人类天生才性一日不齐,职业指导永远存在可也。”所以说,就业指导的内涵,就是“供给事实、经验、意见,帮助个人选择。预备、获得,改进职业”[12]。

(二)就业指导的目的:为己谋生、为群服务

黄炎培倡导就业指导,他认为,“在全部职业教育中,也可说是居于极重要的地位。就各中小学而言,就业指导、升学指导,固属异常重要,而一般社会而言,青年、学校、职业界三方面要谋求联合,使青年就学有所,可以得着一个良好学校,使学校明白社会状况,可以养成适合职业界需要人员,使职业界明了职业改进的必要,可以求得新式有用人才,此种使命的完成,实职业指导所是赖。”[13]所以,“一般人以为职业指导的目的仅在于发展个人,最后的目的是在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是美国式的职业指导,在美国也许可以适用,在中国,尤其是现在的中国,不应该只注意发展个人,更应注意国家的需要。”从就业指导的本质来看,就业指导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就业指导的目的服务于职业教育“为己谋生、为群服务”的目的。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第一要义就是“为群服务”,“敬业乐群”是其核心内涵。开展就业指导,首要的就是要告知青年:“人生生必求学非以自奴。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务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求学与习事,初非两橛,以实地功夫求学,以科学方法习事,互相印证,其乐无穷。”[14]

(三)就业指导的原则:匹配、自主与发展

原则是人们解决问题所遵循的依据和规范,具有极强的方法论意义,在黄炎培就业指导观中,体现着较强的原则性和科学的方法性。黄炎培就业指导主要遵循遵从匹配性、自主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从匹配性层面而言,黄炎培强调“人得其岗、岗得其人,人岗匹配是就业的最优选择,在就业指导时,必须要坚持人岗匹配的原则,这不仅是对就业者的负责,也是对工作岗位的负责,人岗匹配激发了就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欲,反之,则会引发职业倦怠感。从自主性层面而言,黄炎培认为,“指导是建议性质,采纳与否是在个人,采行结果,亦由个人负责。”就业指导仅仅具有“建议性质”,至于采用不采用,决定权在于个人,个人要对自己的就业选择负责,即强调就业指导的自主性,在于规避就业者选择时的依赖心理,其就业指导仅供参考,是一种非代决性建议。从发展性层面而言,黄炎培坚持马克思主义“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就业者。他说:“职业指导是多方面的,是长时期的,决不是介绍了一个位置便算了事,或者指导了一条职业的途径便算卸掉责任。它的事业是重要,它的责任是久长。”基于此,他提出把就业指导分为职业陶冶、职业准备、职业训练和职业补习4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就业者的“天性”“兴趣”进行就业指导,也就是把就业指导作为长时期进行之事业,而非一时之商榷。

(四)就业指导的方法:参照职业心理和社会状况两个标准

开展就业指导要坚持科学的态度。黄炎培指出,用科学解决,百世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说到职业指导这件事的根据,脱不了两个标准:一个是职业心理,一个是社会状况。职业心理是要请专门家研究的,社会状况是要调查的。”所以,就业指导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心理学者乃运以邃密之研讨,设为若干原则和方法,教育家乃得依之以施教,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执业的乐趣”。除了坚持科学的态度之外,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还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主要概括为四点:“一是调查、发表各种职业状况及学校状况,使学生有选业、选校之根据与准备。二是测验或查询个人职业性能,俾择适宜于己、有益于群之职业。三是调查各职业机关所需人才、各学校学科及人数,以谋供求相应。四是用出版、演讲及其他方法,宣传职业指导之重要,及发表调查、研究所得之结果。而其尤要者,在对于男女青年, 用种种方法发挥其服务社会之精神,唤起其从事职业之兴味。而指导之结果,兼设职业介绍机关,是学无不用,用无不学;而更调查其所介绍之适宜与否,以供指导时之参考。此职业指导之大概方法也。”[15]具体来说,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来帮助就业者认识自我、感悟职业和建构正确的职业观,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法、心理测试法、出版就业情况法和演讲法等。1921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参照德国方法,制成七种职业心理测验器。通过这些方法,引导青年在谋求职业时,做到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状况,并通过谈话、宣传等方式来帮助就业者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在其看来,“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16]无疑,职业无高低,人不可无业,“为社群谋事、谋利”是青年最好的职业选择。

三、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的现代启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如何让学生就好业、好就业”的工作导向。无疑,黄炎培的就业指导理论,对于当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有益的启示。

(一)人本化就业指导:确保人人得事、事事得人,实现人事耦合

术业有专攻,人性有差异。大教育家孔子强调“有教无类”,但同时强调“因材施教”。缘何如此?因“学能所用、学以致用”作为人才经济问题,对国家、社会发展异常重要。为避免“所学非所用”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并且要以“个体的个性发展”作为就业指导的工作导向。正如黄炎培所言:“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要做到人人得事,事事得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可见,人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职业驱动力,必须实现职业和个性的匹配,唯有如此,个体的个性才能得到有效滋养。黄炎培提出用“个性心理测试”的方法来判断“究竟近于那一种职业”,创造了“七种心理测试器”,引导学生选择适宜于己、有益于群的职业。

在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中,“个性”“能力”“服务”等词汇“俯拾皆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黄炎培的一贯主张,故其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并把“个性实现”“生活保障”“能力发展”“服务社会”作为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服务社会和关注个人理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维度,一些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不知晓哪些工作岗位适合自身,就业指导的任务就是在坚持“人本化”价值观的前提下,依照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就业指导,以达成“人人得事、事事得人、人事耦合”的理想境界和“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最终目的。当下的职业教育,要以学生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导向,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完整精神的人来对待,在进行就业指导时,注重个别指导的价值,围绕其性格和性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确保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力求能得其职、职促其能,实现终身学习

黄炎培认为,就业指导是一个连贯性、发展性的过程,连贯性是就业指导的基本特征,就业指导不应该仅在临近就业阶段开展,而应该扩展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全程化、全覆盖的就业指导。正如其所言:“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17]把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是黄炎培的一贯主张。在其看来,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职业陶冶阶段,主要目标在于培育人养成各种习惯、兴趣和能力,促进其生成职业兴趣、实践能力和协助精神,应在小学时期进行;第二,就业指导实施阶段,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引导其积极锻造职业发展能力,便于其从事符合个性发展的职业,应在中学阶段进行;第三,职业补习阶段,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就业个体进行职业补习,引导其根据岗位、社会的需要进行知识、技能、品格、体格等方面的训练和发展,使其能尽己所能,为群服务,应在职业阶段进行。不难发现,黄炎培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思想,坚持“能力本位”和“岗位需求”的原则,着力于促进个体建构终身学习理念,是一个科学化的就业指导系统。

当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更多地流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导致学生谋业、就业效果不佳,亟需将黄炎培全程化就业指导思想贯注其中,按照“职业陶冶—就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工作思路进行,在大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陶冶,根据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测试建立个人详细的就业指导档案,给予学生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获得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坚持全员服务的就业指导,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就业指导的内容,给予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规划建议。此外,在学生毕业后,还要做好就业指导跟踪,建立毕业生“回炉锻炼”的机制,服务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

(三)社会化就业指导:促进岗得其人、人适其岗,实现人岗匹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因其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他积极倡导“大职业教育主义”,在推进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打通职业学校与教育界、职业界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络。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之上”。学生“为了升学,为了就业,必然需要有人扶助和指导。政府就国家或地方需要培养人才,如何酌定其种类与数量,皆须对青年选学与选业加以扶助和指导。最好由政府指定某机关担任此项工作,……这倒是有益于青年,有益于国家与地方之举”[18]。无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坚持社会化导向,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方能凸显其功能和价值,以期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价值导向下,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社会化路向,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校企合作建构就业指导体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出路,在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把企业中的骨干专业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是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同时,企业骨干专业人员的加入,向学生分享其自身的职业经验、剖析岗位的能力需求、分析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等,让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岗位选择具有深入了解,夯实其职业选择和发展目标。此外,企业骨干专业人员参与就业指导,确保了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就业指导的内容和目标更加具有指向性。二是善用企业资源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国家层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兴未艾,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善就业指导的题中之义。对此,要利用好企业中成熟的创新创业资源,来开展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育。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可以获得企业的“投资”,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创业促就业,形成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合力。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业指导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