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关系”式归因论证类试题

2018-02-01 11:54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刘丽清
学苑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归因关系题型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刘丽清

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一体四层四翼”这一评价体系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知识、思想方法,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而高考试题中的论证类题型对上述能力要求尤为凸显。论证类型的问题,亦称“为什么”类题型,是高考最常见的题型,也是高考中考生最易丢分的题型。这类题型通常是需要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学生回答题目问题或完成论题要求的论述和证明。“关系”论证类试题通常以2~3个有关联的事物为基础,要求考生论证其关系成立的理由。此类试题设问指向性强、难度系数大、综合性大。同时,也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核。下文将就该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析。

一、两个事物间的归因论证

例如:2017年泉州市一模39题设问:(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该题就属于“关系”式归因论证类试题。运用的知识为《文化生活》宏观角度,要求说明关系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弘扬长征精神。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即分析A(长征精神)为什么有利于坚定B(文化自信)。解答此类问题就要求找到二者的承接点:①A长征精神——承接点——B文化自信;②A长征精神——承接点——B文化自信;③A长征精神D对B文化自信的作用。

此类问题为高考中常见的设问,是典型的归因论证类问题。设问形式为“A需要B,对此加以说明”或“分析……的合理性(或理由、原因)”等等,基本特征是设问中信息含量丰富,关键词多,指向明确。回答此类试题,需要如下步骤:首先从设问指向中找到A和B,先在脑海中搜寻课本中有关A、B的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其次结合材料信息,分解设问层次,进行多维分析进行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回答好此类型题的关键点;最后根据“为什么”(原因类)的答题规范,既要分析“A需要B”的必然性,又要分析“A需要B”的重要性。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把握不同指向,运用相应的答题技巧,从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原则展开分析,既有必然性又有重要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识记,以及运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等能力,看起来不难,但在实际答题中得分不高。具体根据复杂程度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两者之间有一个是复杂事物。如A事物是复杂事物,可以分解为若干层次,B事物是简单事物,侧重某一方面。要求论证A事物不同层次与B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把内容展开,逐层阐释与B的关系,反之亦然。如下图所示:

第二种类型:两者都是复杂事物。A、B事物都是复杂事物,都分解为若干层次,要求论证不同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类型相对较难,需要平时做大量的积累工作。如下图所示: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II卷38题)(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分)

具体分析用图示如下:

二、三个事物间的归因论证

这是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关系”式归因论证类试题“升级版”。

例如:(2016全国I卷)39.(26分)(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此类型题的逻辑关系:发展A,需要B,需要C,就要求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此类型题的关键点是找到它们的承接点:①A——承接点——B;②A——承接点——C;③B——承接点——C;④BC对A的意义。

此题的具体分析如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之中。乡愁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乡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传承感人事迹;乡愁同时也是两岸、两代人等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代表,所以乡愁也具有时代内涵;而凝聚乡愁的传统建筑,也是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

三、“关系”式归因论证类试题解题方法

1.完善知识内在关系体系,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关系”式归因论证类考题的结题关键。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存在明显问题是对知识体系不熟悉,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去找二者的连接点,而是一味地写自己熟悉的知识。这就要求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教材重要概念、重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各个知识点在知识的网络上呈现,把看起来无关联的知识加以归类,使其网格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学生对题型变化的解决能力与应变措施。

2.提高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解决“关系”式归因论证类试题的关键方法。除了要对教材知识的逻辑结构了然于心,看到两个事物就马上能说出二者的相关内容及其关系,还必须加强对此类试题的训练来提升材料解读能力,熟能生巧,要训练到让考生能够敏感地透过材料的关键词就能想到与教材的应对点。

总之,“关系”式归因论证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考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提高应对此类题型就要做到如上两点,方能一不变应万变。

[1]江传佳.归因论证类主观题探析[J].试题与研究,2015,01,10.

[2]唐建.例析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类型及解题思路[J].试题与研究,2013,09,10.

[3]张宏彬.辽宁高考的两类典型材料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3,20.

[4]李开佑.谈高考经济生活主观题解析策略——以2013全国高考文综二卷38 题为例[J].西藏教育,2014,02,20.

猜你喜欢
归因关系题型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大学生外宿心理的归因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