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仪式活动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2018-01-31 00:3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仪式传统

刘 静 洋

(沈阳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当前大学生接受的仪式性活动教育种类繁多,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军训汇报仪式、征兵宣讲仪式,等等。在这些仪式活动中,有一部分会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却没有对大学生产生任何影响,归根结底是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很好的宣传与教育手段,同时在仪式活动中多数情况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的成分也逐渐增多,也不愿花足够多的精力去钻研和挖掘怎样通过仪式活动触动学生心灵。

一、 传统文化的划分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各种文化思想、道德观念所共同组成的总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有形传统文化与无形传统文化。有形传统文化是留给后世可查可观可触的文化资料,无形传统文化则是需要继承与弘扬的。现代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是也存在重利轻义的义利观问题和平衡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冲突的问题[1]。因此新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就是要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本质价值回归[2]。

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在大学生活中,会有很多以仪式形式展现的具有教育意义与实际教育需求的活动,这不同于将传统文化教育直接融入日常课程教育之中[3]。采取生动形象的教育模式,形成意义深刻且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体系是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校园生活有很多仪式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将传统文化特色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促使学生从内心接受和继承传统文化思想,最终在新一代青年大学生中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完成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 校园仪式活动的特点

仪式活动区别于日常生活活动,是在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表演性的,以特殊的场地、时间、环境和方式为载体的一种活动。在校园生活中,有一些仪式活动是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采用特殊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精神延续下来,不断地对校园师生进行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4]。同时仪式活动要加入人文关怀,这是不同于课堂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此加强学生与仪式活动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真正接受新形势下的仪式活动教育。

1. 校园仪式活动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及如何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技能[5]。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高校培养学生不能只停滞于表面的理论式教学,更应该促使仪式活动“生活化”。校园仪式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是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应主要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的需要,在不断开展的仪式活动中,贴切地反应出他们缺乏和需要的,使其产生共鸣,加强教育效果[6]。

2. 仪式活动与时俱进,定期举办,形式丰富多变

仪式活动多种多样,需要在学生教育过程中不断开拓新的活动模式,并且必须定期举办,加强大学生的参与度,在特定的时间与环境下形成一种固有的精神文化习惯,使其形成习惯,产生教育的作用。另外教育工作者也应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将其合理融入仪式活动教育之中,挖掘活动给学生带来的视觉、触觉和心里冲击,不断地丰富教学内涵与实际效果。

三、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1.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1)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不仅仅是书本文化教育,更需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学生的精神教育促进他们的成长。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朴素情感,将自身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贯穿始终的一项教育。通过对比现阶段高校教育的主导向发现,目前学生教育存在重利轻义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学生不当心态的凸显更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导的不足。要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理性正确的认知利与义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仪式活动教育价值,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2)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仪式活动教育首先要由活动组织者充分理解仪式活动可能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仪式活动举办过程中充分体现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并受到教育。

大学校园生活中,最直接的爱国主义仪式活动就是升旗仪式。以升旗仪式为例,在《国旗法》中规定,升旗仪式的流程是按照“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这四个环节展开的。作为一种体验性仪式活动,升旗仪式需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这也是相比较那些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有视觉冲击与实践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国旗护卫班肩扛鲜艳的五星红旗走向国旗台,手戴白色手套,步伐一致有力,主持人的宣读词、演讲人员充满深情的历史回顾,升国旗、奏国歌,行注目礼……每一个庄严肃穆、一丝不苟的环节,无不使学生们对升旗仪式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无不触动学生想起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中华民族用生命呐喊的国歌……这些都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迸发,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除了升旗仪式,校园生活也会举办一系列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活动通过加强学生对祖国发展历史的了解,形象地向学生介绍其发展过程中的荣辱兴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其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

(1)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的意义。作为现代大学生,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不仅仅要增强自己的技术文化水平,同时还需要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同样是作为祖国建设接班人的使命。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的是技术文化水平的教育,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较为弱势。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思想道德课程进行的,很多教育者忽视了仪式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负责任,还要带动学生学会在事情发生前理清责任,明确责任,不畏惧责任与勇于担当责任。生活的细微小事也是有责任存在的,通过责任意识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的活动。仪式活动的教育可以在细微之处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起到点睛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责任意识,在生活中用责任意识来约束自己,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途径。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军训、大学生征兵活动、班级各种活动等都可以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起到促进的作用[7]。军训是大学生步入大学需要上的第一课,学会听话,学会服从,学会坚持,给学生树立一种“规矩”的意识,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军训也是磨砺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的有效方式。自大学生征兵开始,每年都会在各高校掀起一波“进军营”的热潮,学校对大学生征兵的宣传也是一种仪式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站在学校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征兵的活动宣传,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从宣讲到主题教育影片播放,可以激发有志青年的使命责任感,提高其国防意识,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导向义务服兵役制度。另一种仪式活动就是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一系列的仪式活动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但是在日常的活动组织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要把活动形式化,逐渐形成仪式化教育模式。

3.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尊师的教育

(1) 仪式活动对大学生尊师教育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传承和借鉴儒家思想文化所形成的,儒家学说之中一大笔优秀的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流传至今,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其中就包括尊师重道。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尊敬师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是中华传统所宣扬的,老师在我们人生成长道路上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方的路。

经过对各个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大学教育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尊师教育投入,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学生的尊师教育。回顾校园生活,不乏可以在一定的活动仪式过程中兼顾学生教育的机会,如开学典礼、教师节表彰大会、成人礼和一系列有关尊师主题教育的活动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现实教育的良好时机。

(2) 仪式活动是对大学生尊师的教育的途径。开学典礼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始,也是他们接触校园活动的第一个正式活动。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开学典礼这个绝佳教育活动契机,重申尊敬师长的美德,唤醒学生盲目张扬个性下的对基本礼仪的麻木。在开学典礼仪式过程中,对学生的大学生活期望和大学生活规划作出讲解,同时也应该对大学的拜师礼进行示范化讲解,这样对校园学生的尊师可以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加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师门”意识也是对学生尊师重道的一个培养模式。在每年的9月10日教师节,每所学校都会举办教师表彰大会,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老师的生活,加强对老师的理解,使其从内心对老师形成敬重之感。

四、 仪式活动的价值回归

1. 学生教育是仪式活动价值的本质

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其主要的参与群体是在校大学生。仪式活动不应该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仪式活动也是教育的一种途径,而教育的本质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仪式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种特殊的具有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方式加强学生在爱国主义思想、责任意识觉悟和尊师重道等方面的教育,吸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8]。

在活动的实现途径方面,应该结合大学生教育特点和大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地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教育模式的仪式活动教育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活动教育之中,真切体会到活动教育的初衷。因此,在仪式活动之中应该明确的是学生教育是仪式活动价值的本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易于融入到仪式活动之中,更易于接受仪式活动所传递的信息。

2. 多样化是仪式活动价值的前提

多样化的仪式活动是建设仪式活动教育体系的前提与支撑,通过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将不同的教育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结合现代的一些元素,丰富仪式活动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不断地提升仪式活动在学生教育之中的影响力。

另外,多样化也意味着仪式活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正规官方的仪式活动教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对校园流浪动物的救助活动,对校园垃圾清理活动等都是仪式活动多样性的体现,在不同的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度,通过直接参与和接触激发学生的热情,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中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实现仪式活动的价值。

3. 系统化是仪式活动价值的关键

在仪式活动中,本着仪式活动举办的初衷并结合相应的学生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系统,通过这系统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达到活动举办之初所设想的活动效果。

在学生教育方面,将学生教育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展开,并可以辅助相应的文化实体教学模式,将文化实体教学与仪式活动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完善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不断的教育教学中总结经验,同时关注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热点,二者相结合,使得仪式活动可以发挥其实际的作用。

总之,在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校所举办的仪式活动对学生展开教育是一个新思路。针对当前高校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和仪式活动的“走过场”现象,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划分并总结分析仪式活动的特点和对学生在爱国主义思想、责任意识觉悟和尊师重道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不断提高学校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仪式活动也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与作用。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磨合与调整,最终制定出最具有特色的一套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多样化的仪式活动教育体系,这才是高校通过仪式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仪式传统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十岁成长仪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仪式感重要吗?
老传统当传承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