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训练对新生适应障碍的干预研究

2018-01-31 06:07宋艳丁常荣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团体新生实验组

宋艳+丁常荣

一、问题提出

从生物学层面上讲,适应是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和形态结构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从社会学层面上讲,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顺应、调控和改变周围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1]

当学生从中学来到中职院校,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变化等一系列生活模式的改变,会给才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有调查发现,在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如学习、校园、人际、情绪等,都会有40%-50% 的学生存在适应问题,其中有约3%-6% 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适应问题 。从初中生到中职院校生的身份转变,以及新生正式入校独立生活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应激事件,这就必然给新生带来心理压力源。因此,新生适应性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适应中职院校生活,顺利完成学业,还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需要用多种方式来解决。

而团体心理训练正是这样一种成长性的心理团体,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训练方式,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进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使团体成员在群体关系的动态变化和组织形成过程中探索生活,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2]

因此本研究的重点是以新生为研究被试,深入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新生适应能力的作用,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過抽样调查与自愿报名从广州市中职院校新生中选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各26人。

(二)研究方法

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训练,对照组处于自然学习状态,不参加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对实验组成员访谈与相关文献中提出的对学生团体辅导的内容[3],有针对性地确定8个辅导主题,主要目的是让成员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情绪、学习、自我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内容见表1)。团体心理训练由同一位老师指导,每周1次,每次2小时,连续进行8周。在实验前后对两组成员进行前后测调查和相关调查,以比较团体心理训练对新生适应障碍的干预效果。所有数据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工具

1.采用自编的《中职院校学生适应量表》作为前后测工具,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6,α系数为0.95。

2.团体心理训练满意度调查表

自编团体心理训练满意度调查表,共10个条目,得分与满意度成正比,用于了解实验组成员对团体辅导的评价。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中的数据比较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训练之前有关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环境、情绪、自我适应等因素上的得分是否存在差异,见表2。结果显示辅导前两组各因素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这些适应力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中的数据比较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获得团体心理训练后的数据与对照组后测在各因素得分上是否存在差异,如表3。表中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有关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环境、自我适应等因素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三)实验组在前测后测中的数据比较

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训练前和团体心理训练后,在各因素得分上是否存在差异,见表4。结果显示,接受辅导后,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环境、自我适应与满意度适应方面均与辅导前有差异(P<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训练对增加新生的适应力方面的作用显著。但在改变学生情绪认知方面作用不明显。

(四)研究对象对团体心理训练实施的反馈

对自编的主观问卷“团体心理训练满意度调查表”的分析显示,实验组成员对本次团体心理训练持有积极的评价(表5)。对实验组满意度调查的十个因子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自我、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学会情绪管理、自信心提升、懂得如何克服心理困惑、认为团体辅导很有意义等因子体现得好,说明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心理训练后在这几方面都有较好的提升;而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可以为自己制定目标并为之努力等因子上还有待提高。

四、讨论

(一)团体心理训练成效分析

1.学生团体凝聚力提升,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适应

通过对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分析,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团体心理训练对中职院校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环境、自我适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团体心理训练是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相互影响;除重视态度与行为改变外,还重视情感体验、自我意识,更强调参与者的内省与自我成长等。由于团体中的成员一般具有相同的适应问题困扰或者有共同的适应中职院校生活的意愿,因此该团体是具有较高的凝聚力,愿意一起努力去解决问题。团体凝聚力让团体成员找到一种归属感,在放松的情境中进行情感交流,成员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性。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而是主动地参与;教育内容不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理论,枯燥无味的生理知识;而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现实问题,是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具体困惑;教育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法,而是交流互动的方法,其中的问题情境都是学生现在或曾经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设计出一个学习单元,学生们围绕这些内容通过合作、交流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直至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团体心理训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思想碰撞,达到提升自身适应力的目的。endprint

2.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愿意积极去应对问题

许多适应障碍都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足有关,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脑力爆发”“优点轰炸”“惺惺相惜”“颠峰体验”等活动,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优点,体会被他人关注的感觉。在活动总结中许多同学谈到参加活动后自信心的提高;对人际交往的合理认知,也是团体心理训练能产生后继影响效果的原因。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认知有关。不同的团体活动给成员提供了一个不同角度看自己的机会,认识到了一个人承担的不同角色,促使成員反思自己的适应障碍;团体活动中的分享、交流使团体成员整理自己团体活动的感受,形成了一些新的自我概念、原则和自我了解,并尝试将新形成的概念、原则应用到团体以外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这也是团体心理训练的效果明显并可以持续的原因之一。

团体心理训练对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提高其适应性、降低焦虑水平、促进学生以开放、自信的方式面对中职院校生活有显著的效果。在对新生适应性的研究中,在进行团体训练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评价均发生多方面的积极改变。其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变化体现在接受训练的新生对自己了解、把握程度和人际信任、互助等方面的认识评价水平有了积极改变,该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自我,以及尽快适应环境的能力。

3.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遇到情感困惑的学生往往伴有焦虑、烦躁、沮丧等症状,这些情绪常会使人陷入忧愁、伤感的不良情绪之中,甚至有可能使人走极端而伤害他人或自己,无法自拔。进入团体心理训练后,这些学生很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在交流中把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并得到大家的共鸣和支持。在这种积极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容易认识自我,找出症结所在,比如过分依赖他人、处理问题过于武断、缺乏对别人的信任、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客观评价等等,从而引导自身在处理同学矛盾上会多些理智,少些盲目举动。

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训练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有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以自由地进行实验,去观察、体验、分析经由这个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去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以相互学习,交换经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劝告,团体还是学习社交技巧的地方,在这里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使成员积极模仿适应行为。

4.学生在团体中转变思维方式,正确对待学习问题

团体心理训练的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调此时此地,不涉及成员过去的行为;强调过程不强调内容,强调态度与行为的形成与改变。团体心理训练除采用放松、暗示、音乐、心理剧、“空椅子”等心理技术外,还采用拓展、辩论等一般方法,重视情感体验、自我意识、内省等。

通过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新生意识到新环境中的挑战如学习内容多、专业性强、进度快、独立性强等特点。新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难度和强度来树立合理的学习动机来提升自己的学习适应力。在自己实际生活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改进学习方法和转变思维方式。适当扩大和选择社交环境,社交环境和范围对一个人学习范围和层次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新生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互动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扩大自己学习的范围,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二)团体心理训练的不足与思考

1.团体心理训练无法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

对于个体问题过于隐私或者个体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于在团体中表达的个案,团体心理训练是不太适合的,这样的问题用个体咨询会合适一些。在团体心理训练中,由于时间情境的限制,可能只能讨论群体共有的问题,而对于个体的特殊问题讨论缺乏深入性,有时可能还会伤害到个别成员,因此在团体心理训练之前,要认真甄别出这些个体,采用个体咨询以取代之。

2.团体心理训练影响范围有限

目前学校团体心理训练的专业老师有限,而辅导的时间一般在6-8周左右,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所以影响的范围较窄。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将团体心理训练的运用结合到自然班级的各种活动,比如班会、社团等进行,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都还有待今后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小棉.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J].心理科学,2000,23(1):117-118.

[2]张潮,姜海,张蓉.团体心理训练的过程分析[J].教育与管理,2011(19),26-29.

[3]张大均,张骞.当代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2007(4).endprint

猜你喜欢
团体新生实验组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重获新生 庇佑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新生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