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的再解读与思考

2018-01-31 08:34郑临风
考试周刊 2017年67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

摘 要: 文章着重探讨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种取向在课程目标设立中的运用。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选择事实上就是对于问题取向的一个选择,行为目标侧重技术性问题,表现性目标侧重于价值性问题。艺术形体的创造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表现性目标的产生是旨在完善行为目标,彌补行为目标的局限性,而行为目标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关键词: 课程目标;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一、 什么是“课程”?

(一) 当我们提到教学两个字,自然要会想到课程。施良方先生在其著作《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对于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与学生紧密相连,课程可以是教学的科目,可以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即课程就是指一系列为了发展学生所提供教育经验的活动。”

(二) 美国学者艾略特·艾斯纳认为课程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事物的一种工具,是推动学生发展自身能力,提高视知觉能力与想象力的一种工具。

二、 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可分为广义狭义两个角度去看,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指教育意图,在于教育与社会外界的关系。狭义的课程目标则定位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之中,主要指教育目标。

三、 三种课程目标的取向

(一) “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最早产生的课程目标的取向,也可称为指导目标。行为目标原理是拉尔夫·泰勒提出来的。他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课程目标确定之后,用便于实施且利于教学的一种方式去描述教学目标,以及必须描述学生在一项课程之后的行为。

1. 行为目标的优势:行为目标描述学生行为的方式,以及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所能展示出的能力,仔细的描述使教学时不会产生思维的混沌与偏差,它具有极强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

2. 行为目标的劣势:以行为目标为指导的课程目标更像是一个口号而不具有真正的含义。有些具有极大价值的,充分表达感知与自我的艺术行为不能被简单的描述出来。

(二) “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学者艾略特·艾斯纳所提出的,表现性目标不描述学生的行为,它描述学生将要经历什么。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反应,该目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一个宽泛的领域,至于课程效果,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果。

1. 表现性目标的优势:在表现性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富有想象力的去运用所掌握的技能与表达观点,建立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法。表现性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想象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是一种开放的课程目标。

2. 表现性目标的劣势:课程目标模糊且过于自由,在某些学科,在表现性目标的指导下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对于基本内容与技能的把握。

四、 “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对比

课程目标的制定,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选择事实上就是对于问题取向的一个选择。行为目标侧重技术性问题,表现性目标侧重于价值性问题。

行为目标是一种具有维持性、持续性,很平稳的价值取向。课堂上教师作为一种传达的机器,按照程序将现存的已有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输入。学生是一种接收状态的行为机体。而表现性目标是一种发展性、突破性和创新性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但是这并不就是意味着孰对孰错,艾斯纳区分了教育的两种目的,一个是使学生掌握已有的文化知识,另一个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性目标指导下的课程是希望学生运用原来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去拓展出新的知识与技能,是在已知基础上的再创造,并注重个人的主观色彩。

行为目标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常以练习的形式出现,而表现性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创作环节。行为目标旨在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以练习的形式出现。而表现性目标用来表述那些复杂的智力型活动,以创造的形式发展表达所必须的技能。行为目标用左脑思维,表现性目标用右脑思维。

五、 “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常在学习数学、生物等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学科上运用到行为目标来指导教学。在以行为目标为指导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例如:“学习牛顿定律的原理”、“学会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学会使用刮画纸”这样的问题,经常能听到“使用”、“学会”、“提供”类似的词汇,学生运用左脑思考,对教师所传达的知识进行记忆。

在表现性目标运用于教学中时,常常会有例如“参观美术馆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感受”、“感受经典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其中的意义”、“与小伙伴分享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以表现性目标来呈现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听到“感受”、“体验”、“注意”、“领悟”这些词汇。这些动词突出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反应,强调自身的感受与美感体验。

艺术形体的创造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也不存在孰对孰错,我们要灵活运用在不同的学科与情境下,旨在为了学生主体的充分发展与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宏译.艾略特·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李雁冰译.艾略特·艾斯纳.教育想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郑临风,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
基于OBE 理念的民族地区高校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与改进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师范类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研究
基于工程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型设计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