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2018-01-30 08:41杨俊峰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杨俊峰,张 智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才能不断的进步,在不同时代发挥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并对当前社会产生重要的积极性促进作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武术文化作为其中一种,以独特的价值与艺术体现被一代代人传承至今,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更是每一时期的人类对精神文化的探索性体现。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其价值不可小觑。国内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处于这一种停滞的状态。进入21世纪,现代社会文化与思想潮流在时刻更新与变化,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人们心中对社会道德与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有着不同的衡量。国际全球化的发展,国内的改革与进步,促使现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西方文化。面对现代潮流文化的冲击,国内年轻一代的公民对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甚至有人对中华优秀文化了解甚少。面对此状况,国家与社会应重视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方式,建立完善的武术文化传承人保护机制,体现出文化传承的活态实体作用,将武术拳种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继承与弘扬武术文化的时代精神价值,促使传承人保护机制成为武术拳种世代相传的坚实力量,通过现代社会媒体模式与文化传播机制,弘扬传统观念武术文化的时代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在传承纽带中,体现我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彰显文化艺术的独特性。

1 现阶段国内传统武术拳种的分类

我国武术种类根据发源地差异与发展传承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拳种武术与技巧,例如螳螂拳、蛇拳、通备劈挂拳、六合拳、翻子拳、拦手拳、岳氏散手等等。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东墨县的王朗,其将螳螂拳分为南派螳螂与北派螳螂,由于螳螂拳的动作技巧与螳螂的运动十分相似,因此起名螳螂拳。很多拳种的命名与分类直接和其动作特点与起源地建立相关联系,例如蛇拳,模仿蛇的动作,蛇的作息动作特别多,因此蛇拳的动作技巧也具有众多的分类。再如,我国清朝乾隆年间的山西民间武术艺术家王宗岳先生根据《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哲理,发明与撰写流传至今的太极拳;我国清末民初广为流行的通备劈挂掌,备受民间群众的欢迎,通过多种传承途径流传至今,其掌法以连绵掌为主,连绵掌法动作连贯,刚柔并进,架势动作灵活,矫健敏捷;六合拳由我国近代满族人佟忠义祖传,六合拳动作分为上下与东西南北方面,讲究武动作与身体同步,力量与智力合一,基于五行与八卦的思想理念,动作灵活,矫健;翻子拳招法、技巧以八个基本招式组成,动作结构复杂;宋代岳飞创作的岳氏散手,强调左右手互换进行练习,起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国内武术种类繁多,技巧分类有着不同的要求,每种拳法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与文化渊源,不同的拳法价值组成武术文化发展内涵[1]。

2 国内传统武术拳种继承的发展现状

2.1 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性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世纪多元文化的形成,世界各国对文化的吸收都有自身独特的看法,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政策的进步,促使各类文化充斥现代社会,社会潮流与人们的思想正在不断地变化。现阶段,文化一体化发展使当今时代的进步趋势,文化的统一与融合渗透不可避免,但我国的西方化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国内人民过分追随西方文化节日,忽视中华传统节日。西方观念的盛行与国内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使得国内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进步瓶颈期,面临发展灭绝的危险。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西方竞技体育运动对国内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拳种的继承与发展越来越不乐观,大多数人认为国内的传统武术落后、愚昧,思想老旧的武术文化跟不上时代潮流变迁,严重影响了我国武术文化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建立。

2.2 受到民间宗法制度的封闭性影响

在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盛行时,传统文化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众多传统文化都是在宗法制社会形成,并逐渐发展至今。在宗法制社会,诸多传统文化技艺都是祖传不外传,由于传承的束缚,传承者家族外人很难了解传统技艺的宗旨所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也是经过宗法制社会的影响逐渐发展至今。宗法制度社会的盛行时期,展现出极强的单一性与封闭性,严重制约了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与扩大性发展,武术拳种的流传与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束缚,阻碍了武术文化与拳种技巧在民间流行性快速发展,逐渐形成武术文化在未来发展的巨大障碍,形成武术文化发展的传承断层,传承人逐渐减少,甚至是消失,这无疑是当代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此外,宗法制度也会对古时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限制性影响,将人们的思想进行控制。

2.3 社会媒体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扭曲性传播

现代社会的媒体行业是了解国家发展与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途径,媒体的传播与讲述对接受群体与事件的主要发生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影视行业在现代的蓬勃发展,使得争夺文化艺术进入影视作品的题材创作中,武术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越来越多的影视都会融入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容,向人们展示武术的拳种与文化价值,让人们了解武术文化。但随着影视行业的竞争增强,影视逐渐趋向商业化发展,影视制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抄袭与克隆国内外的武术与对打技巧,将源于现实的武术过夸大化,脱离实际,没有考虑用事实作品对荧幕前观众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一代人,青少年会将武术在心理进行魔幻化,造成对武术文化的扭曲性理解,阻碍了武术文化形象在人们心中的正确建立,增加了武术的传承与保护难度。

3 探索我国传统武术拳种与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的实践应用

3.1 提升我国公民对传统武术拳种文化与传承人保护机制建立的关注度

要想提高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人保护机制,就要重视人民群众对武术文化的关注度与理解程度。做好传统武术文化的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普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人文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增强群众的意识,还应提升武术传承者的责任意识,定期开展不同拳种的评选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向大众宣传优秀传承人的事迹,了解不同拳术武术传承人的成就与风采,让公众领略武术文化的独特价值,消除部分群众对武术文化的曲解,更好地鼓励武术传承人完成先人的精神使命,升华武术文化的现代精神价值[2]。

3.2 依靠教育的良性平台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继承性教育

国家的教育事业是培养青年与现代高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教育依据学生的年龄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都需要精心规划。传统文化的传播借助教育的发展平台,可以实现高效化的正确传递,是文化传承与发扬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国家应重视教育事业对武术发展的作用,将武术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地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拳术进行体育授课,使了解与学习基础的武术动作知识,体验传统武术文化对人精神与身心的塑造力量。武术教学的应用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分配教学实践比例,还要考虑小学、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体育教学差异,促使武术在国内教学事业中的专业化发展与水平化发展[3]。

3.3 国家政府应加大对武术馆校的扶持力度与重视程度

除去教育事业,武馆是当今社会中武术传播形式较为常见的一种。青年人在武馆内学习武术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与激情,实现他们的英雄梦想。同时,武术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实践者将武术文化转化为价值财富与精神理想。现阶段,社会武馆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顺理,受到的阻碍与限制多种多样。国家与地区政府机构应加大对武馆建设与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为武馆的运营提供支持。武馆形式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通过武道馆可以呼吁更多的社会青年加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武术热情与英雄斗志,自愿前来学习。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武术的继承与发扬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与国家应将保护武术拳种的工作放在首位,维护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优化与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高要求,为保护机制提供有力保障。根据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量身定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聘请专业的武术拳种教练进行教学,增加对高水平大师的工资补贴,提高专业化的工作积极性[4]。另外,武馆应面向国内青少年,结合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青少年进行武术的学习,激发他们作为拳术传承人的愿望,实现我国武术面向低龄化、年轻化发展计划;对于高等体育学院校的招生计划,可以将优秀武术文化传习的考生纳入优惠招生政策中,有效提升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与水平。

3.4 将传统武术拳种文化融入现代全民健身的理念与体制

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注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人们生活受到工业环境影响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群众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的问题,全民健生与养生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武术传承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方式,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当代全民健身的进行融合,发挥人民群主的力量唤醒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促使群众了解国内武术文化的传承现状,以批判的态度去认识各类门派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作用与价值,让人民群众对中华武术有着正确、全新的时代认知,正视拳种的发展[5]。借助全民健身的理念在城市社区、公园、广场等地点,开展武术健身活动,活动的开展利于群众与武术传承者之间的交流,促使传统武术文化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3.5 改善国内传统武术拳种文化的弊端与落后

旧时代的宗法制度对人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程度的限制,是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规范于定式中。思维得不到发展,人文社会难以得到进步。至今的发展,思想仍处于社会主导地位,更是人类行为的主体因素。要想改善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现状,就应从传承的思想入手,改变武术传承中一些落后的限制性因素,摒弃传统武术文化中落后的思想与规矩,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理念剔除掉,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理念,对拳术文化推陈出新,以满足武术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变人们对武术门派的传统看法,鼓励人们加入到武术的传承中来,从心理与思想上彻底改变腐朽的社会观念,赋予武术文化新时代的发展价值与社会空间,鼓励青少年学习拳种,健全传承人保护机制[6]。

4 结语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解决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弘扬难题时,应结合多种方式与渠道,提高现代人们对武术文化的重视程度。武术文化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缩影,从立法角度、社会道德、社会群体、人文环境与传承方式角度来看,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国家、社会、传承主体的关系密切。优秀、卓越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经过传承者的耐心历练,才能适应不同社会时期的文化发展潮流;卓越的文化传承者需要国家与社会给予立法保证与扶持帮助,才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完善的法律机制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体现规范价值。传承是人类文明亘古不灭的薪火相传,是唯美壮阔的隽永画作,传承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拾起先人的记忆与技艺,通过岁月变迁的沉淀,赋予其更高的人文价值。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以中国传统文化全息缩影的视角浅析武术拳种发展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