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精神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路径

2018-01-31 00:34红,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辽宁价值观核心

张 红, 白 瑞

(沈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辽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5 000多年前辽宁所在的北方地域是当时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带。周朝至清朝,许多朝代都在辽宁留下富有传奇色彩的文物古迹,如本溪的马城子洞穴墓地、下古城子古墓群等。沈阳的故宫、本溪的本溪湖工业遗产群文化遗址,都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拥有辉煌的历史,在新时期也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辽宁精神,既是对辽宁辉煌历史的总结,也是对辽宁新时期建设目标的高度凝练。辽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将辽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域化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辽宁精神的内涵

“天辽地宁” 是对辽宁悠久历史地域及风貌的总体概括。辽宁处于中国东北的核心位置,依山傍水、物产丰富,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人文资源。如前所述,辽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天辽地宁”不仅是对辽宁地理环境的描绘,也是对辽宁人勤奋、朴实、平和的性格的概括,及对安稳、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爱国奉献’是精神底蕴,‘诚信务实’是行动指南,‘创新争先’是目标任务。”[1]

“爱国奉献”是对辽宁人民热爱国家、义勇双全的抗战文化的凝练。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辽宁人的爱国精神在抵御外族侵略、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中得到彰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名言鼓舞了无数辽宁英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奉献精神上,辽宁人也始终担当着历史的责任与使命,从“共和国长子”到实施新时期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再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确立东北亚区位优势,辽宁人的奉献精神在当代也得到充分彰显。

“诚信务实”体现了辽宁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坚守与传承。辽宁人重诚信的优秀品格,体现在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的忠实维护上;体现在辽宁人待人真诚、信守承诺的个性品质上。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着力打造“信用辽宁”“诚信辽宁”,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一言九鼎的营口农民张凤毕,替夫还债的全国道德模范武秀君,都是辽宁人诚信精神的代表,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在务实方面,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是辽宁人工作的落脚点。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从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发展到国家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是村支书毛丰美带领班子成员夙兴夜寐、拼命苦干的成果。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务实精神激励着无数辽宁人讲诚信、干实事,诚信务实正在成为辽宁人共同的精神信仰。

“创新争先”是辽宁人追求创新进取工作精神的真实写照。建国以来,第一枚国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航空母舰……共计200多个第一在辽宁“诞生”。“第一”体现了辽宁人锐意进取、创新争先的精神与勇气。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辽宁人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辽宁省政府推进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的发展战略,继续发扬创新争先精神,确立在新时期锐意进取的目标,力争在高新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研发等领域再创辉煌。将“创新争先”作为辽宁精神的重要内容,将助力辽宁更有成效地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新的动力。

二、 辽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辽宁精神作为辽宁的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实质上是相互契合的,在实践中也是相互印证的。

1. 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的一致性

“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辽宁精神,是辽宁省政府在新时期发出的总动员令,是汇聚全省人民智慧力量的大旗。今天辽宁人凝聚力量、鼓足干劲,投入建设家乡的伟大战役,勇敢承担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一致的。

富强即国富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梦想,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辽宁精神同样蕴含了创新图强与追求社会安定和谐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今天的辽宁人努力以创新驱动老工业基地的再振兴,体现了辽宁人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在辽宁精神的感召下,2017年辽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着力培育新产业、培植新动力,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2 580家,较2016年增加743家,是2016年增量的2.5倍[2]。辽宁人发扬创新争先的辽宁精神,不畏险阻、甘于奉献,民生持续改善,不断向经济现代化目标迈进。

2. 建成美好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是新时期辽宁人对于建设文明、幸福、和谐社会环境的美好愿望的表达,是辽宁人努力追求的“天辽地宁”的发展奇迹,这种期待和希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指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平等、公正”是指在规则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自由、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是保障“自由、平等、公正”实现的重要手段。“爱国奉献”蕴含着辽宁人追求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人们的奉献精神是出于一种内在的原动力,人们将奉献视为实现自身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3]。战争年代,辽宁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不畏生死;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辽宁人同样“勒紧裤腰带”,无私奉献,为实现自由、平等的新生活不断努力。在转型发展新时期,辽宁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民生事业稳步发展作为目标, 2017年辽宁省财政支出的77%用于民生,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3连涨,城乡居民收入“跑赢”了经济增速,全省有25.3万人脱贫,566个贫困村“摘帽”,新增就业人口44.8万。多数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4]。已经取得的成绩使辽宁人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也为“天辽地宁”奇迹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提升公民道德目标的一致性

“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是对辽宁人精神气质的概括,也是辽宁人自身道德规范的目标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热爱国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岗敬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是和谐社会应该呈现的状态,也是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爱国、奉献、务实、创新是辽宁人与生俱来的“长子情怀”。辽宁精神四个维度的价值倡导是辽宁人精神气质的高度凝练。对祖国和家乡,辽宁人始终抱有赤子之心;对人以诚相待、亲切友善;对事业实干、务实是新时期辽宁振兴的动力和保障。国家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24项落户辽宁;“一五”时期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量、60%的钢均产自辽宁[4]。抗美援朝时期,辽宁作为大后方,共有246万人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占当时辽宁总人口的1/10[5]。如今,辽宁精神所描绘的仍是辽宁人昂扬奋进的美好精神状态。

三、 将辽宁精神融入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随着全球化在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领域表现得日趋明显,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被“和平演变”的风险。因此,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期尤为重要。在高校推进辽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推进高校价值观融合教育的教学创新

推进高校价值观融合教育的教学创新,就是将辽宁精神引入高校价值观课堂教育,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1) 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包括教学体系、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的创新。①将辽宁精神融入价值观教学体系。课程和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在价值观融合教育中,根据不同的学科与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如撰写新教材或者补充现有教材,使价值观融合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材相一致。②将辽宁精神融入全学科教学过程。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授课内容中加入辽宁精神教学的内容,讲解辽宁精神的理论实质、当代价值及学习的必要性。文科专业和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同等重要。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互相融合,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③教学实践的创新。教学中将“看、听、思、悟、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历史场景模拟教学模式,遗址、物品展示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推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高校价值观融合教育创新,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上,附加课外教学实践的创新。可以组织开展以“辽宁精神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参观主题展览、拜访榜样人物、开展主题调研等;可以组织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健康入老区”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辽宁精神我宣讲”的活动,等等。

(3) 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在宏观上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为价值观融合教育营造良好环境。如挖掘校训、辽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内涵的一致,使三者相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结合辽宁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对辽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性的认同。如参观沈阳工业博物馆,了解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举办辽宁精神党团知识竞赛、党课培训、演讲比赛;举办“我爱辽宁”歌曲诗词创作大赛等。

2. 推进价值观教育外部环境的优化

人们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外部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是显性的、规范的教育;家庭、社会教育是隐性的、补充的教育。从教育的效果看,“隐性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不易有被灌输和被强制感,不易引起逆反心理,往往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6]

(1) 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强调“用人类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4]。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在具体措施上,要大力发展蕴含辽宁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业。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淘宝网站开设官方店铺,设计、销售有关各朝代文化、文物的产品,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传递了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提升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值得借鉴学习。

辽宁同样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辽沈战役纪念馆、九一八纪念馆、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等。高校可以依托这些基地组织“9·3”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18”事变周年纪念日、“9·30”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等;还可以以优秀文化和榜样人物为主题,拍摄电影、电视剧,创作话剧、动漫作品。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本溪市政府组织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等。

(2) 发挥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大学生反感老套故事、完美榜样、空洞说教,欣赏内涵丰富的优秀文化作品。家长可以和大学生一起看抗战片、改革开放纪录片;可以去文化旅游基地参观游览等。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推动价值观融合教育的信息化

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网络上信息繁杂,价值多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空前巨大。传递辽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开拓网络阵地,促进价值观教育的信息化。

(1) 打造多样化网络传播的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需要打造多元化辽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学习的网络平台,做好高校官方网络平台维护与管理,设立学生交流论坛或话题板块,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网站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使学校网站更具吸引力。中南大学就在学校网站长期开展点赞“身边人物与故事”的活动,让学生点赞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话题阅读量达上百万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借鉴中南大学的宝贵经验,可以利用已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创建网站,如“辽宁好人”“创新先锋”“红色人物”等;还可以结合不同的教育主题与对象,创建政治思想教育网站,如清华大学的“学生红色网站”、南昌大学的“红土地”、井冈山大学的“红色摇篮”等网站[8]。

(2) 运用新技术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大学生是新技术的受众与使用者,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发言”,能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及态度立场,掌握大学生的偏好和网络使用习惯。利用微博、游戏等载体,有针对性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政企合作开发的《学雷峰》《抗战online》《国魂online》《长空枭龙》等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的秩序。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上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污蔑先进榜样、诋毁经典历史人物、恶意质疑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妄图引导舆论,抹黑庄严神圣的红色文化,瓦解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非常恶劣。推进价值观融合教育,需要规范网络文化秩序,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如加强对运营商的监管;加大对网站和客户端程序及内容审核的力度;清除门户网站虚假有害的信息,关停有害网站等。近日,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责令“火山小视频”和“快手视频”全面整改,严查“今日头条”,封杀低俗段子,体现了国家对网络文化整顿的决心。整顿低俗有害的网络文化内容,还要组织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及规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审核员,围绕热点问题撰写帖文,吸引大学生点击和跟帖,以有效引导网络與论,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综上所述,将辽宁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涉及多方面资源整合的复杂工程。除了在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实践,还有诸多问题,如价值观融合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价值观融合教育结果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都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辽宁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辽宁之光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