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共青团理论创新研究

2018-02-07 01:25张良驯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群团共青团工作

■ 张良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在改革开放启动的1978年,以共青团十大召开为标志,共青团工作和建设在中断12年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逐步恢复。从此,共青团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走上了一条砥砺前行、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共青团适应党的要求和青年的变化,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实践探索。在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在青年发展、党对共青团的领导、共青团功能作用、共青团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符合青年实际、具有时代特点的共青团理论创新成果。

一、青年发展方面的理论创新

青年发展是青年的根本利益所在。促进青年优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青年工作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发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青年发展,形成了以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青年观、青年首先发展理念和党管青年原则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发展理论。

(一)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青年观

持有什么样的青年观,如何看待青年的社会作用,这是共青团工作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认为,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是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我们党一贯充分信任、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青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1],充分展示了青年一代的生力军和骨干作用。

对于青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用辩证思维进行看待和分析。例如,从历史上看,一些青年与当时许多人一样被卷入“文化大革命”之中,受到了严重的政治创伤。1978年共青团十大针对这种情况指出,青年一代在斗争中得到成长,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完全可以信赖的”[2]。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一代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为今天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贡献了青春和智慧。

1998年党中央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3];“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4],2013年提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5]等关于青年社会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青年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又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6]。中坚力量意味着在一个集体中是骨干分子,在一项事业中起到支撑作用。中坚力量的界定,是对青年社会角色的一种新的现实定位,揭示了青年不仅是一种未来存在,也是一种现实存在。中坚力量不但充分肯定了青年的生力军作用,而且指出了青年当下的骨干作用,因而是关于青年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新论述。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和时代责任。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代青年的职业生涯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强国进程同步,是生逢其时的强国一代,将成为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见证者和伟大实践者。

(二)青年首先发展理念

青年强盛是以青年发展为基础的。青年发展是国际青年事务中的一个通用范畴,也是许多国际青年组织的核心工作理念。发展是青年的基本需求和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前,共青团工作强调全民利益,相对说来不太关注青年的具体利益,有时还把青年具体利益同全民利益“对立起来”[7],从而忽视了共青团作为青年利益代言人的社会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共青团提出要“在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努力为青年办好事、谋利益”[8],1993年共青团中央增设维护青少年权益部,1995年共青团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3年共青团十五大提出要加强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群团组织要“加强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这一切都表明,维护青年合法权益越来越成为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

青年首先发展理念是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第一次提出来的。这个关于青年发展的10年规划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该规划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9]青年首先发展是关于青年发展的新理念。这一新理念说明,青年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得到优先发展,而且居于“第一发展、最先发展的位置”[10]。实现青年首先发展,就必须全面实施好这个规划,切实服务青年发展的具体需求,解决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广大青年实现更优质、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三)党管青年原则

青年发展事关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党的关心和支持。正是着眼于促进青年实现更好的发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要“坚持党管青年原则”[11],这是关于党与青年关系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党是包括青年事务在内的公共事务的领导者。青年发展涉及众多党政部门,需要党组织的高位推动。党是青年政策目标的创制者、青年利益表达的聚合者、重大青年政策的决策者。党组织能否发挥领导作用、如何发挥领导作用,是青年发展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所在。“党管青年主要是管战略、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包括提出青年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重大青年政策,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青年工作,为青年学习成长、干事创业提供具体服务。”[12]党管青年原则的提出,有利于青年发展资源的整合和供给,有利于青年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这对于青年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是确保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党对共青团领导方面的理论创新

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组织,由党建立,受党领导。党如何实行对共青团的领导,是共青团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和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的领导方面,形成了共青团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优势、领导共青团组织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制度、共青团发展道路等理论创新成果。

(一)共青团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优势

群众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而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是通过建立各种群团组织来做群众工作。为做好团结、教育和服务青年群众的工作,党建立了共青团组织。由共青团来做青年群众工作,既是因为党的执政方式需要通过分支机构、外围组织去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也是因为青年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特征,需要能够适应青年特点的共青团去开展工作。共青团组织一头连着党,一头连着青年。共青团工作既使党的主张在青年中得到落实,也使青年的诉求反映为党的主张,从而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见,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工作是党通过共青团组织开展的群众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青年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通过建立共青团组织来为党做青年群众工作,这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大优势。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一贯把共青团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共青团在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上的特殊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这集中体现在历次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党中央祝词中。例如,1982年共青团十一大的党中央祝词指出,4年间“在我们国家经历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共青团一直作为全国青年的核心和党的亲密助手,战斗在各条战线上”[13]。1988年共青团十二大的党中央祝词指出,共青团“几年来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14]。2013年共青团十七大的党中央祝词指出,实践充分表明,“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不愧为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15]

(二)领导共青团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制度

“党的群团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党的领导。”[16]这深刻地揭示了党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党如何实施对共青团的领导,是共青团工作开展得如何的决定性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在谈到党的群团工作存在的问题时首先指出,有的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对包括共青团工作在内的群团工作“重视不够”,对包括共青团工作在内的群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发挥包括共青团组织在内的群团组织作用“缺乏有力指导和支持”[17]。正如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如果有的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平时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甚至一年也不研究一次,共青团组织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关注,既不指方向,也不交任务,那么,这实际上是放弃了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领导共青团组织是各级党委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制度。青年是党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有生力量,是“党的未来和希望”[18]。党需要赢得青年的支持,巩固执政的基础,增添奋斗的力量。世界上各个政党普遍重视建立青年组织,争取青年支持,培养青年人才,强化群众基础。近百年的党团关系史说明,党的事业需要共青团带领青年跟党走。因此,在新时代,共青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19]。

各级党组织应强化管好用好共青团的责任担当,把共青团工作“摆上重要议程,纳入党委工作总体格局,同党委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20]。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大党委和政府对共青团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要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推动把团建纳入各级党委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考核内容,团建工作占一定比重”,要健全政府协调工作机制,制定青年发展规划,“健全稳定规范的共青团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对团的基层工作阵地建设支持力度”[21]。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就要“认真研究解决团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为团组织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22]。党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既要得力,又要得法”,要把握共青团的特点,“不能直接用管理党政机关的办法”来管理共青团,要给共青团“留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空间”[23]。

(三)共青团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个道路。共青团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在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对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实践的理论概括。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内涵,共青团发展道路的内容包括“三统一”的基本特征和“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共青团发展道路“三统一”的基本特征是指共青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青年、依法依团章开展工作相统一。这个特征的核心要义是:(1)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组织,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这是共青团工作的方向和共青团组织的灵魂。(2)共青团组织是一个具有自身工作特点的青年组织,党的领导不是代替共青团,而是要支持共青团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党的领导通过共青团具体而深入地落实到青年中去。(3)坚持党的领导,不是说共青团跟着党的活动亦步亦趋、一切照党的部门依样画葫芦,不是等靠要,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发挥共青团的独特作用。(4)共青团是通过服务青年的具体需求,团结带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共青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是指:(1)坚持党对共青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即党组织加强对共青团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共青团把党的意志和主张贯彻落实到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各个方面。(2)坚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即党组织重视依靠共青团推动党的意志和主张在青年中的贯彻落实,共青团要反映青年意愿,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决策部署变成青年的自觉行动。(3)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党指导共青团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共青团团结动员青年为完成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贡献力量。(4)坚持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即党推动共青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共青团服务青年创造条件,共青团要增强服务青年观念,多为青年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和发展青年利益,不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5)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即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不断推进共青团工作和共青团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6)坚持依法依团章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即党组织支持共青团发挥自身优势、体现青年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共青团依法依团章开展活动、维护青年权益,吸引和团结青年。

三、共青团功能作用方面的理论创新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这个三位一体的组织定位决定了共青团具有独特的组织功能,能够发挥独特的社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如何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方面形成了为党培养青年、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等理论创新成果。

(一) 为党培养青年

青年是社会生活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青年时期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黄金时期,也是树立理想和信念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党的未来在于青年。

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按照党的要求,始终把教育青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例如,20世纪90年代,共青团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作,培养青年的思想道德和工作技能,提升青年的素质和能力。进入21世纪后,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着力培养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近年来,运用新媒体手段,在网络上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教育引导工作。事实说明,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担负着为党培养青年的任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为党和人民培养人的工作摆在首位、贯穿始终”[24]。共青团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只有抓好这项工作,才真正抓到了根本上。这是党对共青团工作第一位的要求”[25]。

(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共青团跟随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1979年初共青团中央决定,适应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把各项工作活跃起来。1980年共青团十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重心,为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加强我国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为培养造就一代新人而竭尽自己的全力”[26]。1981年共青团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四个现代化为中心活跃团的工作,要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带领青年为四个现代化贡献青春,这样就“从指导思想到工作实践都完全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7]。

改革开放以来,以共青团历次代表大会为标志,共青团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根据党提出的新长征任务,1978年共青团十大提出要“为伟大的新长征贡献青春”。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后,1982年共青团十一大提出要“团结全国各族青年,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前程进军”,1988年共青团十二大提出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继往开来,艰苦奋斗”,1993年共青团十三大提出要“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各族青年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党提出跨世纪宏伟目标后,1998年共青团十四大提出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团结带领各族青年为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2003年共青团十五大提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新的青春篇章”,2008年共青团十六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中国梦的目标后,2013年共青团十七大提出要“高举团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可见,共青团始终紧扣党的中心开展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三)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

政府管理中存在大量青年事务,涉及青年教育、健康、就业、参与、权益等多个方面。这些青年事务需要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进行管理。共青团是广大青年依法、有序、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渠道。共青团工作如果离政府事务比较近,就会更加有形,对青年的服务也会更加有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就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做出过重大决策。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指出,共青团等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28],要发挥共青团等“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29]。根据该通知精神,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共青团“对政府工作民主参与的制度”[30],各级政府可指定一名负责人加强与共青团的联系,帮助共青团“解决一些具体问题”[31],政府部门在制定教育、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物价、住房以及其他涉及青年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时,要有共青团的代表参加;某些涉及青年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可与共青团联署发布文件。

根据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规定,政府要支持共青团“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把适合共青团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按照法定程序转由共青团行使,并支持共青团“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32]。共青团要“积极代表和组织”[33]青年参与协商民主,通过多种方式反映青年的意见。“积极参加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34],引导青年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推动基层民主健康发展。完善共青团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由财政拨款支持的共青团 “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予以保证”,基层单位“应该根据需要合理安排”[35]共青团工作经费。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的10个青年发展领域,大都属于政府工作范畴。这是一个政府专项规划,为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和服务青年事务、进入国家治理体系搭建了新平台、创设了新机制。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没有建立专门负责青年工作的政府部门,这导致政府对青年事务的管理不到位、服务不足。”[36]针对青年发展工作缺乏统筹、没有形成合力的问题,该规划提出了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的工作要求。该规划的实施涉及教育、体育、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健康等几十个政府部门。共青团在众多政府部门协同推进青年发展中发挥着协调作用,这是共青团与政府关系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共青团改革方面的理论创新

共青团的外部环境和工作对象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客观上要求共青团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勇于自我革新。改革开放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共青团“自身改革”,到21世纪80年代末的“共青团体制改革”,到2008年共青团十六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共青团工作和建设”,再到2016年《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的出台,逐步形成了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联系和服务青年为主要内容的共青团改革理论。

(一)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根据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最重要的是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是共青团改革的基本要求。

政治性是衡量共青团组织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政治标准。共青团政治性的内核是党性,就是要切实履行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职能,以实际行动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关于共青团基本属性的正式说法是先进性和群众性,把政治性归属于先进性。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把政治性单列出来,作为共青团的第一属性,这有利于共青团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为党做好青年工作。先进性是共青团的鲜明特征。共青团只有保持和增强先进性,才能肩负起组织动员广大青年走在时代前列、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而奋斗、在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的重任。保持和增强先进性,共青团就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多做组织青年、宣传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37],把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上来。“群众性实质上是青年性,是要得到青年的响应、参与和支持。”[38]青年性是共青团的根本特点。共青团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青年为中心,让青年当主角,组织活动请青年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青年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青年一起评议。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共青团改革中,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

根据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共青团要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根据中共中央2018年3月发布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精神,共青团改革要强化问题意识,着力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四个问题,把共青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机关化是指有的团干部群众意识、群众观点和群众感情淡薄,群众工作本领不高,离基层远,离青年远,有衙门作风,不能同青年摸爬滚打在一起;有的工作和活动在团的领导机关内部循环、封闭运行,破解基层基础薄弱问题的办法创新不够、效果不明显。行政化是指共青团机关的一些部门设置和职能滞后于时代和青年变化;越来越像党政部门,有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行政部门雷同,没有青年组织特点,习惯于自上而下发号施令;有的工作缺乏统筹,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地方和基层疲于应付;工作思维习惯自上而下,直接服务青年工作不够扎实深入。贵族化是指在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上没有把握好,确定委员、会员、代表等人选上追求“高大上”,普通青年比例偏低;部分工作不接地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精英轻草根、工作对象高端化等问题;有的团干部在团的岗位上不是专心做事,而是追求当官。娱乐化是指部分工作和活动没有很好体现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根本任务,存在有乐无教现象;一些工作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场面不重实效、重启动不重后续,缺乏韧劲恒心和攻坚克难精神;个别共青团干部作风漂浮、心态急躁,没有真正从共青团事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推进工作。

以上四个问题疏远了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降低了共青团对青年的影响力。因此,共青团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决这“四化”问题。

(三)联系和服务青年

共青团是青年组织,密切与青年的联系是共青团的优势所在,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生命力的源泉。共青团改革的根本在于密切与青年的联系,更好地为青年服务。

根据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共青团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满腔热情地做好服务青年工作。青年在共青团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共青团在青年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责。共青团既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公转”,又要聚焦服务青年“自转”。能否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衡量共青团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共青团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要常态化、制度化,成为每个共青团干部的习惯和自觉,大部分工作时间要到青年中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推动解决青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共青团服务青年要盯牢青年所急、党政所需、共青团所能的领域,重点帮助青年“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39]。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共青团工作“纳入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共青团维权工作“应该主动有为”,哪里的青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共青团就要帮助青年“通过合法渠道、正常途径,合理伸张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权,注重通过集体协商、对话协商等方式协调各方利益,通过信访代理、推动公益诉讼、依法参与调解仲裁等方式”[40],为利益受到损害或侵犯的青年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共青团要把握青年脉搏,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让青年当主角,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竭诚服务青年,增强青年的获得感。要建立共青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41],与普通青年交朋友,做广大青年的贴心人,让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之中。共青团是青年的群众组织,如果“高大上”的人员比例过高,普通青年就会感到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就会产生距离感、隔膜感。为此要克服重精英轻草根、工作对象高端化的问题,更加注重直接服务普通青年,“建设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身边共青团”[42]。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党的要求和青年的需求,从促进青年优质发展,到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的领导,到共青团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再到共青团改革,共青团理论得到了新的全方位的重大发展。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既为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猜你喜欢
群团共青团工作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数智群团:从分散的“群”到融合的“团”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国有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探讨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不工作,爽飞了?
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 我们有探索
略论中国梦视野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