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探索:媒介融合下的中国影视艺术

2018-02-12 09:09李昕蔚
戏剧之家 2018年31期

李昕蔚

【摘 要】现如今,非凡的技术力量将我们带入到一個巨变的时代,在技术的引导下,曾经相对独立的媒体边界正在消融,媒介格局不再如以往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状态,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融合状态。媒介形态的调整引发了媒介文化的变迁,在短期内,文化的变迁虽然无法做更多内涵式的观察,但是呈现方式的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将以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与探索为研究对象,浅析其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所做出的变化。

【关键词】媒介融合;中国影视;影视艺术;发展改变;创新理念;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069-02

一、影视艺术的发展与改变

(一)影视美学之变

过去,在相对完整但是又自成一体的影视生产体系中,它有着自身的传统美学原则,与传统文化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它强调的是经典,强调的是厚重,强调的是巨大,强调的是精英,强调的是整体,强调的是教化。但当媒体进入融合状态后,影视生产在美学上则呈现出的是从厚重变到轻薄,从巨大变到碎微,从精英变到草根,从整体变到个体,从经典变到流行,从教化变到消遣娱乐,这是美学原则与美学趣味的巨大变化。

(二)影视技术之变

从生产、传播方面来看,首先,在媒介融合下我国影视的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多媒介、多元素、多手段的融合状态。当前,影视制作已经完全进入数字化状态,从记录、制作、传输到播放,随着生产方式本身的数字化,数字化的生产工具也应运而生,这逐渐使得融合聚集成为现实。第二,是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多维的网络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内容是一对一的单向传播,而现在则变成创作、传播和接收的多向多维的互动,甚至已经没有办法区别创作、生产和传播的界限,传统的传播理论也受到极大挑战。

(三)产品形态之变

在过去,我们有典型的为影院而生产的电影,为剧场而生产的戏剧,为家庭而生产的电视节目,但是在今天,产品形态已经实现跨界融合。我们所看到的产品形态,已经不能再用以前的媒介意识去界定了。由于生产传播界限的模糊,而呈现出的一些全新文艺样态,特别是这几年的综艺电影、粉丝电影等,都是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对我们传统影视的颠覆,这是以往我们无法想象到的一种状态。

(四)影视格局之变

影视的美学之变、生产传播和形态之变所导致的景观,会在影视的格局上造成结构性的变化:门槛在降低,渠道在变宽,圈子逐渐被打破。当下的媒介融合时代简称微时代,换言之,是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一切媒介形式都呈现出的微状态,比如微电影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多年前,专业培养的门槛迫使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素养的训练才能进入这一行业,而现在门槛降低,很多业余的影视爱好者也可以直接通过相应渠道进入其中。渠道的变化,使得互联网给了用户上传视频的多种机会,这不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查,用户便有希望做大电影、或者是进行专业影视的创作和传播。而第三个变化是圈子被打破,在过去相对封闭的电影圈、电视圈,人们只有在圈子中才能够将作品带入比较正规的创作生产渠道,如今,这一特点也在发生着改变。

(五)影视研究和教育之变

传统意义上的影视研究,或是对影视的整体研究,或是对单纯的某一方面内容的研究,如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决策研究等,在今天也变成了混合状态。同样地,学科上也出现了复合的状态,以往有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等,而当前,这几种艺术学科形态更趋向于交叉融合,包括新兴起的新媒体艺术,都将发展而形成一个外延更加广阔的传媒艺术学。

无论是影视美学之变,影视技术之变,影视形态之变,影视格局之变,还是影视研究教育之变,它们无一不展现出媒介融合时代下影视文化艺术的变局。

二、影视艺术创新的理念

社会生态发生了变化,媒介生态发生了变化,我们必然也需要用创新的理念去应变。而当务之急,是在创新中解决途径、人才、模式这三个核心问题。

(一)创新的途径

面对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影视艺术的创新将面临着走老路、走洋路、走新路这三个途径。所谓“走老路”就是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回到意识形态至上,回到做宣传品,回到做传统主流电影、或者做小众文艺电影、或者做小作坊电视节目的时代,显然这条老路是不可行的;“走洋路”是这些年行业非常热衷的一条路,在过去十几年大规模的引进中,不管是好莱坞、欧洲艺术电影,还是外国的电视节目模式,都给我们带来市场规则、运营经验和内容生产理念等方面的启发和教益,但只靠引进与模仿是无法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文化生命的,这是文化的一般性规律;“走新路”,新路就是基于现代影视工业,充分利用全新的影视语言和美学文化价值取向而发展出的新现实主义之路,我们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国的文化,来去锻造可以体现中华民族情感和需求的新现实主义影视。

(二)创新的人才

何谓“人才”,是外国人,或是社会人,还是专业人。依靠外国人,比如我们高端的影视制作,特别是投资过亿的大制作,尤其需要他们的支撑,在尖端技术上、在工匠精神上我们的确还欠缺很多。而社会人便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严格的专业及体制培训的社会阶层个体,往往在这样的群体之中也有着极小批有能力的人才。但我们更多的还是要运用专业人才,从生产的专业化角度而言,专业的影视生产必须由经过历练的专业制作人员来完成。

(三)创新的模式

过去中国影视的成功模式,有宣传模式和娱乐消费模式两种。宣传模式更多的是依靠财政支持,缺少市场的考虑;娱乐消费模式则更多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喜好,对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展现微弱。在今天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影视业直接面临着全球的竞争,单独依赖某一种模式都走不远。难以否认,影视具有宣传和娱乐消费的两种功能,但从本质上看,它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尤其不可为了市场、不可为了产业,而放弃或轻视文化的重要作用。这也提醒从业人员,要从生产内容乃至后期制作处处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及当代国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只有这样的影视内容才能焕发真正属于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三、影视艺术发展的新路径

影视艺术的发展体现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同样地,也展现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伦理观。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成就离不开优秀影视艺术的传播,我们应当意识到,影视发展是实现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与“走进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与内容。

(一)“新时代”的新机遇

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为我国影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拓展出全新的空间、增添了非凡的动力。持续的改革也为从多角度多方面为影视素材、内容、创作开启了日渐丰富的思考与尝试。国内和国际双方在市场上的同时扩展,不仅有利于形成我国的文化公信力,也有利于给予行业内部体制机制更多修改补充的空间。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更应紧追新政策、新技术、新市场,培养对机遇的把控度和敏感度。

(二)影视文化软实力之引领力

一个国家在影视方面展示出的软实力孕育着多重意义,它不仅完成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也为传播民族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像一张有形的“名片”,时时刻刻都将国家形象摆于世界的面前。在这之中,艺术内容的原创性、空间范畴的传播性及产业行业的竞争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它们直接关系着影视文化带给受众的思想情感及对价值导向的引领程度。三者之间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从原创性出发,传播性乃是整个产业的运转条件,不难理解,它所带来的竞争性会演变为基础推动力,所产生的引领作用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最终方向和目的。

(三)影视文化软实力之竞争力

影视作品的生产创作、运营管理及宣传传播等环节在目标地区的多重归纳对比而产生的优越性,是该地区所谓的影视文化竞争力。站在世界的角度,帮助我国影视行业获取竞争地位,首先得益于体制机制的优势,我国对该行业独一无二地政策扶持加速其繁荣发展;其次是经济能力的优势,日益进步的国家综合实力为该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再次是资源整合的优势,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积淀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及市场庞大的优势,当代中国的市场环境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最后是人才基础的优势,表现为人口总量、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的支持,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共同推动了该行业的进步。

(四)影视文化软实力之原创力

原创力代表了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自信基点,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全球多元文化互相冲击,各个国家所生产的影视作品也只有饱含并赋予其浓厚的底蕴,才得以良性生存。它承载着该行业推崇的多个评估标准,分别为是否最先创新、是否新颖不俗套、是否带来新超越、是否能给予社会新导向,归根结底在于一个“新”字。我国在原创方面的确表现差强人意,影视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欠缺。这也时刻提醒着业内人士需要及时培养文化自信的觉悟,创造积极优良的行业环境;其次稳固制度自信的基础,改善适应我国本土的行业规范;更重要的是,加强专业自信的态度,不盲从不软弱,逐步提升我国影视行业坚实的原创优势。

四、总结

从正向来看,在媒介融合时代,表象是“变化”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回到经典,还是需要寻找传承。对影视之变也必须看到它正向的作用,第一,它体现了无边界的开放性,开放性比封闭性更令人期待;第二,它表现出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的民主性;第三,影视产品也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这是对社会影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因此,影视之变也有可能为人们创作出无比丰富生動的影像景观给以更好的前提和基础。互联网给了我们开放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能介入影视生产创作和传播,这需要从正向上肯定媒介融合带来的变化。

从负向去看,在影视新景观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情况。信息的轰炸、海量产品的涌现,不免让我们有了缺乏沉淀、缺乏淘汰、缺乏张力的隐忧,比如近几年大量影像产品普遍存在着思想浅表、艺术品质低的问题,这也伴随着影视格局之变而产生。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周建新.中国影视行业如何形成世界级竞争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9):80.

[2]胡智锋.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纵览[J].现代传播,2018(1):96.

[3]戴清.媒介融合对影视评论的多重影响[J].中国文艺评论,2017(10):28.

[4]刘俊,胡智锋.内容、机构、人才与收益:论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活力[J].编辑之友,2015(3):5.

[5]陆蓓,贾宝玲.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影视文化价值观[J].青年记者,2018(3):69.

[6]胡智锋,邓文卿.2017年中国影视发展述评[J].艺术评论,20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