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分析

2018-02-11 17:55苟新杰
学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高中教育教学设计

苟新杰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非常关键,会直接决定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优秀的任务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对于这一内容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教学目标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建教学情境、构建分组任务、创建分层任务等方法,更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教育;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8-014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8.090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任务能力,具备一定的特定性。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理论性教学为主,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完成相应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导致实践与教育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地设计任务,提高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具备显著的教育意义。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无论任何课堂教学,兴趣都是成效的关键。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也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时,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两个音频文件,一个是背景音乐,一个是带有杂音的音频片段,要求学生借助CoolEdit软件将带有杂音的片段通过简单加工之后和背景音乐结合起来一同播放[1]。但是,学生对这一操作过程并没有较大的兴趣,操作本身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法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趣味性的内容,例如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并让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演唱,之后让每一位学生对刚才所唱的歌曲进行编辑,以使其更加好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學生的技术提升效果也更加突出,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各种情境,要求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构建分组任务,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

以往的任务设计方式大多以教师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为目标。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保障任务目标的完成,但是却无法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的协作能力无法提升。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实现实时交流与互动学习[2]。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分组的任务方式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交流、互动环境,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融入到交流讨论中,活跃思维,实现共同进度。

例如,在“海报设计和制作”的内容学习中,在学习之前先要对学生的能力、基础以及特点等进行观察,并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把每一个大组划分为多个小组,例如素材组、制作组、评价组以及创意组,然后为每一个大组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比如设计一个关于“学校”的宣传海报。之后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设计能力。在课堂当中,创意组可以不断地创新设计,以便展示出新颖的内容;素材组可以根据创意组的创意,在网络中搜集相应的资源;制作组可以根据创意组的创意以及素材组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制作;评价组对所制作出的海报进行评价,以主题、布局、色彩等为标准评价海报的优缺点,从而不断地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交流讨论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建分层任务,实现差异性教学

因为家庭环境以及小学、初中教育差异等因素,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的差异较为突出,所以在课堂当中采取统一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显然不能照顾所有的学生[3]。对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学内容的特征、难易程度等着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发展规律等多个层次,并设计出不同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思考、操作方面的成长需求,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实践操作当中,感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4]。

例如,在“网页链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任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性任务。主要是将衔接对象的超链接链接到站点的某一个位置当中。这一个任务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同时也是课本中的范例,参考课本中的内容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完成,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个阶段是巩固任务的阶段。例如,将链接的对象超链接至网站之外,或链接到外部的文件、电子邮件或其他网站当中。这一个任务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学生思考和探索之后仍然可以完成,这主要是适用于中等生的任务操作。第三个阶段是拓展性任务阶段。这一阶段可以是在网页内部构建一个书签链接,这一任务的难度相对比较大,任务的完成需要结合其他的知识点,属于综合性的任务,主要适用于一些优等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个任务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基础素质的差异而开展,采取从简单到困难的发展原则,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兼并每一位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这样的分层任务设计方式,不仅可以确保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基础性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都获得成长。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这门学科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在任务设计中体现趣味情境、合作分组、差异分层等设计思路,用有趣、有教育计划性、目的性的任务强化学生参与教育任务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玲,秦玉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节复习课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7(3):38.

[2] 华激文.以“任务驱动”进行“能量流动”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7(9):515.

[3] 于颖,周东岱.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以高中“数据管理与分析”选修模块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5):19.

[4] 单丽.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29.

[ 责任编辑 李爱莉]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高中教育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课堂的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