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018-01-31 17:37运鹏伦
考试周刊 2017年67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已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音乐教师应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设计出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美、理解美并创造美。本文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感官体验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音乐;审美意识;教学质量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其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可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水平。在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时,能够达到一个审美境界,产生美的体验。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呢?

一、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审美体验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然而过去传统的为学生放放磁带,让学生单纯地去听音乐,已经很难勾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功能的音乐设备为学生打造出深刻的视听盛宴,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调动起多种感官参与审美体验。

例如,在欣赏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可以同时播放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片段,在觀看时,注意人物情感经历的变化与音乐节奏起伏的配合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它主要叙说了一段唯美传奇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感情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封建黑暗压制势力的极力反抗。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被陈刚和何占豪两位音乐家用音符完美演绎,在1959年创作出感人至深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配上电影,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不再是空洞洞的欣赏,而成为带有感情色彩的去理解与感受。听觉、视觉达到完美的结合,课堂教学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破了以往音乐只能用来听的想法,音乐同时可以用来“看”,用来思考,用来品味与欣赏。

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都会怀有好奇心。类似这种视听同步的欣赏教学,可以集中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此同时,音乐作品的内容也能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它是有生命力的,真实动人的,能够吸引学生深入品味的佳作。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学生可以收获丰富的审美体验,很容易与作品达到共鸣。

二、 创新课程体系凸显审美特征

新课程改革对音乐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彰显。因此,当教师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尽可能地凸显其审美特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一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将乐理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感知音乐美铺垫出良好条件。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二泉映月》文章,给出精彩的提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和创造是建立良好审美观的重要基础。只有高质量的人生,才可以用音乐装点生活,创造出美好的音乐给人们精神带来幸福感与愉悦感。”这样一来,学生便很快能够进入到审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曲子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自由讨论,互相交流彼此的想法与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倾听与讨论,发现《二泉映月》流露出了阿炳忧伤的情绪和愤慨激昂的情感,寄予了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音乐的节奏时而沉静,时而波动,使得整首曲子深沉又激扬,伴随着音乐本身缓缓道来的陈述、引申与展开,阿炳一生的所经历的苦痛辛酸、不平与怨愤充分地传达出来。让学生从学习文章过渡到音乐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学生既获取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有效信息,又丰富了音乐学习的技巧,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音乐技能、知识的承袭,还有对音乐美的感知与体验。教师要以此为教育激发点,注重发挥音乐美的渗透作用,突出音乐的审美特征,实现美育的新突破,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 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审美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才能够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教学,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为学生创设出精彩的导入方式,构建出良好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对音乐的审美意识。

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先利用音响为学生播放这首乐曲,在学生欣赏完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曲子使用了哪种乐器吗?曲目传达出怎样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再次播放音乐。当学生给出正确答案:“琵琶独奏曲。描绘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里,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轻轻荡漾,花影在西岸摇曳的迷人自然景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春江花月夜》,将此乐曲改编为一篇随笔散文,突出自己对乐曲内涵的认识。于是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用笔去抒写自己对美的感受与理解,课堂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最后教师再随机抽取几名学生朗读自己对这份美的理解,说一说发现美对音乐创作的重要性。教学在一张一弛之间,给了学生充足的审美空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尝试让学生以新颖的表现形式来传达内心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这是音乐感知的过程,更是思维成长的过程。在表达美时,学生的审美意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项重要的审美教育载体,教师要能调动一切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提供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平台。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审美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环境中实现美育成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最终目的。

作者简介:

运鹏伦,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第三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