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经典小说影像化的伦理诉求

2018-02-12 09:09郑少敏
戏剧之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

郑少敏

【摘 要】消费社会衍生消费文化,针对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众多影片片面地迎合大众消费需求,导致伦理缺失所引发的诟病现象,本文以导演奥利弗·帕克对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经典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的影片《道林·格雷》为例,剖析影片在消费文化及伦理诉求上的双重表达。

【关键词】消费文化;小说影像化;伦理诉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081-02

关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影像化现象,不少学者感慨改编在消费文化语境下过度现实化、娱乐化、商品化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原作的文学内涵和伦理诉求。本文以西方导演奥利弗·帕克对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经典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为例,剖析该影片在满足当前大众对消费文化的需求,同时在对人物的内心描写和刻画上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原作的文学内涵及伦理诉求。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呆板的逐字直译与肆意的自由转译都不值得推崇,对原著精髓予以再现应为改编之核心所在,从而实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1] 导演奥利弗·帕克在《道林·格雷》这部影片的改编与重拍中找到了原著精髓、商业消费与艺术再现的平衡点。

一、影片的消费文化表征

詹姆逊对消费社会的特质做过精辟的阐释:“文化是消費社会最基本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各种符号和概念。”[2] 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文化,影片的票房收入、影片中明星身份的量化,即“身价”都是消费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对经典的消费。后现代状态下“唯科技、唯财富、唯效率、唯享受”的特点使大众不会想去研读充满荒诞、神秘、艰涩的文本, 他们不再停留在对充满深度哲理、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反之,通俗易懂,充满感官愉悦的视图文学,即影视文学会更受他们青睐。 因此文学经典的影像化在近代的20年期间都是消费文化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文化消费首先体现在经典原著上,原著文本占有很大的优势,了解的人期待着一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图像风采,而未读过的广大观众则想通过愉悦的感官体验去了解经典。

改编自十九世纪英国戏剧家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电影《道林·格雷》于2009年上映,该片虽然在体现消费文化特征上并非高度商业化配置,但并不缺乏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豪华场景、舞会、服饰,无不体现着上层社会的奢靡物质生活。还有带有血腥、暴力的凶杀场景,整个影片充斥着惊悚的悬空叙事。实际上,经典改编与重拍是消费社会一种无法规避的文化商业行为。“消费”本位是消费社会所努力确立的一套价值体系。而消解、消费一切阻碍市场消费行为的经典权威恰好是这套价值体系的一个出发点。 大众通过成功的改编走进经典,以现代人的情感体验、价值体系去体悟经典原著的精神内核,因此,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产生的经典重拍必定会运用时下的语言和技术,规避原著因时代或原作者因个人的因素所留下的局限,延伸原著与重拍、过去与现在的相通处及共鸣点,这样的改编才能成功诠释经典内核。

对明星的消费。来自英国伦敦的新生代男演员本·巴恩斯自从在《纳尼亚传奇2》里饰演了凯斯宾王子以来,广受世界影迷和制片商的关注。导演奥利弗·帕克说:“我拍摄了《道林·格雷》,启用了帅气的演员,有一半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虽然个别影片可以没有明星而存在,但一个没有明星的电影业是难以想象的——至少没有明星的美国电影业是难以想象的。”[3] 由本·巴恩斯和科林·费尔斯主演,演员俊朗潇洒的外表到优雅的言行举止都契合观众的观影需求,“流行男性气质”,好莱坞影星的大胆性感,对身体的狂热崇拜。“震慑人心的美貌”使道林·格雷成为这个充斥着“消费”气息社会的一个香饽饽。这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很快成为了文艺界、时尚界、广告界的时代代言人。 “在都市消费文化语境中,电影明星身上不但纠结着诸种全力关系的复杂运作,事实上电影明星本身也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或者说成为大众文化消费指南。”[4] 无论这种具有明星出场的影片是受大众的认可还是处于毁誉参半的状态,在各种批判声中,都会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对象。

对主题的消费。一方面,故事的主题之一,“永远年轻”是一个不分国度、不分时代的永恒主题。就像中国历代皇帝对长生不老的狂热向往那样, 这种对永远年轻秘诀的渴望心里、隐含在故事中的诱惑正是引导大众消费的诱饵。所谓“道林·格雷综合征”指的就是对“永葆青春,不惜一切”的完美阐释。导演奥利弗·帕克说:“整个社会的审美就是这样的——或者说奥斯卡·王尔德式的耽美的那种思潮再次来临。此外,我还觉得这个年代拍摄这个故事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现在所有人都在讨论抗衰老、防老化。一些年轻人不愿意长大,他们宁愿做小孩子。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年轻、新陈代谢的速度更快。我们生活在一个名望至上的年代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姣好的面容和流行文化变成了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关键元素,美丽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给予你的是无尽的想象力,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道林·格雷》中亨利的扮演者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曾表示原著《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久,很大的一个奥秘就是大众的“外貌协会”属性,对迷人的外表,永葆青春容颜产生迷恋的情感。为了永远保住美丽、年轻的面容,我们不禁自问:“我会出卖我的灵魂吗?”剥掉《道林·格雷》那层充满奇幻色彩的神秘面纱,看到的其实只是大众都会面对的、挣扎的普通故事而已。”

此外,影片的恐怖色彩。具有恐怖色彩的影片总是能带给观影者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道林·格雷》这部影片从头至尾充斥着大量的恐怖片段,谋杀、血腥味,以及一系列人物的死亡,悬疑色彩都迎合了现代观影人的口味。

二、伦理诉求表征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拍摄的《道连·格雷》,不但其休闲娱乐功能不断凸显,而且影片的教化功能也得到了彰显,伦理功能并没有受到丝毫冲击,正可谓是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观者既能饱受一场视觉盛宴, 同时又能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洗涤。在现今的消费文化语境下,此片的文化内核不仅没有被喧嚣淹没和遮蔽,相反,影片的伦理诉求在这种语境下得到了彰显。

奥利弗·帕克导演从“道林·格雷”的内心出发,聚焦人物本身。人物身上的性格特征成了影片关注的对象。演员本·巴恩斯说:“我们想深入人物的内心,看着他内心的旅程展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典型且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描写了社会存在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也就必然可以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5]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格林为了青春的永驻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不惜谋杀爱情、谋杀友情去维系自己的青春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宋希仁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提到:“‘伦意味着辈分、等次、顺序,‘理是治理、整理、条理的意思。伦理是一种客观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领悟和治理。就是说,只有形成客观关系又通过人为的有意识的调节,才能构成伦理关系。”[6]

“自然人”“社会人”和“文化人”是人性的发展和对自身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谓‘自然人最通俗的理解是遵从人的自然本性来行动的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伦理是以人的本性要求为最高原则所形成的。……这也决定着此时形成的伦理是以人的本性满足为最高的伦理。”[7]道林首先是个完整意义上的自然人,他对美、对青春容颜的狂热是人的本性。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一阶段的伦理法则是非理性的自然伦理法则,所作所为处于动物的直觉和本能,主要产生于动物界或人类发张的早期阶段。而‘社会人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此时的人在思想和行事的时候,不再以人的本性要求为出发点,而是以社会规范(思想的、社会的规范)为出发点。……此时形成的伦理的内核不再是以个人本性能否实现作为最高要求,而变成了对社会规范能否被遵从的评判。” 影片中的伦理诉求从道林对美的追求开始,到画像前后因道林的心里及行为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故事发展,完成了从感性的自然人到理性的社会人的‘伦与‘理的嬗变。

道林为了容颜永驻而犯下的种种有悖伦理的行为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得到了申诉的机会,影片中伦理申诉的形式主要从道林和亨利两条主线展开。首先,道林最后拒绝亨利女儿的忏悔;其次是亨利这个撒旦式的人物在涉及到自己女儿的幸福上,严防道林接近女儿的行为说明他已回归常人的、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中;而道林最后“无意识”的刺向画像但最终匕首却刺向了自己,道林的自然人的“枯萎死亡”最终换回了“画像”这个具有艺术特质“生命”的复活和永生,这一情节的安排正是影片的社会伦理得到了最終诉求的体现。

三、结语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不少学者、影评人甚至大众对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众多影片片面地迎合大众消费需求,一味地追求票房收入,过渡地现实化、娱乐化、商品化当下的电影市场,导致影片文化内涵、伦理,尤其是经典精髓的缺失进行批判与诟病,其实,当下对待经典改编与重拍的态度既不应过度追捧,也不应全盘棒杀,因为经典的改编一直都会存在。不同时代的影片、不同的观影者必定会打上某个时代的烙印,消费文化有其独特的伦理诉求,它是一种带有浓烈的商业气息、满足‘眼球经济的商业伦理。故此,对于经典的影像化,大众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进行辩证的判断。改编其实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的过程,但任何成功的改编或创新都离不开文化精髓的再现及形神兼备之艺术境界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辉.当前中国文学改编电影创作反思[J].电影文学,2017:93-95.

[2]卢瑞.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4.

[3]R.科尔多瓦.明星制的起源[J].肖模译.世界电影,1995(2).

[4]陈晓云.电影明星、视觉政治与消费文化—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明星[J].文艺研究,2007(15).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18).

[6]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刘建军.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下性质[J].外国文学研究,2005(21).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
从特困族群的消费文化看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