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莉莎的伦理选择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女性道德力量

2018-02-12 09:09史可欣方英
戏剧之家 2018年31期
关键词:伦理选择

史可欣 方英

【摘 要】伦理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内容,也是许多文学作品反复涉及和探讨的问题。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莉莎不断面临伦理选择,陷入身份与道德的困境之中。本文将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从伦理环境、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等问题入手,对伊莉莎的经历进行解析,探索女性道德力量在蓄奴制环境下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汤姆叔叔的小屋》;伊莉莎;文學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女性道德力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204-02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小说以汤姆叔叔的个人遭遇为主线,刻画出奴隶的悲惨命运,进而揭示奴隶制的罪恶和黑暗。从另一个角度看,斯托夫人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述,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发挥的巨大道德力量。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女性主义(朱沅沅2016;陈娟2016;陈婷2011),基督教的影响(蒋鑫洁2014;付科峰2010;张晓菲2007)和汤姆叔叔的形象(聂玲凤,潘郑重2016;乔艳2010;林钰婷2008),但对文中女性道德力量的阐释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文章发现,如果借用文学伦理学的相关理论,能对这个问题做出新的考察。文学伦理学“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用伦理的观点对事件、人物、文学问题等给以解释,并从历史的角度作出道德评价。”(聂珍钊 2010:14)本文将以伊莉莎为例,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和道德力量四个方面,解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道德力量的价值和作用。

一、伦理环境

“伦理环境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空间”(聂珍钊2014:256),也是作品中人物所处时代与伦理道德相关的社会环境。

小说中伊莉莎的伦理身份、伦理选择都处于特定的伦理环境中。19世纪的美国,奴隶是市场流通的商品,黑人奴隶没有一点社会地位,也难以拥有自由人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则,更别提维护自己的各种权利。而这种形势对于黑人女性来说更加不利。伊莉莎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虽然是谢尔比太太的贴身女仆,拥有了婚姻和孩子,看似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她仍然只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拥有对她绝对的处置权,甚至生下来的孩子也无法幸免。

让人无力和愤怒的是,在当时的伦理背景下,奴隶制度在法律上是合法的。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奴隶没有权利反抗。一旦有人公开站出来抗议,便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逃跑便成了逃避主人控制、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只要她们能逃脱成功,便可能获得自由和新生;但是如果失败,等待她们的将是更加悲惨的命运。

与此同时,基督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基督教遵循隐忍、顺从的教义,强调秩序。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是主人的所属物,奴隶主占据主导位置,这就是一个秩序,每个人都要遵循这个秩序。“许多奴隶主和奴隶贩子都持有这种态度:上帝创造万物,黑人要做奴,必然低人一等受白人管制。这是天意。”(王雪梅 2012:148)

伊莉莎作为一个奴隶,原本只想着伺候好主人做好本分的事,就此过完一生。这种想法也是当时的伦理环境决定的。但为了孩子,她只能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抱着儿子逃跑。显然,她这种行为与整个地区的法律和观念背道而驰。

二、伦理身份

斯托夫人在与蓄奴州一河之隔的辛辛提那生活了十二年,经常看到逃亡而来的奴隶,倾听她们的故事。因此她清楚地了解,这些逃奴正处于一个难以界定的尴尬境地,在面临命运抉择和身份选择时的无可奈何。蓄奴制决定了奴隶伦理身份的特殊性:他们不仅没有自由,甚至被当成财产,即“非人”,因而在伦理层面上被剥夺了人的伦理身份。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体系来看,伊莉莎的身份处于一种困境。从她出生以来,她便被烙上了“卑微的奴隶”的印记,从而被剥夺了自由,甚至是作为人的伦理身份的完整性。随着后来结婚生子,伊莉莎有了新的身份,在家庭中,她是一个妻子,也是孩子的母亲。因此,在面临抉择时,儿子出生赋予伊莉莎的母亲身份便与她的奴隶身份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出现在故事的开端,伊莉莎听见了主人谢尔比先生和黑奴贩子的谈话,谈话里谢尔比先生决定要卖掉她的儿子哈利!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看,人在社会中会拥有各种各样的身份,并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伊莉莎的所有身份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她的母亲身份。而谢尔比先生的行为无疑就是在剥夺她的这一至关重要的身份!在这种困境下,两种身份的冲突变得愈发严重。 “人的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标识,人需要承担身份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聂珍钊2014:263)正是这种伦理上的母亲身份,赋予伊莉莎勇气,促使她带着儿子逃跑。她清楚逃跑将会带来的危险和艰难,但身份赋予她的责任和义务不允许她放弃孩子。雨果曾经说,“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这份坚强支撑着她向前,逃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在小说中,除了是主人的奴隶,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的身份外,伊莉莎还是一个渴望摆脱奴隶身份获得自由的人。路途中,伊莉莎保护着孩子,同时也期盼着和丈夫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向往着河对岸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体现了伊莉莎已经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奴隶身份对她的精神束缚,以及她对自由人身份的向往和追求。

三、伦理选择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体系来看,文中汤姆叔叔和伊莉莎的伦理选择构成了小说的伦理结,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围绕着伦理选择进行。“伦理结是文学作品结构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体现。”(聂珍钊2014: 258)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伊莉莎及其他奴隶做出的不同选择,构成了文中的伦理线,伦理线将伦理结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通篇的伦理结构。

伊莉莎带着小哈利逃跑,本身便是一次伦理选择。一方面她作为一个奴隶,本身没有自由权,只能听从主人的安排,就算主人要卖掉自己的孩子她也只能顺从。但在另一方面,她还是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孩子,为了自由,为了新生,伊莉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逃跑。她的选择既是由于当时的伦理环境和她的母亲身份的剧烈冲突,也是她对新身份的追求。

在逃离过程中,伊莉莎又面临了一场生死攸关的选择。在快到达目的地时,为谢尔比先生追捕奴隶的汤姆·洛克一伙人赶了上来,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伊莉莎的丈夫乔治不得已开枪打伤了他。然而在他重伤时,同伴丢下他都走了。此时,一项关于生命的重大伦理选择摆在伊莉莎面前:要不要拯救汤姆·洛克的性命?如果救,等汤姆·洛克痊愈之后,伊莉莎等人的生命仍然可能面临威胁。如果不救,伊莉莎等人或许能更顺利地逃脱,但这却是对生命的漠视。伊莉莎的选择是救他。这折射出她自身的道德观念,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不带偏见的善。

四、道德力量

伊莉莎的伦理选择体现了自身的道德观念。她“具备没有受过教育的奴隶们所缺乏的智慧与勇气”,“在伊莉莎心中,自己和家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拥有圣洁的灵魂”。(蒋鑫洁 2014:21)这种观念不仅解放了伊莉莎的伦理意识,还使伊莉莎带着儿子逃跑时充满了力量。

同时,心中的道德力量也帮助伊莉莎意识到,即使是敌人的生命,也具有至高的价值。当面对受伤的汤姆·洛克时,伊莉莎极力说服丈夫和教友们帮助汤姆。她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使她忽略了身份立场的不同,帮助了自己的敌人。

这种道德力量不仅帮助了他人同时也帮助了伊莉莎自己。汤姆·洛克被救之后,受伊莉莎的影响,其自身的道德观念发生了转变,这驱使汤姆主动帮助伊莉莎逃跑,使她们顺利避开了追捕,获得了新生。

更重要的是,这种道德力量对社会进步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伊莉莎的道德力量唤醒了汤姆·洛克内心的善念,使他开始对自身的行为做出反思。于是,汤姆·洛克放弃了追捕黑奴的营生,这使更多的黑奴有了更多逃跑和追求自由的机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促进了美国废除蓄奴制的进程。这是伊莉莎的道德力量的延伸和扩展。

五、结论

伊莉莎的伦理选择与当时的伦理环境、她自身的伦理身份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这是基于当时特定环境和身份下,做出的在她看来最为恰当的选择。而这一选择本身也体现她的道德观念,并发挥了女性自身的道德力量。

小说中,像伊莉莎这样的女性不止一个。其中,小伊娃用她的爱与宽恕,不仅成功劝说父亲给予黑奴自由,还改变了她那坏脾气阿姨奥菲利亚对黑奴的态度;胆小羞怯的伯德太太为了坚守自身的道德观,勇敢站出来反抗反对帮助黑奴法案的丈夫,并且用她自身的力量改变了丈夫的立场,两人收留了伊莉莎,帮助她们避开追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黑人女性还是白人女性,书中女性的道德力量绝对不容忽视。在作者的笔下,这种力量既可以推动道德与人性的觉醒,又可以改变他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中发挥着无法代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娟.女人眼中的女人——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汤姆叔叔的小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2):124-125.

[2]陈婷.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所体现的女性救世主义[J].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2):54-56.

[3]付科峰.基督教在美国黑人奴隶制中的双重角色——兼评《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形象[J].大众文艺,2010(11):68-69.

[4]蒋鑫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对奴隶制的双面影响[J].名作欣赏,2014(03):20-21.

[5]林钰婷.从汤姆叔叔形象看斯托夫人废奴主义思想[J].闽江学院学报,2008(04):69-72.

[6]聂玲凤,潘郑重.汤姆叔叔形象新解[J].北方文学(下旬),2016(10):166.

[7]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02):8-17.

[8]聂珍釗.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32(01):12-22.

[9]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人性概念的阐释与考辨[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06):10-19.

[11]乔艳.背负基督教烙印的汤姆叔叔[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02):126-127.

[12]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林玉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13]王雪梅.《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7):148-150.

[14]张晓菲.透视《汤姆叔叔的小屋》所展现的基督英雄主义[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1):189-191.

[15]朱沅沅.《汤姆叔叔的小屋》经典化研究与女性主义阐释的作用[J].国外文学,2016(04):52-60+154-155.

猜你喜欢
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儿子与情人》
《喜福会》中女儿们的伦理身份选择
论许三观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试论《海蒂》中儿童的伦理选择与成长