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误区及对策

2018-01-31 11:44郝学通
考试周刊 2017年67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误区初中数学

摘 要: 当前情境创设仍存在一些人为的误区,对提高教学效果极为不利。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悬念、问题、数学实验等创设情境,走出情境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误区;对策

一、 当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误区

1. 为了情境而情境,扰乱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案例:《余角与补角》一节的教学,个别教师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乒乓球比赛,然后根据乒乓球产生的角度指导学生探究本课内容。表面上看此情此景似乎很生动,也很接地气,学生观看视频时显得饶有兴致,但是整个导入情境却用去了二十多分钟,最后教师只好穷尽各种方法去引导,但后半节课显得很仓促,所探究的结论也是走马观花,停留在表面,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实质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情境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其教学核心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在此情境中去积极学习、探究。然而,情境不应该扰乱了学生的学习成本,而应服务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关注现实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显然,上述为情境而情境的教学没有达到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

2. 生搬硬套情境,脱离了學生生活实际

教学案例:《全等三角形》一节的教学,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情境:小王家的一个三角形桌子坏了,(课件展示)破成两半,其中一半只包含一个角,另一个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假如小王打算外出修好这个三角形桌面,应该带哪一半去呢?

虽然这是老师创设的一个假设情境,意在让大家明确应该带着那个“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的一半去维修,但在现实生活中,哪家会提着大半个破桌面去维修?显然,这种情境紧扣教材内容而设计,但没有生活的味道。即使是虚拟的教学情境,理应符合生活的逻辑,不能歪曲现实。这个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无益。

3. 过于强调情境的趣味性,背离了教学目标

教学案例:《轴对称》一节的教学,一位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前来展示自己的搜集到的物品,然后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生活图片。

两个活动情境,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学生的兴趣极高,最终师生共同对轴对称的定义进行了总结。但是后面的练习环节,教师却发现很多学生错误地将“平移的两个图案”认作是轴对称,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只沉浸在一片热热闹闹的场面中。

恰当运用情境的目的,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很明显,上述案例中的情境设计偏离了最终的目标,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 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对策

1.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弥补了由于人为错误造成的知识断裂现状,把零散的数学知识重新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例如,《实数》这一节的教学,其难点在于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以及无理数的存在性、真实性等,那么如何结合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无理数的存在?课始,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谁还记得 2 的故事?”有学生回答:“ 2 就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教师紧接着问:“谁能在数轴上表示出 2 这个数?”然后教师随手画出一数轴,又画出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有一些学生很快就回答:“可以把这个正方形平移到数轴上……”,一连串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很快意识到,数轴不仅可以表示所有有理数,还可以表示无理数,把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出来,透露出知识间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引导学生带着兴趣探究新知识。

2. 利用数学悬念创设情境

众所周知,许多电影初始善于运用悬念吸引观众。同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究新知识。这种悬念情境运用的恰当,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印象将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例如,“平方根”教学,教师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悬念:“大老虎和小公鸡的体重是一样的,大家相信吗?——如果你不相信,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接着,教师假定老虎的质量为X,公鸡的质量为Y,二者的体重相加就是2W,那么在数学上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X+Y=2W……

大家认真观察这个式子,难道不可以得到老虎与公鸡的质量是一样的,对不对?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感到很新奇,积极思考,急于探究问题的答案……悬念形成,教师才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到课末问题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学生们的疑惑解开。

3. 借助数学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是无趣的和无味的。而恰到好处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参与探究数学的兴趣。所以,高明的数学教师总在问题情境上下功夫,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圆的周长》的教学,教师课件出示一图片,并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小李和小红都要从A出发到达B地(AB两地相距1178m),小李是绕内圈走,小红是绕外圈走,如果他们二者的速度一样,那么小李先到达B,对吗?

“对吗?”的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猜测,有的觉得外圈的路程短,有的觉得走内圈路程短,有些学生认为必须求出内、外圈的一周的长度后,才能判断谁先到达……能计算出圆的周长吗?怎么计算呢?学生们很快进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4. 利用实验操作创设情境

随着数学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学生动手实践,将亲自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学数学变为创造数学,快乐无比。

例如,《等腰三角形性质》一节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其性质,设置了实验情境,要求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出等腰三角形,一声令下,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或先折、先画、先量等,探寻并剪出等腰三角形。在实验后,师生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变得非常容易和轻松。

再如:《扇形的面积》的练习课教学,求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由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没有完全开发,无法真正在头脑中形成图形的叠加情况,因此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长为4cm、宽2cm的一个长方形纸中,把图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了解了图的结构,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如何求扇形的面积。

参考文献:

[1]庄昌艳.浅论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与写,2016,(05):105.

[2]邓丽娟.情境: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19-20.

作者简介:

郝学通,一级教师,山东省临沂市,山东省临沭县第五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误区初中数学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