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的“斗争”思想论析

2018-02-10 23:08张瑜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斗争矛盾时代

张瑜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斗争”一词共出现了23次。其中主要提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1次,“军事斗争准备”3次,“反腐败斗争”5次,直接提到“伟大斗争”7次,单独提及“斗争”7次。“斗争”一词的出现频次大大超出以往党代会报告,对十九大报告中“斗争”一词的理解,我们不应该从狭义的层面去强调它的“对抗性”,而是应该从广义的层面去理解“斗争”战胜困难、克服阻力、应对挑战等方面的含义。同时,十九大报告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斗争”思想。

一、十九大报告凸显了“斗争”任务的必要性

国外形势的迅速变化、国内事业的快速推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日益前进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都要求我们时刻进行“斗争”。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斗争”

社会是在矛盾斗争中开拓前进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主要矛盾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转变为 “美好生活需要”,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充分肯定了我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更加深刻而广泛,深刻于除了要满足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以外,还要追求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广泛于不仅仅是对物质的需要,更体现在对民主、法治、公平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更需要着力解决。落后生产力的问题解决,甚至在很多方面我们的生产力已经站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发展不平衡等产生矛盾;生产力质量提高不充分、生产效益增长不充分、社会进步不充分等产生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仍需要斗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需要”,产生新的矛盾,有矛盾就要有斗争,新的矛盾需要新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进行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斗争。

(二)新时代发展需要“斗争”

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虽然是“和平与发展”,与新时代发展需要斗争看似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任务,自然也就产生新矛盾,更需要进行新斗争。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国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军事安全问题一刻不能放缓,经济安全问题要稳妥解决,社会安全关系民生,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影响持续发展,核安全等问题需要时刻警惕,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依然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局部斗争、领域斗争依然存在。虽然我国一直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但面对时代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不能一味求和平,也需时刻警惕这些斗争,及时做出应对。我们需要合理有效地斗争,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求和平。“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面对世界如此多的挑战,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仍需要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与人类共同的挑战做斗争,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国家进步需要“斗争”

国家是在各种矛盾斗争中不断发展前行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依靠斗争,新中国的成立更是通过斗争取得的。从革命时期起,党带领人民进行斗争,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击败了侵略者,建立起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也离不开斗争。党团结领导人民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在曲折和斗争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完成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自我进步和斗争中,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日益建立并逐步完善。国家在进步,国家和人民从求独立向求富强转变,改革开放大胆迈出的一大步,在创新斗争中不断走向富裕。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开放中出现了阻碍发展的一些问题。面临这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斗争依然需要继续。

(四)党的建设需要“斗争”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需要斗争。“充分认识和科学运用社会矛盾规律,坚持斗争、不懈斗争、在斗争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我们党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党。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开展斗争又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党。”[2]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形势的迅速转变,改革开放对社会的巨大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考验日益凸显,国际局势的瞬息万变让我们党在执政能力、执政基础、外部环境建设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党内面临党员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自十八大以来,党内反腐败斗争全面展开,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四风,中央巡视组不断彰显利剑作用,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全面从严治党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逐步展开并成效卓著。但党内思想不坚定、组织不健全、作风不端正等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的更高期望和复杂的执政环境对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十九大报告揭示了“斗争”概念的丰富内涵

十九大报告中的“斗争”一词出现23次之多,与其它词语组合搭配,展现了新时代以来“斗争”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大致有以下四种含义:

(一)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伟大斗争”的阐述一共出现了7次。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3]距离毛泽东提出“伟大的斗争”已经五十余载,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其所包括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的观点,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4]。而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是这样说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1]从中也不难发现我们面临的“斗争”不是一般的斗争,从其程度来看,而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深层次、高水平的斗争。从斗争范围来看,包括党内、国内、国外。从斗争领域来看,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从斗争表现来看,既有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直接斗争,又包括反对贪图享乐、消极懈怠等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间接斗争。而这伟大斗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必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阐述一共出现了5次。自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已成为一个高频度热词。这也和近年来的反腐工作密切相关。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反腐败斗争”,既有对过去五年反腐败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的总结“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1];也有对当前斗争形势的分析和未来目标的勾画“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1]。“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在十九大报告中两次重复出现,也说明了反腐败斗争任务的艰巨性。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从2017年1月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提出“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再到十九大提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这体现出了仅仅十个月来反腐败斗争形势在不断向前发展,反腐败斗争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反腐败斗争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三)必须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军事斗争准备”的阐述一共出现了3次。虽说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世界局势仍然在局部有着不稳定的现象。近几年来我国附近领土争端层出不穷。越南、菲律宾多次围绕南海问题引发领土争端,日本不论是在言论还是在行动上也多次争夺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国家安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强国强军也成为了新的时代要求。虽然我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归根结底“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扎实做好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军事力量运用,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1]十九大报告中的“军事斗争”不是单方面地强调我们要加强军事力量。我们关注的重点应在于“斗争”二字后面的“准备”。我们承诺坚守和平,但我们的军队也要时刻做好斗争的准备,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

(四)必须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十九大报告中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虽然只提及1次。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无论在何时都不应该被忽视,20世纪,苏联的解体就是从意识形态领域被打开了缺口。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以非战争的方式动用我们的力量。应制订一种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军事遏制;发挥美国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为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5]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者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论”,宣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结束,麻痹国人的思想;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贯彻的“阶级斗争路线”引发暴力冲突,煽动国人情绪;国内关于“否定两个30年”的思潮也开始抬头;美国、日本通过文化和娱乐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入侵正如温水煮青蛙,乍看只是表面现象,一旦被察觉可能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这些错误思潮还未形成气候,但其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小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真正的建设是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的,探索、建设、发展至今不过四十年。时至今日,只要在各种社会思潮中提到“斗争”二字,都会无意识地放大斗争的对抗性、革命性。由此可见,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且影响广泛而艰巨的战争,它以社会思潮传播、文化渗透和文化征服等方式展开,动摇人心,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在这场战争中必须时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同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进行斗争。

三、十九大报告指明了夺取“斗争”胜利的基本原则

正是由于新时代存在矛盾,那么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矛盾和斗争。斗争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但从总体上来看,可以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从宏观上指导斗争取得胜利。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斗争”

各方面“斗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场斗争可以说大也可以说小,然而任何一场取得胜利的伟大斗争都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在正确的马列理论指导下取得了胜利。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也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共产党人面临危险困境时是其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信仰和对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我们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赢得斗争胜利的法宝[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即便加上“特色”二字也不是什么别的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来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7],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为理论基础指导反腐败斗争,同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坚定信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军事斗争准备,建立完整的国防体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抵制错误社会思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开展“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斗争”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首先要保证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要求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以正确的导向和方法在面对重大阻力时排除万难,在重大矛盾面前能有效解决,在斗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其次要坚持党的领导。党带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带领人民一路求富求强。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不断推进伟大斗争,构筑伟大工程,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8]。同时,军事斗争准备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建设,更好更科学地为人民服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必须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党的革命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反对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消极文化对我们的侵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斗争”

一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创造者,是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党进行斗争的依靠力量。党的斗争力量同时也来源于人民,党员来自于人民,党员干部的根基在人民,只有把人民时时刻刻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人民群众的智慧战胜困难,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去进行斗争,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9]。二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斗争。而归根到底,进行这些斗争都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所以斗争的基本原则应该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例如腐败在一定程度上是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产生冲突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在路上。

(四)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开展“斗争”

一是实现伟大梦想必然要进行伟大斗争。新的历史时期,从最终目标层面看,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基本目标来看就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更多新的矛盾、新的事物,而新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那么斗争的道路必然是艰辛的,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然要通过坚持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斗争,破除阻碍,击退阻挠,推进伟大梦想的实现。二是进行斗争的目标是肩负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实现伟大梦想。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了“四个伟大”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归根结底斗争只是现阶段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一种途径和手段[11]。斗争的目标就在于当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带来矛盾时及时担负使命,抵御风险,解决矛盾。

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斗争”这一词,我们从中看到了新时代需要“斗争”的必要性,其包含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以及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该如何面对。同样,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要深刻、全面、辩证地理解新时代的斗争,从而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一层面去理解和应对。

猜你喜欢
斗争矛盾时代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