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思维是小学计算教学的根

2018-01-31 11:57田晓光
考试周刊 2017年61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摘 要: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都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在探究中观察、比较、总结规律,从而使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计算教学也是如此。新知的探究离不开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老师要做好知识铺垫,帮助学生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降低学习的门槛,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根基,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数学思维

一、 教师的日常计算教学行为中,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 计算就是练,量变产生质变。

小学教师往往是把口算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全交给了“题海战术”,这不仅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认为数学是枯燥的、单一的,其最大的伤害就在于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禁锢了一题多解能力的发展,将数学尤其是计算学的僵硬死板。

(二) 一味追求速度和难度,轻视算理。

思维是要靠激发的,有点难度可以,跳一跳要能够得着。教师不应主张“从难题到难题”的孤立解题,为了数学竞赛而陷入大量难题的海洋。一味的大难度计算,不仅起不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反而增加负担,更谈不上锻炼学生的思维。

(三) 方法单一,不重视一题多解,不重视简便运算。

学习数学的乐趣就在于思维的碰撞,而现在老师们为了提高“效率”,能多讲就自己多讲,很少给学生阐述自己想法的机会,这就大大耽误了学生一题多解,思维碰撞,方法择优的能力。很多题包含着简便运算、巧算,但都因教师个人原因而没有传递给学生,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四) 轻视思维分析,导致事倍功半。

很多时候老师对于学生算错数,就会打一个大大的错号,分析原因往往用“粗心”两个字就代表了。至于学生为什么出错没有静下心来分析,到底是算理?还是算法?是计算顺序出错?还是分配律应用出了问题?这样轻视思维的做题,时效性太差,浪费时间,学生丢失学习计算乃至数学的信心。

二、 如何利用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 探究悟算理。

我们都熟悉的计算课《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中,复习前面知识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口算18×5,当学生很快得到答案后,不是立刻去研究下一个题,而是研究这道题当中包含什么样的数学思维,有什么简便算法?有几种算法?除了从个位开始先算8×5=40,再算十位1×5=5这个最最通俗的方法外,很快就有学生能想到可以先算10个5是50,8个5是40,合起来就是90。在这里体现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使用,给学生指引了思维方向。新课环节计算28×15,给学生5分钟独立思考时间,看谁的算法多?学生思考依据就是复习题的计算,先算20个15是300,再算8个15是120,一共是420,而不是一味的从个位开始相乘,复杂繁琐。这样,学生的学习不盲从,通过知识的迁移,寻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根有据,辨别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使用情境,为后续学习乘法运算定律奠定了基础。

(二) 体验数学计算的简易美。

学生探究出六种计算方法后,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逐一分析理解,体会运算定律的使用方法。在体会这些方法算理的同时,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如28×(6+9)=28×6+28×9,28×15=28×10+28×5,体会拆分后计算的部分积是整数,更为简便,或拆分后两数相乘能采用巧算的方法计算的比较简便。学生自主思考、比较,得到的体会最为深刻,而且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应用。其实看似是在择优选法,体现数学计算的简易美,实际发展了学生思维,使数学学习有理有据,找到计算的根源。

(三) 观察巧计算。

巧计算,不仅仅是用简算形式才是简便,而是通过观察,分析,怎样计算省事省时,才是简便。例题教学后,我们可以出示两道练习题,25×14,13×17,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得出结论,25×14中,两个因数都能拆成两数相乘的形式,可以写成5×5×2×7的形式,也可以写成两数相加的形式,25=20+5,14=10+4,然后用乘法运算定律计算。13×17的两个因数都是质数,只能拆成两数相加的形式,用乘法分配律计算。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自己感受总结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不同,为今后学习简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开阔了学生思维,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采用简算的形式计算,不一定非要采用竖式形式,体现了计算的多样化。因此,要想数学学习简单化,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理解基础知识,在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万变不离其宗,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回归到基础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小学数学计算看似简单,一旦探寻到思维的根基就绝不简单。例如,加减法从加1减1开始,很容易学,但进一步思考会发现,两个数中一个加1另一个减1,它们的和不变;同时加1或减1,差也不变。于是就有了16+8=15+9=14+10=24,掌握后就能算16+8=14+10=24;32-7=33-8=34-9=35-10=25,掌握后就能算32-7=35-10=25。這样的计算过程中记忆量减少,推理思维的能力渗入到每一步中,和将来解方程的原理也一脉相同了。我和一些其他老师甚至初中老师谈过这个想法,他们也认同,并有人说这样教每个人学的都很快,很有乐趣,关键是不容易出错,大大提高了对题率。

我看过《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写的是“感受小学数学的思想力量”,其中说过:“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这就是所谓的寓理于算思想,与我现在所提倡的思维是计算教学的根不谋而合。一般我们的数学计算教学,算理都是教师讲给学生听的,算法都是统一的,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不管是怎样的题目,都用一种方法去算。而在注重思维的数学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算法应该是学生自己探索的,规律是学生自己概括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发展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这些重要的能力都是高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当然也提高了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敢不敢放手给学生,能不能在备课中多研究,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计算赋予它最初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天孝.与新数学思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

[2]孙志勇,马刚.小学计算机教学探微.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6.

作者简介:田晓光,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