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8-02-09 06:38张昌林李红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张昌林,李红梅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巨大优势。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系统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建设者、接班人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历来受到我们党高度关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大学生的培养,即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问题深入分析和解读,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断,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与其承担的政治任务息息相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需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角色,履行一定的政治功能。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其系统地进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社会人、政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其政治性的突出体现。对此,中央2004年“16号文”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1]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始就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政治目的和政治需要。[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功能是由其政治性和政治任务决定的。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讲话,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功能。其一,从高校的性质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看,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属性和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国家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需要,做好“四个服务”,即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其二,从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务和教育方针看,“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4]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培养一流人才、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从而要求高等学校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上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由此才能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其三,从高等教育的组织领导和办学方向看,“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由此可见,所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价值中立”等论调是严重错误和极其有害的。

二、科学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04年16号文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即31号文将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涵界定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育人的工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政治理论觉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具体而言,“又红又专”的培养要求,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提出、邓小平进一步阐述过的思想。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6](P309)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认为红与专并重,红绝对不能丢。[7](P292)“德才兼备”的培养标准,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华传统文化选贤与能的选人用人思想和策略。中华文明历来重视德才兼备对安邦治国的作用,认为“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资治通鉴》卷51)强调德和才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我们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和弘扬者,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全面发展”的培养规格,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8](P29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由此奠定,并逐渐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新时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其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开展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当前尤其要努力引导大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一是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当代大学生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充满信心。二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辉煌历史和独特文明的东方大国,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区别于世界他国的最大特色。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短短几十年就大大缩小了同美国、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超了俄罗斯、乌克兰、巴西、南非等前苏联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拉大了同印度、印尼、埃及等发展中大国的距离,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三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正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4]四是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当代青年一代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否则精神上就会患习总书记所说的“缺钙症”。另一方面,理想、抱负和信念又离不开脚踏实地,离不开具体的实际行动,需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在勤奋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同时,还应“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9](P51)

三、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着力点

17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深刻的思想就像铁钉,一旦钉在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法把它拔出来。”狄德罗的话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指导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与行动指南。但大学生能否把党的深刻思想和理论钉进大学生的脑子里,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着力点的把握程度。

思想政治工作,简言之,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环境影响不断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遵循主客体认同、思想转化递进、知行合一、物质利益本源、综合手段协同等规律。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变化趋势而不断改进和创新。习近平曾多次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这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也是这个意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人类正快速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因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互联网的广泛深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因事而化”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辉煌历史、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化人、育人,立德树人。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得好:“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他。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10](P471)卢梭的“标示”法实际上就是“因事而化”。

把握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才能做到精准发力,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是指从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努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目前高校大学生多是“95后”“网络原住民”,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主体性强、接纳新生事物快是其突出优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知识体系还不完整、理想信念与核心价值观还不稳固。加之多是独生子女,理解包容、团结合作、自立自强精神和能力还有欠缺。这些“青春期”特点,使其在大学生活中面临许多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人为本,关照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要,呵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亲和力”是指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亲近感和对学生的影响力。亲和力的大小强弱与教师本身是否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和蔼善良的情怀、平易近人的作风等息息相关。拥有这些良好素养和品质的教师会很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认同、亲近和爱戴,讲课也自然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赞誉。否则,学生就有可能敬而远之。《学记》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主要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言的。有了亲和力与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就会自然而至,水到渠成,学生听起课来才能有如坐春风的感受和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反之,如教育者不顾教育对象实际,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必定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会引发反感和抵触情绪,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