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海丝特的人物特征分析

2018-02-03 05:37曹强徐忠明
青年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红字宗教悲剧

曹强+徐忠明

摘 要:《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自面世后就一直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读者深深地被女主人公海丝特的美国式精神所感染。本文简要介绍了该作品了,进而从宗教迫害、人性、悲剧因子等方面阐述了主人公海丝特的人物特征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宗教;人性;悲剧

一、作品概述

纵观整部作品,作家以殖民时期信奉文教的清教徒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在严酷政权统治之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宗教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社会的道德低下,人们不敢反抗恶势力,这对性格的抑制通过女主人公海丝特的抗争而更加突出,互相映衬。因犯通奸罪而受到加尔文教派机构的惩罚的女主人公海丝特,胸前佩戴的通奸标志的红字站在那古老的刑台上示众。海丝特手里抱着的证据是个出生仅数月的婴孩。在人们的注视下,海丝特拒绝了牧师阿瑟提出地忏悔并并且供出同犯的建议。受过惩罚后,海丝特在城外的一间小茅屋中住了下来,并且悉心照料她的女儿——珠儿。此时,海丝特的前夫逃回了小镇。他满怀恶意地改名罗杰·奇林沃思,用医生的身份暗中观察海丝特通奸的同犯。通过多年的监视窥探,罗杰也认定牧师阿瑟是那个隐匿的同犯。于是罗杰千方百计的接近牧师,冷嘲热讽,旁敲侧击,不停地在精神上对牧师进行折磨。最终阿瑟在众人面前,挽着海丝特和他们的女儿珠儿登上了刑场,以生命为代价,深切忏悔而换取了道德上的新生。

二、对宗教迫害的反抗

女主人公海丝特在受审完毕后,以惊人的毅力控制了那种由难堪和耻辱所激起的几乎疯狂的愤怒,用漠然的、疲倦的、冰冷的神态来掩盖她内心急剧的悲痛。这是作者对海丝特人格力量的展现,表现出她是多么地坚毅,多么地具有反抗精神。经历过悲痛的洗礼后,她逐渐变得坚强,敢于反抗与挑战。在作品中,海丝特的公开反抗是作者给予她的反抗精神的聚光点。在第一次行动上,海丝特的反抗精神体现在对于孩子珠儿抚育权的争取上。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中,海丝特并没有呆在与世隔绝的海滨小屋里整天以泪洗面,不是等待命运,而是勇敢地站出来。

海丝特第二次行动上的反抗精神,体现在对于前夫的无情揭露上。她对前夫进行的公开指责就是她个性走向成熟的体现。海丝特遭遇陷害被投入牢房之后,当阿瑟去牢房中看望时,刚刚经历耻辱的她处在无力自卫的处境,然而在这种特殊的情况里,海丝特都没有把他的身份告诉其他人。这是海丝特为保护女儿和阿瑟免受伤害采用的权宜之计,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人性的强大

自始至终,独立的自我精神力量和对生活的追求支撑着她。因为这种力量,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她用那种疏远的目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牧师与立法者们建立的一切。她用印第安人的感受来看待牧师们的宽领带、法官们的长衣袍,用针对家庭和宗教的大不敬的态度批判一切。在极为痛苦的生活里,海丝特勇敢地忍受世俗人们的蔑视。她用对生活的热爱,继续住在那块带给她屈辱的土地上。在不断监视她的法官们的许可下,用她那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自己的生活。可以这样理解,海丝特的行动都是她那独特的自我精神的体现。她曾经说,对我们而言,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的,所以我们要打倒一切,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

海丝特独特的女性思想,就在于要推翻一切,打破束缚人们心灵的枷锁。而海丝特独立的自我精神就集中体现在她与精神的痛苦的斗争。不管内心多么痛苦,她都可以忍受。也正是在这痛苦和不幸中,海丝特的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能在不断的痛苦中觉醒,在不幸里走向成熟。海丝特并没有因为在大庭广众下受辱而对现实生活产生极度的绝望和悲观,也没有放弃对于生命的爱惜、对爱情的追求,而这些恰恰表现了她强烈独立的自主精神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小说中,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将人性的强大以全景化的多重视角呈现给读者,其综合意象令人难以忘怀。

四、悲剧因子的人生

众多评论人会认为,海丝特之所以能在过去的七年生活里与世无争、忍辱负重,以十分平静的心态顺从社会的规律,完全是因为珠儿。一方面,珠儿是她生活里的慰藉,把母亲的热情全都宣泄在孩子的教育上,便淡化了她对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她对珠儿的爱,令她不愿因自己的行为而影响孩子的生活,便作出了表面上的让步与妥协,但始终并没有放弃过抗争。霍桑笔下的海丝特·白兰是位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的女性,同时也具有人性的脆弱与妥协。

五、人物的总结

该作品塑造了一个坚毅、执著、敢于斗争的现代化女性的形象,同时也深刻揭露出清教统治对人的摧残,被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而深深嘆服。海丝特反抗命运,在残酷的教会统治下,并没有停止对于爱、生活的追求。

霍桑对海丝特的着力刻画,表现出对海丝特自我意识与生存价值的肯定,表明了他对清教、婚姻制度的批判,对美好爱情的赞美,这便是他无法放弃的女性意识。霍桑所塑造这么一位拥有多重性格和叛逆精神的时代女性,令后人对海丝特的悲剧人生感到叹息。

参考文献:

[1]李儒寿.《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性格特征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7).

[2]解麟珠,冯海霞.霍桑笔下的海丝特的脆弱与悲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葛红.抗争―评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性格特征[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纳撒尼尔·霍桑.红字[M].王惠君,王惠玲,译.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5]王黎丽.红字与道德观[J].海外英语(上),201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字宗教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