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的变式教学

2018-02-09 21:27李伟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原题定值最值

李伟

【摘要】基本不等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偏差.基本不等式的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基本不等式及其本质.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变式教学

笔者在高三普通班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值域、最值时,往往只关注形式上的满足,而忽视符号和等号成立条件的满足.鉴于此,笔者在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采取变式教学的方法,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为学生铺设思维阶梯,让学生看清問题的本质,从而掌握基本不等式.

教材原题x>0,当x取什么值时,x+1x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解答本题,然后请学生到黑板书写解题过程,全班同学纠错,最后教师给出如下解答过程:

解由x>0和基本不等式得x+1x≥2,

等号当且仅当x=1x时成立,此时x=1.

因此,当x=1时,x+1x的值最小,最小值是2.

高考题目一般是将基础题型通过变换条件、开放条件、变换视觉等手段进行变式.本题包含了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重要条件,x>0(一正)、x·1x为定值(二定)、等号成立条件(三相等),作为变式母题很合理.

变式一x<0,当x取什么值时,x+1x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在讲解时故意错解变式一,即忽略“一正”这一重要的前提,从而推出矛盾.变式一利用制造问题陷阱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基本不等式前提条件的注意.

变式二x≥32,当x取什么值时,x+1x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变式二时,“一正、二定”均满足,但由于“三相等”的不满足,会让学生得出“x+1x没有最小值”的错误结论.变式二说明基本不等式中三个条件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看到基本不等式在解题中存在着局限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变式三x≠0,x+1x是否存在最值?若存在,求其最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变式三是教材原题和变式一的综合体,旨在让学生准确应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条件,并体会分类讨论的重要数学思想.借此,介绍对勾函数f(x)=ax+bx(a>0,b>0)及简单性质,利用函数的思想来说明.教师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的问题,是否都可以用函数的思想来解决”,并解决变式二.

变式四x≥52,求函数f(x)=x2-4x+52x-4的最小值.

函数y=f(x)经变形得f(x)=12(x-2)+12(x-2),不难看出变式四和教材原题属于同种题型,但变式四需要先对函数进行必要的处理.变式四主要强调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值域、最值的关键是获得定值条件,即“二定”.

变式五x>0,y>0,且1x+9y=1,求x+y的最小值.

获得定值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利用变式五引出获得定值条件的方法.运用适当的“拆项、添项、配凑、变形”等方法可创造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

变式六0

教材原题和以上所有变式都是积为定值,会让学生认为只能积为定值.变式六提醒学生,基本不等式定值中的“二定”可以是积为定值,也可以是和为定值.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展了知识的深度.

变式七求函数f(x)=x2+3x2+2的最小值.

函数变形后得f(x)=x2+2+1x2+2,“一正、二定”都符合,由于“三相等”不满足,导致基本不等式出现错解.变式七能说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值域、最值时,“一正、二定、三相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三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时,需要转换思维,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本文通过对一道教材原题、七道变式题的讲解和对勾函数的补充,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题目,加深了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同时,采取变式教学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变式发散,不仅拓展了数学知识的深度,也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

猜你喜欢
原题定值最值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圆锥曲线的一类定值应用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决圆锥曲线中的定值问题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让思维的花朵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