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的四大着力点

2018-02-10 23:08郝身沛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国和平命运

郝身沛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拥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和走进世界,全方位判断和阐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做负责任的大国,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

然而,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以及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加速推进,世界各国在相互联系和依存中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正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在人类共同探讨历史终结和文明终结之问中,如何在种种挑战和风险面前站稳脚跟,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提出并阐释了和平安全、合作共赢、人类命运、文明互鉴等中国特色外交的四大立场。

一、和平安全立场打造亚洲新安全观

21世纪,冷战格局虽然早已打破,但西方国家的冷战思维依旧存在。大国间冷战对峙结束并未带来世界的持久和平,世界和平仍然受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影响,地区战争、地区危机频频发生。与此同时,伴随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从2010年起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受到挑战,南海问题,钓鱼岛、黄岩岛纷争引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不稳定形势。有鉴于此,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应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发展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2]。同年7月,在韩国的访问中,他阐述了实现共同发展、致力地区和平、携手振兴亚洲、促进世界繁荣的“四个伙伴”理念。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越南的国事访问中进一步提出“互信互助的好同志、合作共赢的好伙伴、相亲相望的好邻居、常来常往的好朋友”的安全理念,在新加坡访问期间倡导了“共同维护和平安宁、深入对接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安全合作、不断巩固人缘相亲”的四点主张。2018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同到访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会谈时又一次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福祉,为本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3]。所有这些集中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与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发展理念。

共同,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周边国家的安全,这种安全是普遍的、平等的、包容的。这种安全不是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国家不安全,更不是牺牲别国安全去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在习近平看来,实现共同安全就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准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并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综合,就是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安全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通盘考虑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既要着力解决突出的安全问题,又要统筹谋划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务必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协调推进世界安全治理。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安全,立足大局和长远,即要在战略上把准和平、友好、合作的方向,又要在行动上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要着眼各国共同安全利益,从低敏感领域入手,积极培育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要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可持续,就是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聚焦发展主题,建造经得起风雨考验的亚洲安全大厦,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夯实安全根基,要推动共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形成区域合作的良性互动,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亚洲新安全观的提出超越了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对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推动和平发展,实现共生共荣,达到可持续安全发挥着时代价值。毕竟,在全球化背景下,安全的含义已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安全的跨国性、综合性和联动性日益突出,任何一个国家在安全问题面前都不能独善其身。可持续安全“对于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通过和平与合作方式,以较低成本实现较长时期和平与安全的客观状态”而言[4],更适应当前和长远地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道路选择。可持续安全战略的实施具有预防性、综合性和合作性,其目标就是要通过低成本、高安全的可持续性,达到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安全的实现要靠实力与王道,它提倡和平的多边主义,通过政治磋商、外交对话、国际协调等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尊重各国安全利益的多样性和共同性,维护国家、地区及全球安全的整体性,解决地区和国际争端,这一战略是政府长期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能力与艺术,旨在确保国家和平与安全状态不被中断。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可以概括为 “可持续安全四项原则”,展现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与发展。可持续安全理念符合时代潮流与世界各国的现实需要,具有新时代的生命力而必将获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二、合作共赢立场倡导新型国际关系

大国外交需要在时代发展中创新突破,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同志推进大国外交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合作共赢立场构架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新构想,目的就是要打破“国强必霸”的错误逻辑,做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形成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伙伴,以共赢时代来超越以往的殖民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和霸权主义时代。

新型国际关系,就是一切国家的交往都应该按照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源于“新型大国关系”的思考,众所周知,大国关系决定着国际秩序的走向,为打破国际上提出的中美“修昔底德陷阱”,2013年,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之后的首次访美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强调中美之间可以做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不断推进务实合作,加强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和分歧,确保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同时,在与俄罗斯的国际交往中,习近平同志明确了中俄之间要互相视为最主要、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把两国关系都放到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优先地位,把双方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实际成果。正是基于对中美、中俄关系的大国关系战略,中国与欧盟以 《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牵引第二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为指南,提出共同努力建设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以及与欧洲各国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使中国与欧盟各国关系更显全球影响力。当然,新型国际关系不仅体现在大国的国际交往上,还体现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使中国同周边国家排除干扰,携手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和共同发展,推动合作伙伴关系上新台阶。

新型国际关系的提出也反映出中国大国外交实践的理论升华。基于此,中国大国外交更要以此为基础,研究分析世界大势,以史为鉴,坚定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客观判断国家实力,向世界表明中国不是国际体系的破坏者,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旧的大国行为模式[5],同时,要不断强化和扩大共同利益为国际战略基点,力求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平衡,塑造新型大国形象,积极锤炼大国心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规划中国崛起后的发展和世界利益格局,强化战略管理意识,妥善应对大国分歧,追求“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定位。

实际上,以合作共赢立场构建的新型国家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新型、从中美到中国与其他大国、从低阶到高阶的新型大国关系,再从新型大国关系到新型国际关系[6]。新型国际关系继承了和平发展论、互利共赢论、共同利益论、国际秩序论等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理论成果,并通过确立合作共赢路径实现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思想的丰富与发展[7]。不可否认,构建以合作共赢立场的新型国际关系,关键是塑造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毕竟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才是中国推动国际秩序良性变革的基础和根本。十八大以来,中美两国元首从“庄园会晤”到“瀛台夜话”再到“白宫秋叙”,在更深层次上增进了政治理解与互信,一直推动着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2017年习近平和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会晤,重申了“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8]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共赢立场,提出了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内的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提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可见,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实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三、人类命运立场建构命运共同体

在新安全观、新型国际关系打造过程中,2011年公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最先提出命运共同体,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同志执政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明确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并在出访中不断传递“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合作强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亮词提出,明确指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

“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历史视野。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方法论,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只是从中国入手,而是从亚洲入手、从国际社会入手、从全球入手,让世界不仅了解中国梦,而且读懂中国的“世界梦”。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需要世界人民共同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共同创造属于人类的美好世界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引领全球法理,体现了大国责任的担当,占领了国际道义和集体行动的制高点[9],使各民族国家都能够找到合作共生的价值支点,跳出民族或国家立场,在民族和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共同打造人类共同立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价值追求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要追求人类社会的大同世界,按照《尚书》中所讲的“协和万邦”的思想,表达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二是要体现相互之间的尊重,按照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主张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境界,彰显命运共同体的意蕴;三是要追求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用人类共同价值来约束资本的本性,减轻资本的“虚无主义”扩张带来的全球灾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出的伦理精神正是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的当代表达,它不是哈丁式的富国利己主义,也不是佛教“大船要载千万人”的抽象神谕,它超越了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秉持和而不同理念,促进优势互补、合作互惠、发展互鉴,是一种共生共赢共享共发展的先进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人类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当前,国际社会已经从“丛林世界”走向“地球村”,世界已经是开放的世界,在这样的共同体内,弱肉强食已不是人类共存之道,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只有共同维护世界的公平正义,共同承担起对世界的责任,才能共同应对全球风险和挑战[6]。“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文化上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安全上要共建共享,生态上要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就是要实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同志倡导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要平等相待,并反复强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8]。十九大报告明确宣告:“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可见,中国要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践行者,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要用“一带一路”推动形成沿线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之路。

四、文明互鉴立场释放正确的义利观

文明互鉴立场体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本质。文明互鉴关键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个民族国家的道路选择,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充分展示各自的文明成果。

文明互鉴就是要推动各国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相互交流,关键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除了了解中国硬实力,还要了解中国的软实力;除了了解中国道路、制度,还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最能体现中国的软实力,它能够释放中国理念、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让世界去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审视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让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展示自信,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达到相互交融、相互辉映的文化景象。毕竟“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8],在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中,要以全球视野和宽广胸怀吸纳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其所长,补己所短,更好彰显中华文化的内在品质,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传播中国价值,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需要。

文明互鉴就是实现跨越边界的深度学习[10]。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更加需要强化各民族国家的交流与学习,从相互借鉴中提升自我道路选择的能力和水平,开辟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11]。由此可见,输入与输出都不是根本选择,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进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才是正道,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的时代陷阱,推动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互鉴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各种文明交相辉映,才能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人人享有文化滋养,实现人类和平与共荣。

文明互鉴就是要通过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交融,解决文化的交锋。文明互鉴能消除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误解和隔阂,破除各种谎言和神话,在思想深处推动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文明互鉴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2]文明互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亚洲新安全观的根基,只有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才能真正消除文化的优劣之分、高低之别,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同台绽放,共同繁荣,打造人类的共同价值,真正实现国家间的平等交往和合作共赢。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彰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仅聚焦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而且提炼了世界对中国繁荣富强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全、合作共赢、人类命运、文明互鉴等四大立场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支撑,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追求世界梦的重要方法论。

猜你喜欢
大国和平命运
命运的更迭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命运秀
大国气象
博弈·和平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