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之美,浇灌思维之花

2018-02-01 11:54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学苑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槐花言语逻辑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甘 琴

庄子讲美学,高尚而朴素,最动人的一段是“庖丁解牛”。庖丁说:骨节之间,有空隙,手中的刀刃薄到没有厚度,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游刃有余”让生命有了挥洒的自由,让心灵感觉到空间的自由。语文教师通过言语有心让儿童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熏得情操,习得表达。因此,在学习母语的课堂上,唯有让教师的言语和文本的语言真实、自然地进入儿童内心,才更易于营造从容、舒适的课堂氛围,使得“游刃”之间有言语,言语之间又“有余”,促进儿童的心灵感到自由,还原自我,最大程度地迸发出智慧,唤起内心真善美的种子。从这个角度,课堂言语细节是最需要设计的,细节越准确辐射越广,让言语细节能够更精准地植入内心与情感,引起儿童共鸣。基于儿童和文本特征,教师的言语应有规范动听的韵律之美、轻松交流的推进之美和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之美。

一、言语规范表达的艺术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师者,言之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说的是,唯“顺口”“悦耳”的语言才是话,才能让儿童“悦心”,由此打开儿童的精神世界,扬起从容自由的精神风帆。那么,言语如何做到顺口而悦耳呢?中国的母语中,字音准确、停连合适、逻辑重音准确、语气语调丰满,都能使人舒适从容,唤起认同感,这便是声音的艺术魅力。而儿童往往又对美、对艺术有着天然的灵异性、敏锐性,当教师选择或描述或抒情或幽默的言语风格,去传播声音的艺术魅力时,声音的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回环之美、韵律之美、音乐之美,就能唤醒儿童的耳朵,得到言语最准确最真情的传递,这难道不是语文课堂上,儿童最应该享受到的母语启蒙吗?

《槐乡五月》是一篇写槐乡景美人美的优质美文。读到“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句子时,句中的许多字眼,“浇上”“拌上”“麻油”“蒜泥”“炒芝麻”“拌槐花蜜”等都以强烈的画面感冲击着儿童视觉和味蕾。此时,我们来对比一下教师的两种语言:1.教师对此平翘舌不分地、逻辑重音不明地描述:槐花可以做饭吃,可以做咸的和甜的,谁来说说是怎么做的呢?2.教师咽下口水,眼神放亮,逻辑情感重音放在“居然”“饭”“怎么做”“完全不同的”对学生惊讶道:“呀,槐花居然还能做饭吃?到底是怎么做的,才能做出完全不同的风味和口感呢!你们赶紧去书中寻找美味吧!”两者不同的语音面貌,不同的语气、语境,直接影响着学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参与。前者的语言情感寡淡、语意无重点;后者浓烈、语言落脚点明确;对儿童情感以及探究学习热情的激发,后者激励效果明显好于前者。这就是“顺口”“悦耳”的言语表达效果,不仅说得明,更使学生听得懂,艺术地呈现了言语的目的性。

言语的表达能成为一个兴奋源,其感染力的强弱,艺术性的辐射,直接决定了学生兴趣的浓度、思维的频率及亢奋状态持续的时间。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规范自己的普通话,克服方言的缺陷,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帮助儿童在顺口、悦耳的语境空间里,建立语感,促进儿童的思考与表达。

二、言语策略推进的空间之美

儿童是课堂的主人,相比课外,课堂对儿童有不小的约束拘谨感,再加自带光环教师角色的适度压迫感,众目睽睽下参与课堂的学生不免觉得需有备而来地去触摸老师所谓的答案。因此,所谓的“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唯有给儿童带去空间的自在感,从儿童的视角、能力甚至心理去研读文本、设想问题,如此获得的多元感和成就感才能使儿童放松身心,从牵绊和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自我,那该就是儿童“游刃有余”的最美时刻了!生命的成长、内心的成熟,就能在师生此消彼长的言语交流的空间中渐行渐远,空间的宽度和深度,成为儿童思维的驰骋天地。

“猜”这个字,我在课堂上屡试不爽,“同学们,你们猜,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在说什么呢?”一个“猜”字,给了儿童思维上的空间自由;“猜”字无关对错,儿童由此变得亢奋活跃。又如“你想选哪个?”这样的选择策略相对轻松自由舒适,有了几个不同答案的备选,难题由此变得简易,同步让儿童的思考也有了专注点,对自主学习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茉莉老师教《一去二三里》时,就用了不少这样的“选择”策略,“烟村四五家”是什么意思呢?面对学习瓶颈,为了降低儿童畏惧心理,茹老师出示了两张图片,判断并选择句意。

让儿童“游刃有余”的空间,不仅呈现出宽度,更要显现出深度。面对儿童各色的交流碰撞,“分享策略”成为深度空间的通道。面对儿童的分享,教师唯用激励——点拨——唤醒——再分享的语言功夫和解读文本的功夫,给儿童思想、情感的空间和方向,拓深儿童的思维,让儿童达到在自由与方向中获得心灵的真知真情的阅读效果。刘冰老师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中,教师的理答总能帮助儿童更进一步。面对儿童分享,教师说:“这是细节带来的画面感。孩子们,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每一次出场打扮、穿戴都不一样,你都能在人群中看到她。可是在她身上还有一些不容易被看见的信息。在她美丽的外表下藏着……,这就靠眼力了。”这样的语言在分享的同步,十分有效地打开了儿童思考空间的深度感,激励并助发了儿童的思考。

三、言语圆转合理的逻辑之美

逻辑不关语数,作为思维的规律、情感的认可,逻辑是潜在的,但对儿童而言存在着一个科学的接受过程。言语的合情合理、起承转合;情感的自然真实,以及豁然开朗后的认同都是对逻辑的独特阐释。理性的逻辑让儿童从盘根错节的情境和语境中理出头绪来,明事理懂情感,在语文课堂上闪耀着“游刃有余”的情感之美。语文的教学过程是针对预设教案,根据儿童的认知和情感特征进行审查和修改的重构过程,终究是要产生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波澜起伏的效果,其中的奥秘就是要成功地将逻辑贯穿其中。课堂上,师生共同去完成由“起”到“承”,再顺“转”而“合”,这般起起落落、分分合合之教又何尝不是“游刃有余”的挥洒从容之美呢?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教师能至始至终牵引儿童全神贯注地走向对凤辣子的认识,与其的环节设计及言语清晰的逻辑导向是分不开的。一开始,激“起”趣,知梗概;接着自然地“承”到凤辣子的外貌描写,通过教学手段,感受人物的性格与内心;接着话锋一“转”——“王熙凤不仅能看得到,她还要你听得到”聚焦人物语言;最后“合”究文本的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特征,达到对人、对文的认知学习。如此这般的起承转合,使得课堂脉络更加清晰、严谨,浑然一体,让儿童最终产生豁然开朗的圆满感觉。起承转合更是一种境界,浑然天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同时,面对课堂主体——儿童,“起”要有所讲究,讲究趣、新、活,既引人入胜,又紧密切题;“承”则需要创设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转”得巧妙、深刻、自然;“合”就会得来重要的“悟”,悟到了文本精髓,游刃有余,回味无穷,怎一个“美”字了得!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听话与说话(第三册)[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槐花言语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逻辑
槐花花开
创新的逻辑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槐花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