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

2018-02-05 22:16黄娜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整合心理健康教育

黄娜琳

〔摘要〕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儿童戏剧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有机整合,正是通过戏剧文化的认识和传播,增强学生角色体验,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儿童戏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制定整合目标、提炼戏剧元素等载体,使儿童戏剧表演成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儿童戏剧;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3-0031-03

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为一线心理教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如何将‘集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儿童戏剧引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通过儿童戏剧表演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一问题引起我的关注与思考,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小学特色的教育途径。

一、研发校本教材,制定整合目标

儿童戏剧,是提升心理课堂创新性与实效性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心理课堂中,依据“人人都是课堂小主人”的理念,个体借助戏剧这种非语言沟通的媒介,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既能体会团队的力量又能充分释放自我。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儿童戏剧的特点,参照《纲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导向,我制定了课程整合的总目标与螺旋递进的分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掌握儿童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小品表演、校园心理剧等,了解基本的戏剧元素,初步学会表演技能。

“过程与方法”维度: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戏剧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善待生命,学会合作,培养开朗乐观、自信自立的健康人格;尊重文化多样性,提高审美情趣。

(二)課程分目标

《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适应等六大模块。我依据上述内容并遵循螺旋递进、合理安排的原则,将课程总目标细化为体现年龄特点的年级分目标,下面以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同伴合作”为例说明。第一点指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第二点关注儿童戏剧的教育方向,第三点针对学生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详见表1。

遵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儿童戏剧课程特点设置的课程目标,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

二、提炼戏剧元素,培养学生表演意识

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角色扮演法与校园心理剧一起被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儿童戏剧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有机整合的常用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戏剧在教育中一个主要功能在于建立个性及自我认识,进入别人的“处境”来反思“自我”。角色扮演可以使参加者进入角色与情景,能以不同角度去思考,通过进入不同角度、不同空间,加强思考与评判的深度[2]。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他们的角色世界里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获得具有生命质感的、活生生的知识。而作为观众的其余学生虽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对扮演者产生认同感。常用的角色扮演法有:

1.哑剧表演

哑剧表演是一种非言语性的表演,表演可以是一人或多人,课堂上教师根据活动内容提出一个主题或情景,要求学生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进行表情达意。形体动作是哑剧的基本手段,它的准确性和节奏性不仅具有模仿性,还应具有内心的表现力。

以闽教版心理教科书第十二册“美好的祝愿”一课为例,该课是小学教学中的最后一课,以告别中的祝福活动贯穿,使学生深刻体验师生情谊和同学友谊的温暖与幸福,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课堂上,教师先以世界名曲《友谊地久天长》导入,带领愿意跳舞的学生随着乐曲跳集体舞,营造浓厚的依依惜别的气氛,紧接着启发学生想象“升入不同的中学,在路上偶遇小学老师或同学,心情将是怎样?”学生们在不使用言语的情况下即兴表演见到昔日师长和同学时兴奋激动、握手相拥、叙旧谈天的幸福时刻。这样的活动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同时也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2.空椅子技术

这种方法只需一个人表演,具体的做法是将两张椅子面对着放好,一张椅子代表学生自己,另一张代表和其有着问题冲突的另一个人。让学生反复地坐到不同的椅子上,表演彼此曾经有的或者可能有的对话。如此重复多次,使其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改善交往方式。

此种技术通常适用于个体咨询。曾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起和儿时最好的玩伴因一场误会闹别扭,若干年后误会消除,当她决定和朋友道歉时却发现朋友一家已移居海外,因失去各种联系方式,她很伤心,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排遣心中的苦闷。我邀请她到校园安静的绿荫长廊使用“空椅子技术”,通过“慢镜头回放”“共叙悄悄话”等一对一辅导形式使该生把自己内心想要对朋友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内心趋于平静。

3.小品表演

此种方法在“角色扮演”技术中最经常见到,它能把赞许或是嘲讽、幽默的语言与夸张滑稽的动作结合在一起,表现学习生活中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们渗透处理问题的合理方式。它大多需要两个及以上同学参与,力求接近生活情境。

例如,在闽教版心理教科书第六册“好邻居”一课中提到几米先生著名的漫画《向左走,向右走》,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教师对漫画中的爱情部分做了一定修改,并把表演的主动权留给学生。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邻居,他们的房间只隔着一堵墙,一个习惯向左走,一个习惯向右走,这样的现象好吗?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接着由学生借助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将两位主人公因互不认识遇到的问题以小品表演的形式体现,在动静结合中深切领会“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endprint

无论何种方法,当学生刚尝试表演时,要求他们立刻产生对角色的认同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教师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而非引导者时,学生很容易光顾着笑,自行玩起来,使场面失控。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与认知基础。当场面出现偏差时,能果断暂停重新组织剧情。一个富有耐心的老师,一群有创意、爱表演的学生,往往会使课堂内外的角色扮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校园心理剧

儿童戏剧与心理健康学科有机整合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就是校园心理剧的实施与推广。校园心理剧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也是近来越来越火的心理教育途径。它是“学生通过扮演当事人,借助舞台来呈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在心理老师和全体参与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3]

目前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合作的弱点,针对这种情况,在五年级“合作快乐多”一课中,我事先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写剧本,并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排练。学生们在编排中不断与组内其他成员磨合碰撞,并最终达到小组成员的一致共识,这本身就是“合作与分享”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们倾情表演,惟妙惟肖。

例如,某小组创编的剧本《一个好汉三个帮》,从一开始班里三名宣传委员争着说自己最棒、互不认输,到凭着各自的本事单独完成黑板报却宣告失败,最后在老师的友情提醒下取长补短合作完成作品,并获得学校板报评比一等奖。表演环环相扣、动静结合,生动说明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力量大,孩子们也在热闹的心理剧表演与课堂分享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我要学会和他人合作,我要善于和他人合作”的意识。

另一部校园心理剧《倾听我的心声》创编过程也值得一提。心理委员根据日常的观察与问卷调查总结出“合理的倾听”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导了该出心理剧。剧本贴近学生生活,既有传统舞台剧的线索,又有与传统舞台剧不同的心理学元素。此外,舞台背景的设置,演员的站位、动作、表情的自然体现等,都不断启发台下观众思考,并跟随引导者的节奏参与心理训练。细微之处无不体现儿童戏剧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三、“儿童戏剧进课堂”的思考

一堂出彩的戏剧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戏剧张力,它是戏剧的动力来源,存在于参与者已知的、和他们想要在戏中找到的两者经验质的落差之中[4]。这个落差越大,越让人兴奋。因此教师应该增加一些合理性的戏剧张力以让学生得到真正满足。在“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寒冷冬夜中一只受伤的小熊饥肠辘辘,由学生们设想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有的学生立马回答“小熊受不了严寒冻死了。”就照他所说的演出,表演很快结束了且缺乏新意。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体察社会的能力,笔者假设小熊遇到自私贪心的女巫和善良友好的女巫,装扮成受伤小熊的学生在面对严寒、伤痛与饥饿时,必须尽快想办法寻找帮助,而面对受伤小熊的女巫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在游戏中尝试各种好点子,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既享受戏剧的过程,也丰富了儿童的各种情感经验。

戏剧表演是一项集体性活动,需要彼此互相谦让、互相配合帮助才能完成,同时也是一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大考验,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加了解自我。在表演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参与戏剧演出,故事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当学生们将自己作为戏剧的媒介,将教室转换成其他的空间,教师本身的加入,也能够在戏剧中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戏里扮演一个角色,不再只是领导者、督促者或解说者。“老师入戏”,除了可变换教师的权利及身份外,亦让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发挥自主能力[5-6]。而教师精炼幽默的语言、温和可亲的态度都能促使做事拖拉、不守规矩的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

“戏剧进校园”走在了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沿,它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绪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儿童戏剧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若能将儿童戏剧引入家庭教育与社区生活中,在开放和谐的艺术表演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模式,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稳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门户网站 MOE.GOV.CN. 教基一[2012]15号.

[2]郭梅君.小学戏剧教育两种模式的比较与思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3]庄续玲.演出你的故事: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4]张忱婷.少儿学表演[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5] John OˊToole, Julie Dunn著,刘纯芬编译.假戏真做,做中学——以戏剧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有效进入主题学习[M].中国台北: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2005.

[6] 陆素英.小学语文教育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梧村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李益倩 衛 虹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合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