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伦理意蕴

2018-02-07 01:25谭德礼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伦理观伦理总书记

■ 谭德礼

(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320)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是当代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丰富伦理意蕴。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伟人,学习伟人,重要的是坚持和发展伟人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正是其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坚持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民为主体的大伦理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为人类求解放,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社会是善的社会,是正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它,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以工人阶级利益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重要特色。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民惟邦本,政得其民”,国家只有以人民为根本才能稳固,治国理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治国理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谋利益,治国理政的使命要靠人民来实现,治国理政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来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宣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从而确立了 “人民主体地位”的大伦理观,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伦理价值的体现。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伦理观的“人民为主体”思想,包含着三个重要要素,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实现人民主体利益。人民的地位、作用与利益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作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民的主体利益。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人民,离开了人民,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离开了人民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事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美好的生活。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坚信的那样,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十九大明确指出当前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发展的平衡、发展的充分。

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大伦理思想,关键要实现并保障劳动人民的利益。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庄严宣告:“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5]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论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时候,指出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即把实现劳动人民的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这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伦理观在当今的真正体现。

事实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在应对国计民生问题上已经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已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在改善中西部和农村教育上取得明显效果。“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关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6]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成绩,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伦理观的成绩单。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共享伦理观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坚持改革,而且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决心。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积累下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社会不公正的问题,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要解决问题,不断进步,必须要有活力,要有活力就必须要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解决老百姓渴望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说明我们党始终清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得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共享即分享,是指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或者说一起享用,有时也指一起享有产权。共享伦理是以“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伦理思想、伦理精神、伦理原则和伦理行为统一而成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五大发展理念虽各有重点,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由此可以看到,无论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还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之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7]。马克思、恩格斯与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他们却在当时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对未来社会进行了伟大设计,指出未来的社会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8]。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不忘初心,为了人民的福祉奋斗在路上,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伦理思想。当然要实践这样伟大的理想,要给所有人提供真正的自由的发展,必须要坚持探索、努力奋斗,消除一切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内涵现代法律伦理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充满了伦理精神。

首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本体价值。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调整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基础、提供动力。法治不同于人治,它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治国必须依法,也只有依法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既是法治的工具理性也是它的本体价值所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体现出现代法治的伦理精神。社会主义法治本身强调了良法之治,这源于我们这个民族本身的深厚伦理底蕴,在法律制定的时候,有相应的道德价值为支撑,不仅如此,依法治国还体现在执法的道德准则:公正平等、司法的道德追求:匡扶正义。尤其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保障公民自由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屏障就是司法。

其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也是其伦理性的体现。不仅仅重视立法、司法和执法,更要守法。守法就是守规则、遵规范。法是道德的最低规范,是底线。法和德如鸟之两翼,哪一翼都不能缺。在依法治国中,加强法律制度和体制的建构之外,始终注重加强道德建设,确立与现代法治社会相一致的伦理道德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候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最后,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须更加坚持、而且都更加体现出其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的大伦理观思想。一个“坚持”说明我们的党始终不忘初心,为了完成人民赋予的使命,坚持法治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让法治理念深入到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心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即将改变中国的方方面面。

四、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行合一伦理观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二字体现出知行合一的思想。“知”与 “行”是儒家道德实践理论的重要范畴,知行关系就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关系。要“行”必须“知”为什么而“行”。“知”是“行”的前提和准备,“行”是“知”的结果。“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知”是一个标志主观性的范畴,“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标志人的外在行为的范畴。

坚定文化自信,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知”。张口即欧美、认为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了解,更没有认识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好东西。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作为重大国策来抓。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层面,更要重践行。立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价值观是人们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更有一种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9]习近平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0]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要求融为了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五、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德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不仅仅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而且是领导力量。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11]。作为一个党员首先要有德。德者,一心行直,德者有得。共产党员的德就是要有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大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应该说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绝大多数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入党誓词,把为人民服务始终牢记在心的。但不可忽视的是的确有害群之马的存在,所以,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让党员干部起好领头羊的作用,严格要求,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作为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即通过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质就是进一步提升共产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大德。要求树立科学的党德观,牢牢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人生的“总开关”;要坚持学做结合,让学习成为习惯,做到知行合一;要把修身律己抓得更严,要时刻慎言、慎行、慎独,从严从高要求自己;要把履职履责抓得更实,要敢于讲真话、做实事,带着真情实感潜下心来,深入实际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履职履责,不能有丝毫推诿和忽悠。十九大强调,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不停歇,绝不能有松口气的思想,要用铁的纪律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当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化、全球化。人类必须进行反思,遏制人类自我膨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反对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抛弃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并借鉴古人的环境保护思想,吸取古人生态伦理观的积极因素,重新认识天人合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伦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人类仅仅是自然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人类应该关心关注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马克思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关系,他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12],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还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要在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共生共存中得到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似乎把调节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扩展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了道德的范围,超越了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关心自然、关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也是关心人类自我的生存和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一贯重视自然的思想。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高的目标。从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看,人与自然和谐,人在自然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与爱护环境、治理环境一并进行。中国共产党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制定为基本国策,号召人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各级政府要制定最严格的政策来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从严治军的国防伦理观

从国家治理来看,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军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强后盾。今天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但世界却不太平。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种群之间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要维护好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就必须下大力气促进国防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践行新时代国防伦理思想。

首先,军队与军人要有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官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大力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其次,要求官兵有过硬的杀敌本领,要做“仁义之师”。让全军有仁者无敌、义兵致胜的思想,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意识,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秉持不好战、但也不惧怕战争的坚定思想,要练好兵,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就越可能挨打。再次,培养新时代军人作风。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不折不扣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培养部队严守纪律、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良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各兵种部队,调查研究,提出加强部队科学管理,把关心关爱官兵和从严治军统一起来,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的基础打得更加牢固。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军费管好用好,使国防投入发挥最大效益[13]。最后,要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大文章。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开展军民共建和谐活动。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人民之间是鱼水关系,军爱民、民拥军。军队不仅仅有团结和谐的军政关系和军民关系,而且由于我军官兵都是来自人民的,所以,在军队内部的官兵关系必须是平等友爱融洽的。这些都充满了新时代军队以兵为本、以报效国家为大任的伦理观。

八、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的热爱之情,更是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始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4]。

新时代爱国主义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就是要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为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做出了贡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最终是要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更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九、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观

全球伦理观主要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为了避免相对主义伦理或者说相对于区域伦理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而产生的一种伦理思想,它要求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应该而不可以例外地有义务遵守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动的全球伦理观就是共商共建共享,以促进国家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他提出了正确义利观、发展观、安全观,以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观。

“和而不同”是文明交流观中重要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世界的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随着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深,在人类这个地球村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系越来越密切。但难题也越来越多,挑战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危机、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乃至新的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等问题彼此交集,严重影响到世界的发展。要应对这些世界性的矛盾冲突,我们要借用发挥老祖宗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我们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更要知道世界的发展和问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国家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坚持合作共赢,首先要合作,不要对抗,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在合作中取得双赢,建立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世界发展之大道是尊重之道、共同发展之道。今天世界一体化已经形成,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5],实际上就是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伦理观思想,构建人类命运体。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在交流中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在“和而不同”原则的基础上达到某种“共识”,以避免冲突,实现“和平共处”[16]。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参与多边事务中,秉承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但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坚信共产党人会努力“上下而求索”。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体现了深厚的伦理意蕴,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重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天中国的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的展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最好的纪念。

猜你喜欢
伦理观伦理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